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仁古城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05-18 发布于湖北

铜仁古城,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依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早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就因为“铜仁边圉,实镇筸诸夷出入之咽喉,思、石、辰、沅府、卫要隘之门户”,明朝廷将镇守贵州兼提督平(越)、清(浪)等处地方总兵官移驻铜仁,加提督麻阳等处职衔,节制镇筸参将。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总兵曾 一度春夏驻省城,冬秋驻铜仁。直到明天启二年(1662)水西土司安邦彦反明后,总兵官才长驻省城,改设参将守铜仁。铜仁在军事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明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明朝廷开中国“改土归流”之先河,废除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分其地设置铜仁等八府,并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从此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铜仁初设设府时,未修城墙,仅树栅防卫。明正统十四年(1449),洪江苗民起义,栅栏及知府署都被焚烧殆尽。明景泰二年(1451),知府朱鉴始筑土城,城周758丈,约三里许。共开有东(见明门)、南(安阜门)、西(伏远门)、北(长宁门)四门,门上各建城楼。明弘治十八年(1505),知府刘瑜修葺年久坍塌的旧城,并增筑北门城墙135丈。明正德七年(1512),知府周汝端增筑迤西一带临河土城。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府敖文祯增筑东北府城。此后又经过几次修筑,方始称完善。,知府敖文祯增筑东北府城。十九年(1540),楚、黔、蜀三省苗民起义,知府李资坤因旧城低隘,难以防守,于是于二十二年(1543)年废旧城增扩新城,在城东一带由东向西增筑358丈,城墙改用砖石,高一丈六尺, 并挖有较深的护城壕(无水)。

后又经思州知府李允简,铜仁守备张大儒,经历刘仲芳等几次修筑,方始称完善。城墙共计936丈,城垛868个,城楼7座,角楼3座,串楼803间。开启了7个城门:分别为正南(额曰清流、又曰江宗)门、中南(文昌)门、下南(迎薰)门以及东(景和)门、北(拱辰)门、西(阜城)门、便水(宾阳)门。城东、南、西三面襟带双江, 约4里许;自北门向东一带凿有城壕,长约300步(约480米)、 深一丈、宽一丈八。万历三十年(1602),城墙被洪水冲塌,巡抚郭子章发官银590余两,行文命令驻铜仁兵巡道副使路云龙、知府何大缙、 知县何三让修砌府城,并增建铜仁县土城于府城之北。三十五年(1607),城墙再次被洪水冲圮。巡抚冯奕垣又发官银九百余两,加上当地军、政官员捐资,撒去串楼、重修城墙。在旧墙的基础上加高十分之三、加厚十分之二,建城堞3264个,门楼7座(后来又增加了新东门、后水门两处水门以方便百姓取水),角楼4座,城墙共计1088丈,并增扩县城1100丈。“工筑坚实,雉堞嶙峋,卓冠黔中”。

其建在正南门上的江宗楼,前人赞其“雄伟壮观,面接三江(指铜仁的大江、小江及大小江在此汇流后的铜江),趾凭百雉,千山涨翠,众水拖蓝,为郡奇胜。”万历三十八年端午(1610年6月25日),驻铜仁的贵州总兵邓钟和驻铜仁分巡思石道佥事刘观光在城楼上相互唱和《五日江宗楼观竞渡得寒韵》诗:“千门垂艾纫芳兰,箫鼓中流共笑欢。彩鹢棹从蛟室度,绮筵人指蜃楼看。烟横古渡双江喧,波撼崇崖五月寒。漫向潇湘追往事,昆池犹识汉时坛。”“江阁邀宾笑倚栏,画船齐逐万人看。乘风破浪谁先胜,击节中流兴未阑。漫道人生缘续缕,只应角黍佐盘餐。黔南不用嗟留滞,赢得蒲觞拼醉看。”从中我们不难想像当时城楼上的热闹情景。

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府梁懋宸重建上南门、中南门、下南门的门和城楼。此后在康熙九年(1670)、乾隆三十七年(1772)、道光三年(1823)、光纯利十二年(1886)都曾对城墙进行过补修。同治五年(1866)知府陈枚还增筑东北炮台2湾省处、小炮台28处,每十个城垛修一个硝棚,共修硝棚173个。民国期间,在中南门和新东门增筑门楼碉堡各两座。

解放后,铜仁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逐步拆除,现仅江宗门至中南门一带城墙尚存(无城垛, 现砌有类似城垛的女墙栏干)、江宗门的城门洞尚称完好。1980年, 铜仁古城垣(局部)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