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一个问题:是菩萨大?还是皇帝大? 玄奘说:皇帝大。当观世音遇到李世民时,观世音菩萨就得避讳,改名叫“观音”菩萨,连跟舍利弗说的《心经》第一句也不能用“观世音”尊号。 幸亏大慈大悲的菩萨还备有众多小号,其中一个就叫“观自在”。 个人愚见,“观自在”逼格更高。 首先一个“观”字就境界全出。 观:观照,观照自已的身心灵。 观是向内,眼晴不是观别人;观是自已的看守,时时看自已还在不在,不要一不小心,把自已弄丢了。 观不是用眼晴,是用心。用心去觉察自已。 “观”和“自在”之间构成因果关系,因为观,所以自在。 这个自在,就是身心灵的自由。因为每天观照自已:是不是破了“我执”?是不是“心无挂碍”?是不是起了忘心忘念? 每天观照自已:那个无善无恶的本体还在不在? 观,就是观照般若。 何谓观照般若?观察照见一切实相真理的智慧,清净无苦的智慧。 如何观照自已就生智慧呢?《六祖坛经》里惠能开示惠明的公案,就是用事例阐明了这一道理—— ![]() 图片自拍 话说惠能受五祖弘忍衣钵之后,有些贪图名利的修行人,就来抢夺惠能的信物。 其中一人名曰惠明,原是行伍出身,体能了得,自然跑得快,一下子追上了惠能。 惠能隐于草莽之中,置衣钵于巨石之上,暗中观祭惠明如何表现。 只见惠明使出吃奶的劲,平时能力举千斤的人,仍然拿不动几斤之物,此俗僧心里顿时明了:此乃神圣之物,悟道者得之,举重若轻;不悟道乃无缘之人,虽几斤之物,却重如泰山。 惠明知道了自己几斤几两,也明白了惠能是何等人物。 于是请惠能出石,跪拜求法。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此种状态下,哪个是你本来面目?” 惠明当下大悟。 惠能继续说:时刻观照自已,佛性常在即为佛。 开悟的感觉什么?惠明说不透,但惠明不说是“道可道,非常道”,他说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反正,他解脱了,他自在了。 ![]() 图片自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