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乒乓球“正手发力”技巧!改掉这三个坏习惯,才能有机会进步

 网摘文苑 2022-05-18 发布于新疆

其实很多业余的球迷都希望自己能从基础练起,也十分重视乒乓球的基本功,但是无奈只能借助于只言片语的文字,或者是一些教学片段从而去模仿;结果就是基本功不但没提高,反而是增加了不少动作的问题;

文章图片1

今天小编给球迷们纠正一下正手的动作,小编总结了业余球迷的三个坏习惯,这三个坏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大家的正手发力,攻球都打不好,更别说拉冲技术了,所以大家要对正手的动作重必须视起来;如果大家正手发力也有这些问题,记得收藏文章,方便自己能长时间回顾、提高!

一、正手错误发力动作——翻手腕(不限于翻手腕)

文章图片2

手腕外翻

我问过一些球友,他们翻手腕都有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比如翻手腕为了压住击球的弧线,有的为了加摩擦,有的为了发力等等,但是他们有一个通病就是只能“打哪指哪”,因为手腕的乱晃,根本控制不住回球落点,更别说发力了;

文章图片3

其实在业余球迷的技术层面中,只有使用“发球”和“台内挑打”这两个技术时,我们是必须用手腕的,其余的技术动作基本压手腕就可以进行,因为手腕相对固定,会更有利于击球的稳定性;所以大家不要乱用手腕发力,或者试图加摩擦,因为手腕手指的力量只有在你水平极高的时候,才能加得上;

我跟大家讲一个最简单的原理,你的前臂力量向前,手腕的力量却向上,力量怎么可能集中?

文章图片4

其实手腕乱晃的问题很好解决,在练习基本功的时候,站位近台,陪练喂球时千万要温柔,不要给球迷们回球造成任何压力,击打球的上升初期,手腕压住不要动,就靠向前向上的收前臂,甚至用前臂都可以调整好力量和弧线,小臂收的越快,弧线就越好,越前迎力量就越大,慢慢习惯下去,你的晃手腕的问题就能解决。

小编再嘱咐一下大家,练习动作能不发力就不发力,学会放松要比学会发力更难!

二、正手错误动作——重心靠后(甚至后仰)

小编发现很多业余球迷正手击球时,击球点居然选择在体侧,甚至有些球友为了摩擦更足,正手冲球时重心都向后仰了,小编想说球迷们腰是真好啊,打一场球就像做了100个仰卧起坐一样,这样的球迷正手攻球有连续性就见鬼了,我们正确的击球点应该选择在体前;

文章图片5

重心后仰

1,正手击球,理论上在体前会更好发力,因为在体后或者体侧,你的手臂运动轨迹不足,导致手臂刚刚挥动起来,球就到了;甚至你都没有时间去收小臂,就如同鞭子,鞭子甩出一段距离后,鞭子尖端打人才是最有力量,也是最疼的;

文章图片6

2,如果你站得直挺挺时,在去含胸、收腹、前脚掌抓地时,你会感觉身体往前倾倒,但是一旦球友们蹲下去,重心自然就稳了;

剩下只需要调整脚步就可以了,如果大家击球点非常靠后,导致重心后仰的话,大家的每一个动作都比对手复杂,挑打前扑,攻球后仰,对手在给你一个高调变化节奏,你又要前扑,就跟坐仰卧起坐一样,就别谈相持了;

文章图片7

至于重心后仰的问题,就只能每一次击球,强制性地击打球的上升期,在改下意识的动作过程中,可以选择多打快攻,多打速度,少退台;让陪练者在击球的过程中,到了该击球的时候,让陪练喊口号:“打”这类的词语,每一次击球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因为很多业余球迷没有太多的条件,小编也只能根据成人球友的现实状况,来选择更好的调整办法;

三、正手错误动作——支肘、翻肘

很多业余球迷打球的时候,大臂并不是夹住身体,而是在正手击球的时候会顶出来,前臂不是向前上挥动,反而往身体的胃部使劲,只要失去了这个姿势,正手就不会打球了,很多球迷们都见过吧;这个动作是最影响正手发力的错误动作;

文章图片8

多少人觉得这动作是对的,公园里有不少呢

1,影响向前的力,本来正手攻球是利用腰带手臂,在击打的一瞬间是从A点——B点,支肘相当于画了一个半圆,大家想一下正手攻球还能有力量?力量都转弯了!

文章图片9

典型的翻肘

2,影响向上的摩擦,大家想象一下,向上摩擦只要能有足够的速度,只要动作大概正确多多少少回球都会有旋转,可是支肘导致球拍从亮拍,到压拍;把乒乓球该有的摩擦弧线,竟然被自己的动作所盖住;

文章图片10

所以正手攻球时只要你支肘,你的发力、连续性、摩擦将全部消失,至于更改的办法,也只能是强制性要求球迷大臂贴近身体去击球,没有条件的球迷只能这样硬改了,球迷就记住一点,大臂贴死贴住身体击球就行,只要你贴的住,就不可能出现支肘的情况!

今天东乒乓侠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正手有这些问题的可以注意,如果没有的话看看也算一种了解,希望小编的作品能给予到大家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