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〡惊蛰声里听故乡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437字,阅读约需4分钟
温馨提醒:景桥“乡愁系列”暖文,已由中央级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售,搜索书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即可进入购买页面。新书初见,多多关照!

故乡,是可以聆听的。

春有燕在梁间呢喃,夏有蝉在树干合唱,秋有蟋蟀在屋外欢歌,冬天倒是安静了,只剩下鸡鸣狗吠,伴着飞雪的簌簌,以及那夜深人静时折的竹声。

但要说最心动的天籁,还要数惊蛰时节的故乡。

沉睡已久的大地,一整个冬天,积蓄着天地精华。终于到了惊蛰,忽然,天边劈开一道闪电,响起一阵隆隆雷声,紧接着,沙沙沙,绵柔的春雨便淅淅沥沥落在了叶子上。

这是万物醒床的闹铃,也是春暖大地的号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蛰伏一冬的百虫,被一阵滚滚春雷惊醒,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小心翼翼探出脑袋,睁开惺忪的双眼,打量着泥土之上的山川岁月。

那正是,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春天了。

杏花,春雨,江南。

听到的,是“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再贴耳细听,有竹笋破土而出,有嫩芽顶破树枝,有花苞轻柔绽放,有暖风吹过山岗,有溪水淙淙流淌,有柳条轻拂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没错,是惊蛰声里的春天了。


蛰伏的百虫,仿佛约好了一般,纷纷钻出松软的地面,越往浅绿的田野,飞向碧净的天空,用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为这可爱的春天欢歌。

穿花衣的小燕子啾啾啾,田间的青蛙呱呱呱,先知水暖的鸭子嘎嘎嘎。

黄鹂鸣翠柳,新燕啄春泥,更有无数不知名的鸟儿、虫儿,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大地飞歌,好不欢闹。

一种叫布谷的鸟儿,不厌其烦地叫着”布——谷,布——谷”,似在催促着农人们的春耕。


于是,爷爷扛出了农具,牵出了吭哧吭哧的老黄牛, 只听得“哞——”的一声长鸣,春耕的序幕便开启了。

锄头“啪啪”地,每一下实实落在地里,结块的肥土翻松,和空中的富氧离子亲吻;犁铧在稻田里锋利地唰唰前行,溅起的泥水和吆喝的声语,总是那么急切而又欢快。

每一颗种子、每一株禾苗,都恰到好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是万物的宿命,更是一段春华秋实的长歌。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农家的日子,从此便有了担子、有了期盼。


奶奶将干枯的稻草垫在箩筐里,放进去十几个新鲜鸡蛋,然后把一只正“趴窝”的老母鸡搁了进去。

奶奶说,万物有灵,老母鸡就聪慧通灵。

她静静趴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得到了主人的号令,两三天才出来吃食、喝水、排便,然后又急忙趴回窝里,生怕耽误了大事。

她还会间或用爪子“翻蛋”,让每一个鸡蛋受热均匀。

大约二十天后,如果仔细听,蛋壳里有轻轻往外啄的声音,“嗒、嗒、嗒”,一下、两下、三下,“叭”,圆圆的蛋壳破了,一只浑身湿漉漉的黄毛小鸡便探出了脑袋。

还有什么,比初见这样的新生更惊喜的呢。

没多久,屋里屋外,老母鸡便骄傲地领着十几只鸡崽觅食、嬉戏,叽叽喳喳,急急促促,奏成一曲生命的春天交响乐。


学校开学了,发了崭新的书。孩子们小心翼翼用旧报纸把书包好,郑重其事的写下自己的大名,一笔一划,沙沙有声。

在老师的指挥下,教室里,很快便传来了朗朗的书声或整齐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山涧。

稚嫩的诵读声里,有唐诗里的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又或唱着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那时,你的耳根酥软了。可不是,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时的故乡最动听!

不负春光,梦想飞扬。

惊蛰的春声,是天地万物的共鸣,是人与自然的合唱,是生命生长的进行曲。

惊蛰时节听故乡。听到的,是一整个春天的声音,一整个春天的故事。

每一种声音,总那么饱含活力蕴藏希望。

每一种声音,都是诗意的生命吟唱!

(图片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