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粮大户侯松山的“丰收密码”

 山下白鱼 2022-05-18 发布于河南

缘分是一种偶然,可遇不可求。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西寨村党支部书记、青岛西寨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侯松山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种粮大户。

西寨村位于山东半岛西部,胶莱河东岸,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为主,由于土壤肥力较低,农作物产量不高,多数青壮年村民放弃土地,到镇里的铸造企业工作。2011年,青岛市委确定青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现合并到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连续帮扶西寨村三年,并安排专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针对村民外出务工较多、土地撂荒的状况,驻村第一书记建议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增加收入。此时的侯松山,虽然也为村庄发展想了不少办法,但由于身处农村,对于农业生产的艰辛有天然的“惧怕”。经过多次利弊权衡,他选择了流转土地种植粮食这条道路。

文章图片1

侯松山

2011年6月,侯松山筹资200万元牵头成立青岛西寨农机专业合作社,本村100多户村民成为首批社员。十多年来,他带领合作社更新装备、完善设施、托管服务,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到2021年底,拥有各类大型农业机械260台(套),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0万元。流转了8个村庄、595个农户的3800多亩土地,年产小麦2280吨,玉米2660吨,年经营收入达9500万元。

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中国质量信用AAA级示范社、山东省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山东省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19年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典型示范案例。侯松山也被授予青岛市乡村之星、青岛市劳动模范、齐鲁之星,成了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

1//政策好,人努力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实施五年,各地涌现出一批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西寨农机合作社成立伊始,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侯松山到德州、淄博、潍坊等地,学习当地合作社管理和发展的先进经验,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粮经统筹、机艺融合、增收节支”的发展思路。“合作社能发展到今天,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明确的发展方向。”侯松山说。

对于农业来说,政策是风向标、信号灯,也是决定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侯松山所说的好政策,就是国家先后出台的良种补贴、种粮农民补贴、种粮大户补贴、深松作业补贴等一系列大力发展农业,扶持种粮大户的惠农政策。结合这些扶持政策,侯松山流转了本村及周围村庄没有耕作能力和外出打工农户的土地,还有一些农户把自己不愿意种植的“薄地”也流转给合作社,逐步实现连点成面,规模经营。到2015年,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就达2400多亩。

由于前期流转土地的产量比较低,再加上连续4年干旱,种粮的收入抵不上土地流转的费用。为了让农户心里踏实,侯松山便从银行贷款将流转费兑现给农户。“有时候忙活一年,赚了一屁股债。”侯松山打趣地说。

庄稼好不好,有水没水是关键,为了能“喝”上水,2015年,侯松山多方联系,争取到农田水利建设的扶持资金,打了10眼深水井,铺设了地下电缆,灌溉条件改善后,粮食产量逐步增加,看到了“薄地”也能高产,侯松山坚定了种粮的信心。2019年,国家又对西寨农机合作社流转的1000多亩土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农用水渠、机耕路、智慧农业、高效节水等多个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标准,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示范田,节水、节肥、节药、节工成效明显,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为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西寨农机合作社利用青岛市农机安居工程、农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在西寨村北部建设了面积5336平方米的合作社大院,建成了集先进机具推广、农资购销、信息发布、农机存放维修、人员培训于一体的融合应用示范平台,成为胶东地区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2//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

在合作社成立初期,仅有3台拖拉机,2台播种机和部分翻耕犁等农具,机械化程度低、农机农艺不配套,流转土地后,机械不仅不好用,而且不够用。“流转的薄地比较多,如果机具性能再差,产量就更低了,我一有时间就到农机市场转,看看有哪些先进机具,要买就买最好的。”侯松山说。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当别人在用传统大犁耕地时,他购买了液压翻转犁;当别人在用旋耕机整地时,他用上了动力驱动耙;当别人还在大水漫灌时,他使用了水肥一体化设施。据测算,2017年以来,仅每年用于机具购置及更新的费用就达150万元以上。

“最好的”机械装备也给合作社带来了收益,突出的表现就是粮食减损。“以前的收割机效率低,收获的小麦杂质多,跑粮也多。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大喂入量的和纵轴流的联合收获机,不仅作业效率高,而且脱粒效果好。”侯松山说。

文章图片4

机械多了,维修、保养得提上日程。为保证农忙时不“趴窝”,他们借助青岛市农机维修网络建设项目成立了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购置一大批专用的农机维修设备。在搞好自己机具维修、保养的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维修服务,服务面积覆盖了周边5个镇120多个村庄,解决了农忙时节农民机手往返城区维修机具的苦恼。“在这里维修机械,省时、省力,心里踏实。”明村镇农机手常付宽告诉笔者。

3// 农业要增产,技术是基础

多打粮,打好粮,科技是重中之重。多年来,侯松山对绿色技术始终情有独钟,2013年,合作社规划1200亩农田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多年试验示范,藏粮于地效果明显,耕层逐渐增厚,亩均作业成本降低60多元,部分地块小麦产量提高了5%左右。

