分享

一句“月是故乡明”,白露从此载满了乡愁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636字,阅读约需5分钟

01
 
中国的传统节气(节日)之美,不唯在四季更替、寒来暑往和物候律动,更在与历史人文、诗词名句毫无违和的“天作之合”。

譬如清明,人们会不由自主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水会感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秋会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重阳会感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而白露,则会自然想起杜甫的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因为一句“月是故乡明”,一个自然的节气,一滴晶莹的白露,从此,便载满了中华民族的世代乡愁,慰藉着异乡游子的羁旅,有了诗意不灭的灵魂。

在杜甫之前,白露,更多是相思,是爱情,是孤独。诗经里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曹丕的《燕歌行》里,是“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李白亦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等句。

到了杜甫的白露,一首《月夜忆舍弟》,载不动,满是乡愁。


02
 
那是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的第六年,杜甫已是47岁暮龄之年了(古代人均寿命较短)。

这一年,诗人流离到了甘肃秦州,几个弟弟被战乱的鼓点强行隔断,音讯全无,生死不明。白露的夜里,客栈一人一灯,一孤雁一哀声,划破夜空,让他的怀乡思亲之情,顿然而生。

他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从节气上讲,一场白露一场霜、一阵秋雨一阵凉,到了白露,“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露,确是从今夜更加洁白剔透、开始凝结为霜的。

但为何,同一个月亮,却偏偏故乡的更圆更亮?

那不过是因为,在诗人心中,故乡的月亮象征着游子的归来和亲人的团聚罢。

在故乡,月亮柔射到眼里的光,能一直暖到心里。

“露从今夜白”是实景,自然之美;“月是故乡明”是真情,人性之美。

不是白露明了月色,而是故乡明了月色。


 
03
 
从气候物候看,白露,也正是一个最适合思念故乡的节气。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天气日渐转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身体温度的需求讲,自然更怀念故乡的温暖,一间陋室、一炉炭火、一家闲坐,“便胜却,人间无数”。

而白露时节,“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雁叫声碎,燕子南归,群鸟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这都意味着,一年又将尽矣,睹物思己,能不牵动那孤旅的思心吗?

想着,没多久,就是中秋节、重阳节,再往后,三,便是腊月要过年了。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不知道,这一年的除夕,又将在哪里守岁到天明!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不知还有岁月几何堪相守!

这样的白露,藏着浓郁的乡思,凝着湿重的愁绪。一不小心,便触动远方游子不尽的乡愁,勾起对家中亲人的无限牵挂。天凉了,还请珍重添衣裳啊!

所以,诗人马戴吟着“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白居易念着“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韦应物是家中长兄,“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秦观怅望天际,“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台”。

白露含秋,滴滴是乡愁。

这样的季节,白露和乡思,都是那么干净纯澈,本色如一。

 
04
 
今天,更多的人远离了故乡,住在城里,久已不见那故乡的白露,那故乡的明月。

但也更加领悟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真谛。

故乡,岂止是月最明,还有,景最美,水最甜,人最亲,情最浓,乡音最动听,山色烟火最温馨。

阔别故乡多年,游子们的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感觉,似乎都发生了基因的突变。当时只道是寻常,甚至一心想要逃离的山水田园,如今,什么都变成了心中独一无二的最好——在记忆里,在梦里,在心里。

饭店的山珍海味,终究抵不过对那一碗土菜的念念不忘;公园里的奇花异木,也不如故乡漫山的野花令人向往;自来水的味道,除了方便,哪能像山泉井水那样汩汩而出沁人心脾!

而科学家还说,如今乡村里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自然,星空的确更加静谧,月色的确更加明亮呢!

这大概是杜甫当年未曾料想到的,诗意走进了现实。但不变的,依旧是那千年万年的乡愁!

(图片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