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因其叶子的形状,类似乐器琵琶,所以叫做枇杷。 杷是美观的果树,果味酸甜,供鲜食、蜜饯与酿酒用;树叶晒干去毛可供药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气之效;枇杷木材红棕色,可制作木梳、手杖、农具柄等。 《山园屡种杨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独结实可爱戏作》 宋代:陆游 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 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 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 清晓呼僮乘露摘,任教半熟杂甘酸。 《怨郎诗》(节选) 汉代:卓文君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农历四月是初夏时节,枇杷未黄,还没到成熟的时候。 《初夏游张园》 宋代: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小鸭子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熟,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天平山中》 明代: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天平山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元末,为避乱世,诗人曾隐居于故乡,这首诗便是诗人隐居时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满江红·山居即事》 宋代: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 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 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几位老农见我闲着没事,就邀我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 庆元二年或三年,辛弃疾写下《满江红》,此时他已在江西上饶、铅山闲退近二十年之久。这首《满江红》就是他闲退生涯中的作品。可叹这位文武双全的爱国词人,只能隐居田园。 《田舍》 唐代: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此诗载《全唐诗》卷二二六,当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初夏作。 《依韵和行之枇杷》 宋代:梅尧臣 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 嘉名已著上林赋,却恨红梅未有诗。 《枇杷》 明代:沈周 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漙漙。 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饧浆沁齿寒。 《枇杷山鸟》 明代:林鸿 沉香烟暖碧窗纱,绿柳阴分夏日斜。 梦觉只闻铃索响,不知山鸟啄枇杷。 《枇杷》 宋代:方岳 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 罗襦襟解春葱手,风露气凉冰玉肤。 并世身名扬氏子,旧家门户北村卢。 知音未必能知味,曾遣青前泪湿无。 《枇杷六言》 宋代:邓深 大似明珠径寸,黄如香蜡成丸。 落处韩嫣遗弹,可怜不救饥寒。 |
|
来自: shineboy1 > 《国学府邸 每天 新天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