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雨时节耕故乡(原创暖文)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366字,阅读约需4分钟
温馨提醒:景桥“乡愁系列”暖文,已由中央级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售,搜索书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即可进入购买页面。新书初见,多多关照!
天地有节,四时无穷。

每相遇一个节气,都会发自内心地,膜拜先祖的生存智慧。

你看这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春天多雨,夏天多暑,秋天多露,冬天多雪,既贴切形象,又诗意盎然。

春天,为什么要多雨呢?

因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立春”之后,就是“雨水”,淅沥沥的小雨,“惊蛰”了沉睡的百虫,大地迎来了阴阳、寒暑转折的“春分”,紧接着,便是听风听雨过“清明”了。

而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到底还是雨的传奇——“谷雨”。


同样是雨,“雨水”是前奏、是序幕、是温馨提醒,而“谷雨”是高潮、是结尾、是急切催促。

“雨生百谷”,“谷得雨而生也”,故名谷雨。

此时,摇曳在春天的尾巴上,故乡江南的村子里,是一派种田种地真忙的繁闹景象。

到处,都可见到农人戴着斗笠弯腰种地插秧的劳作身影,以及那雨后万物露尖抽绿的勃勃生机。

而谷雨,也以其特有的时令乐章,哗啦啦,淅沥沥,滴答答,一阵一阵,为辛勤的农人们鼓与呼。

“春雨如炒豆,布谷急急催”。

谷雨的雨,以及那只叫作“布谷”的鸟,热心地催促着田间地头的农人,哗啦啦、加油啦,“布—谷,布—谷”……

春天眼看就要结束了,大家伙可要珍惜这“润物酥、贵如油”的雨水,赶紧趁时耕种,千万莫要负了这大好春光呀!


而经过一整春雨水的浇灌,沉睡的大地,也便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

千里之外,谷雨时节,江南深山有故乡。

那些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喜悦中夹杂着急切,忙乱中隐现着章法,就像一位上班的打工人,这一趟的春天“末班车”,总是能赶上的。

雨,一阵一阵的落,一天一天的落,汇聚成一股股急促的水流,在一坡坡梯田中流淌出熟悉的旋律,依次灌满每一块饥渴的稻田。

农家的汉子,赶着老黄牛,在密密的细雨中,“哟--”,长长一声吆喝,雪白闪亮的犁铧,翻卷起一道道芬芳的泥土。


地势高一点的山坡上,雨水将一畦畦菜地浸润得饱满圆润。

农人的锄头,挥起又落下。一下一下扣进泥土,随即带出泥土深处一整个冬天的养藏。

大地,就像豁开了呼吸的嘴巴,恣意亲吻着空气中的氧离子,氤氲成最肥沃的生命摇篮。

此时,春光正好,而种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

在田里,在地里,跳出竹筐的种子们,纷纷找到了生命的故乡。

这里,曾也是她们的来处,而在下一个秋天,又将成为唯一的归宿。


静悄悄的积蓄,一如大地的沉寂。

不知等了多久,一天,还是十天?

突然在一刹那,嫩绿的牙便探出了脑袋,然后一点点长茎,散开叶子,开出花来,努力向着天空和太阳。

如果你足够耐心,贴上柔软的耳朵,完全可以听到一朵花开的声音,或者是一枚嫩叶伸了个懒腰。

生命总是这样,需要一段足够久的静默,才会迎来那期盼的灿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谷雨时的故乡,是可以耕种的。暮春的一滴雨,到了金黄的秋天,就是一粒谷。

这时的故乡,是繁忙的,也是喜悦的。无处不在播种,无处不透露着希望。

清代的郑板桥,那年在家喝着极品的“谷雨茶”,心生无限欢喜,“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而清明连谷雨,从祭祀死亡到播种新生,竟是如此紧密相依、毫无违和,这不就是生命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形象写照吗?

我们来到这世间,便要依这时节的律动,不惧怕死亡,也决不无端地浪费春光。

该播种时便播种,该收割时便收割。

即便身在异地,也无需懊恼。我们的每一次用心用功,每一次努力生长,不都是在耕耘故乡吗?

因为我们,本就是故乡撒出来的一粒种子呀!

(图片源自互联网)

点击以下标题,阅读景桥谷雨旧文(已收录进景桥新书):
《谷雨:采野菜二三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