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雨中绵山

 微卫星空间 2022-05-18 发布于河南

       绵山,又称介山,在山西省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于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原创】雨中绵山

 绵山景区大门

 

【原创】雨中绵山

 龙头寺

 

【原创】雨中绵山

 龙头寺全景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云雾中的关帝庙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仰面卧佛

 

【原创】雨中绵山

    大罗宫景区: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迭阁,青墙金瓦,画栋雕梁,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米,为“天下第一道观”,可与布达拉宫媲美。主要有财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斗母殿、三清殿、星宿殿、灵霄殿、九曜星君殿、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药王殿、混元殿、藏经阁、讲经台,集道教殿宇之大成。狮子山雄狮背驮整座宫殿,形象逼真,威武生动。

 

【原创】雨中绵山

大罗宫中的石碑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介子推母亲的雕像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大罗宫求祥运挂云牌: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因拥立文帝而建奇功,被封为壮武侯的宋昌回乡探亲。期间他来到绵山大罗道馆,为了祈求汉室江山永固,百姓安康,便在大罗道馆的悬崖上悬挂了一只祥云牌,以谐音“云”即“运”,寓意好运常在。从此绵山求运挂云牌活动便沿袭下来,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

 

【原创】雨中绵山

攀127级石阶便是绵山中心抱佛岩。

 

【原创】雨中绵山

后在岩中建寺,称抱佛寺,即云峰寺

 

【原创】雨中绵山

寺内有殿宇20余间,为初唐遗物。

 

【原创】雨中绵山

 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犹如两手抱腹,且腹中空空。

 

【原创】雨中绵山

有人说此匾额的“抱腹”写成“捋腹”了,反正咱不太懂篆体字,留人考证吧

 

【原创】雨中绵山

    站在寺院里面往外看犹如偌大的穹窿,整个抱腹寺的20余间佛殿建于抱腹岩的腹中,雪、雨无法侵及,险绝的景象实为罕见。

 

【原创】雨中绵山

 明万历年间的祈雨灵应碑

 

【原创】雨中绵山

 

【原创】雨中绵山

    还愿挂铃: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为谢高僧志超“解民倒悬之恩”,决定亲率众臣朝山拜佛。然何以于佛示礼?仍是魏征献计曰:“铃者,灵也,挂铃谢恩是为上策。”太宗应允,即命能工巧匠打造一口铜铃。是岁农历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太宗由文武大臣扈从前往绵山抱腹岩之下,请当地百姓系绳将铜铃挂于悬崖顶壁。从此,抱腹岩还愿挂铃之俗世代相传,成为绵山一绝。

 

 【原创】雨中绵山

 以抱佛岩为中心,向东行百米有铁索岭,铁索从崖顶垂下,可攀援而上到达山巅

 

【原创】雨中绵山

此处是通往山顶正果寺的云梯栈道,当天由于下雨禁止行人通过。

 

附录: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冷食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节的前一日(一说为前二日)。寒食节的习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的节日。根据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晋国内部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被迫逃往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在外流亡期间,生活困苦不堪,甚至没有饭吃,有一次实在没有吃得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公子重耳充饥,挽救了重耳的性命。公元前636年,晋怀公死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他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当了国君以后,赏赐有功之臣,竟然漏掉了介子推。原来介子推不追求高官名禄,与自己的老母亲隐居晋西部的绵山。后经人提醒,晋文公才恍然大悟。晋文公哪里能忘介子推的救命之恩,于是就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不图富贵,不肯出来做官。有人给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一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为了救老母亲,一定会与老母亲一起下山的。于是晋文公乃下令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大火三日不息,结果介子推与母亲一起抱着一棵大柳树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本来是想逼介子推出来,而烧山的结果却恰如其反。文公伤心之至。就把介子推和其母亲葬在了那棵大柳树下,改绵山为介山,修庙立碑,以寄哀思。为使后人永远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介子推遭焚之日,(即清明节的前一天),举国插柳,禁火三日,人们只能吃早早就准备好的饭菜,后相沿成俗。从此,便有了后世沿袭下来的寒食节了。 

  但据今人考证,所谓寒食纪念介子推被焚仅是一种附会,事实上早在此之前就有禁火习俗了。在西周时期,由于人们还不能解释大自然的许多现象,认为春天见于东方的苍龙七宿属木,而季春三月黄昏时见大火(即火星)从东方升起,“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后汉书?周举传》李贤注),也许这才是寒食节的真正原因。 

  寒食节大部分习俗是围绕着吃冷食之事展开的。有关寒食食品的记载,首见于晋朝的《邺中记》和《荆楚岁时记》,其传统冷食为“饧大麦粥”,制作方法就是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碎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浇上糖稀即可食用。这种食品直到现在还是人们喜食的食物。 

  另一种寒食食品,叫“子推饼”,其实就是枣糕。宋代时就很流行这种食品。制作方法就是用面做成蒸饼的样子,团枣附之,名曰子推。然后用柳条穿起来,插在门楣上,称为子推燕。 

  “糗”(qiu又名干粥),就是我们春天喜食的炒面,也是寒食节常吃的食品。 

  另外还有一种食物叫馓(san)子。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它大约起自魏晋南北朝时代,据咱们山东潍坊寿光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环饼一名寒具,……以蜜水调水溲(和)面”,然后用油炸熟食用。目前青州、寿光一代仍然流行此种食品。南宋诗人杜和清《山中寒具》诗云:“方塘波静杜蘅青,布谷提壶已足听。有客初尝寒具罢,据梧慷复散幽径。”由此可见宋朝时寒具已经是人们过寒食节较为常见的食品了。 

  过寒食节还有扫墓的习俗。唐代以前北方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732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成常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就是描写寒食节扫墓的情景。南宋洪迈《夷坚志》“毕令女”篇中,也有“当寒食扫祭,举家尽往”的记载。到清代,大多数地方寒食节已融并为清明节的节日活动了,并渐为清明节所代替。

——原文发表于2009.9.3.微卫星新浪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