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2011-11-03)

 年波也则dz 2022-05-18 发布于浙江

                                                                      再梦徽州】<3>

     歙县置县始于秦,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下辖一府六县,史称“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服从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那个历史上的徽州,开始消失,原徽州的“属下”,统统收编在黄山市名下。

     尽管在1987年,从歙县划出七乡一村设置了一个“徽州区” ,古老的“徽州”被张冠李戴,“从此黄山不徽州”。

     黄山作为世界级的名山,在行政区划设置和名称上照顾突出十分必要。但我也认为,牺牲有近二千历史,置府上千年,源安徽省历史文化“半壁河山”的“徽州”一名也大可不值。同时设置黄山市、徽州市“分庭抗礼”、相得益彰岂不更好。

     我看到支离破碎的古徽州__歙县,尽管它头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但与原来的属下,二十多公里外的黄山市治所屯溪相比显得十分孤单和寂落。据说现在歙县政府办公楼所在的位置就是老徽州府衙的旧址,2000年,大兴土木修了“徽园”,也尽管“气势宏大,古朴典雅,令人叹为观止”,但以“前店后坊”、“底层店面,楼层住房”等格局构筑店铺街面显得过分的商业化,找不到想象中那种古徽州的感觉。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包围在热闹的商业气息中的许国石牌坊,幸而有“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这顶桂冠而毫发无损。

   这是明万历十二年皇帝赐给三朝元老许国尽忠为臣的“恩荣”,在建筑上有着代表16世纪最高水平的石雕艺术。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 11. 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等字样。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石牌坊前的隋代遗存东谯楼栖身在商住楼的夹缝中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徽园旁就是陶行知纪念馆,在徽园商业街的喧嚷中显得有些冷寂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歙县城内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徽商住宅成群连片,是一派明清的幽静。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历史的古道。

    古街长约一华里,曲径通幽,一色的青石板路面狭长,悠远,宛如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两边鹅卵石镶嵌的图案,都是当年留下的,没人动过。从这些细碎之处就可以想象,徽商对生活的安排和打理是多么精致。

    在这些幽深的巷道两边,是徽商留下的老房子。老房子以天井为中心,内向封闭组合。那么多高大的马头墙摩肩接踵,挤得很近,却互相错落,互不压制。当地人说,这样的老房子是为了防盗,还有暗室生财的迷信。细细想想,可能跟徽商经常出外有关,高墙深庭,也许会少了一份担忧。那一方曲曲折折的幽径回廊,终究掩藏着太多的辛酸和凄迷,只不过在岁月侵蚀之后,无奈地接受了被淡忘的事实。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歙县县城徽城镇东南1.5公里的渔梁村,是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渔梁在唐代即已具雏形,整体格局保存完整。

    渔梁的名称由坝而来,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相传渔梁有水则徽商旺盛,无水则亏。所以在此建造石坝,截流江水,以留住财源。在当年随着水运的兴盛,渔梁码头渐渐成为徽州通往江浙一带货物往来贸易的集散地,最终形成集聚徽商的古镇。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渔梁古村落老街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渔梁坝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高约5米,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有专家认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媲美,因此又被称作“江南都江堰”。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在歙县看到的失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