文章图片5

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团体多次现场技术指导,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领导也曾莅临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2017年,合作社又与山东理工大学杜瑞成教授团队合作,试验推广了集深松、免耕、深耕6年一个周期循环的“生态沃土机械化耕作技术”,进一步完善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土壤肥力明显提升,小麦产量比传统种植又增加了3%左右。他们还与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合作先后开展了黑麦草固氮还田试验、不同肥效对玉米产量影响试验、玉米深松分层施肥播种试验、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抗旱减灾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系列试验示范,加快了当地绿色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步伐。

虽然自己种了接近4000亩小麦,但侯松山始终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照顾他们,每当植保、灌溉等主要农时,他都要连续几天靠在农田,仔细观察作业效果。2021年小麦秋播时遇到灾害天气,晚播面积较多,苗情比较复杂。今年开春后,他多次邀请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促弱转壮。“只要我们依靠科技,管理跟上,措施得当,今年丰收没有问题。”侯松山坚定地说。

农业科技普及离不开人才,侯松山认为未来的农业,应该是“能人”农业,只有“新农人”成为“能人”,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合作社每年安排10余期技术培训班,对“新农人”进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目前,西寨农机合作社已有5名社员获得了青岛市农民工程师技术职称,社员矫新龙还被评为青岛市农机使用“土专家”,成为当地知名的“田秀才”。

侯松山还要求农机手不仅要懂机械,还要懂农艺,能够根据农作物品种随时调整行距、株距、播种量,还能够根据农作物年产量情况,对机具进行技术改进,为下一年提高产能做好准备。“今年,我们承接了5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任务,将根据种植特点,对所需机具进行改装和改进,尽快改造出适合当地特点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作业机械,确保玉米不减产,大豆多增收。”侯松山对做好这项工作信心满满。

4// 托管经营,助农增收

虽然土地流转让西寨合作社尝到了甜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弊端逐渐显现,难以实现更高的产出效益。与此同时,分散的小农户土地经营细碎化、生产效率和效益低,对“雇人干活”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土地流转补充的农业生产性托管便应运而生。西寨农机合作社顺应形势,转身成为专业替农户干活的“田保姆”,帮农户解决了“不愿干、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问题。目前,合作社已托管土地26000多亩,形成了农民、合作社与农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文章图片6

土地托管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农户受浓重的重土情结影响,虽然不想种地,但也害怕合作社作业不用心,影响产量。国家适时出台了社会化服务与中小农户衔接的政策,实施了从“补主体、补装备”向“补服务”的一系列措施,让农户吃了定心丸,放心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管理。为了搞好托管服务,西寨农机合作社购置了先进的农机装备,成立了植保服务和耕作服务两支作业队,制定了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的全程解决方案,从机制上进行了完善。

田庄镇矫戈庄村民矫立东将自己的15亩小麦托管给西寨合作社,自己成了“甩手掌柜”。“比我自己找机械作业每亩能节约80多元,生产资料成本也降低了5%,产量能提高10%,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加起来每亩可增收多300元,不用种地还多赚了钱。”矫立东感慨地说。

托管不仅帮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也给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舞台,“想把地种好,获得更多的收益,就要用好品种和现代农业新技术。”侯松山说。他们在托管生产中统防统治环节大力推广绿色、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的农药,不仅提高了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又有效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和生产作业成本,实现农业节本、提质、增效。

5//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数字技术在农业中迅速推广,让土地、劳动力和资源得到了全方位优化配置。2017年,侯松山开始探索农业智慧化,他在大型拖拉机上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耕翻土地对行、平、直,深受农户欢迎。在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翻转犁等机具上安装作业监控传感装备,适时采集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等农机作业的数据。管理人员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拖拉机在哪里干活,干了多少活,作业质量和效果,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能实现农机资源的合理配置。

2018年,西寨农机合作社在青岛市农技推广中心帮助下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智慧系统,建起了标准化输水管道、出水栓等农田灌溉设施。“过去种粮,最头疼的就是浇地,苗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都要浇水,一人一天只能浇4-5亩地。现在只要闸门一合就能浇地,通过手机就能看到浇水效果,仅人工费就能节省4万多元。”侯松山说。据他测算,智慧的水肥一体化比大水漫灌每亩地还节省两成水,亩均节本100多元,增产近100千克。

2020年,侯松山开始探索建设“无人农场”,目前,规划500亩的“无人农场”内已经安装了2处农情监测站,对小麦、玉米生长环境的降水、气象、病虫害等信息进行监测和采集,统筹分析降水、温度、湿度、风力及风向等信息。下一步,将安装可视系统和遥控装置。项目建成后,将为“慧”种地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

丰收来之不易,丰收的密码值得细细解析。十余年来,侯松山从“畏惧”农业变成了一个种粮大户,将亩产小麦300千克的薄地变成了亩产600千克的良田,把农户从“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劳动中解放出来,给“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加上精彩的注脚。

作者:姜言芳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