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堡子山小堡子山遐想​ || 作者 马彦明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05-18 发布于上海
大堡子山小堡子山遐想

作者  ‖  马彦明


作者:马彦明,男,汉族。一九五七年生,现址,会宁县,头寨镇,老鸦村。网名,农夫。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亡兄彦真三十六年祭《家乡的土》《〈朱子治家格言〉与现状参考之三》《〈朱子治家格言〉与现状参考之二》《〈朱子治家格言〉与现状参考之一》《缠足》《茶道》《秋天的农村》《农谚与二十四节气》《岁月》《说梦》《飞行纪实 》《写给“糖友”的一封公开信》《漫话蝎蝎》《学生》《村庄拾遗(连载十一:灯曲)》《村庄拾遗(连载十:乡愁)》《村庄拾遗(连载九:戏台)》《年味》《悼亡友》《村庄拾遗(连载八:祭灵)》《村庄拾遗(连载七:庙堂)》《村庄拾遗(连载六:社火)》《村庄拾遗(连载五:老先生)》《村庄拾遗(连载四:乌兰钟声)》《村庄拾遗(连载三:湫池)》《村庄拾遗(连载二:山响)》《村庄拾遗(连载一:涝巴)》《三元钱引发的悬案(小说) 》《农夫正传》


大堡子正面图

我的村庄,四面环山。有金盆养鱼之美誉,后面有两个犄角突出的山峰。在西北方的叫大堡子山,靠东北方的又叫小堡子山。都是因山顶有依势而筑的堡墙,堡壕而得名。它与此地历代居住的祖辈人们朝夕相处。山顶又有古人大兴土堡的壮丽过程。为何从古至今,没有一星点关于它倆的故事传说?只因为是山,就无话可谈了吗?又因为它通体瓷质的土壤,没有山花烂漫的点缀,只稀稀拉拉,粗枝大叶长些柴蒿。粗俗又透明了一切?而两山中间夹着一人之路的后岘口,也略有扼关之险要。曾几何时,有过短兵相接的嘶杀,及强弓弩射的硝烟,还有擂鼓呐喊的声音?回答是肯定的,不知道。看着默默孤立又于世无争的两座山峰,又问道于一脸懵逼的人们。只能凭已遐想。也许曾经轰轰烈烈,也许和今日一样……我想,既有堡墙,又有堡嚎。这些现状不是凭空捏造的。当初二面山堡的土方工程,也非一人或百人就轻松解决的,而在上下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山上,进行这样的工程,肯定是有目的,而目的又是什么?及至后期工程峻工后,是屯兵驻守,还是交付本地乡勇民团。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民兵的形成在宋朝王安石变法后,以雷励推行。而这些守堡人员的一切开支又是如何解决的?如此大的动静,为何没有留下一点印证和传言哩?问过最长寿的老人,对此都一无所知。据悉,乡民根本没有揭杆而起,进行反抗,既没真刀实枪的战斗,就于山顶的堡壕无关,而是躲在半山腰的窨子里,抱些石头和土疙瘩于匪徒较量。随之以后的民国团练。近处有河畔的王团,冯家堡的梁团,野韮川的常国荣团。当时都以保国安民自居。最能排上的用场,是民国二十五年,堵截北上的红军,但红军大队人马没经过此地,只有个别掉队负伤的。没必要兴师动众。也许堡子山是计划中的战略要地,实际上没到过一兵一卒。自次之后,堡子山的来由和价值就空白得有点山与堡子于生俱有的错觉了。

大堡子山正面图

查阅了这方面的材料,发现记载民堡的多,象这种修在山顶的山堡。信息少之又少。细心的就地考察。象此大,小堡子山的形式构造,每隔十几里,前后山都有。而且规律有序,排成一线。实际这是官堡,是国家重量级的战备平台。从最近的明,清兩代倒查,清中期就有火枪,火炮问世,射程提速,登高山而拔短枪,事过功半。也不太符合那时的国情和战况。况且这个年代,祖先以在此生息繁衍,没有不透风的墙。而北宋时期,甘肃中东部是辽,西夏,回鹘,特别是吐蕃各部落的边境。四面环敌的现状,迫使北宋王朝,抵御外患。利用天然形成的地理优势,修堡筑台。静时守山观望,动则烽火传信。可以想到,在那个冷兵器年代,狠烟突起,倾刻千里闻烟而动。也是信息传递快捷的不二选择。因此笔者认为,堡子山的土堡是北宋王朝的杰作无疑。怪不得此地无银三百两,问起堡子山,人都如哽在喉。不是守口如瓶,而是,谁也不是此地人,谁的祖先也没同期生长在此村庄,每个人都是堡子山的过客。对此,又从何说起呢……

还有个一夫当道,万夫莫开的后岘口。此口是天然形成的,还是明朝斩龙狂人刘伯温剁开的,明后于宋,先修堡,后剁口,好象多此一举。正因有了通后山的岘口,才修筑了二面的山堡子,设卡阻拦,不违地理自然。猛看山势如刀劈斧剁一般,莫非周赧王赤膊拎开山大斧也光顾过此地。别看这个岘口,前山和后山从古至今就是两个行政区域。通过这个岘口,叫走后山,其意逊于走西口。由于办事,购物各奔自已所辖的村,乡,镇。一般不勤于前后走动,除非联姻,亲戚偶尔往来。再加上近年公路的交叉增多。因此这个岘口经常风急胡基滚,鸣咽草木惊。非走一次,略有凄凉,恐怖的感觉。

后岘口图片

村庄后面有此二山矗立,向一面屏障。冬季气温一直偏高于塬头或山地,反则夏季又热于其它地方。往往帮夏收麦的亲朋们,一个热字直呼到底。亘古传说,女娲补天,遗露了西北一片,西北属乾,乾为天门。天门破,来风必俱凛冽,来雨形成冰雹。大堡子山恰守在村庄的西北方。每当西北雷声震聩,黑云翻滚,飙风骤雨来临,大堡子山向柄利剑,势如破竹,把强势的云头,一分为二。有效的缓解了大自然的威力,挽救了无数次雷雨季节给人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偶遇雷电,风云不为大堡子山所憾动,不分道扬镳的话,灾难会随天而降,多日风没好风,雨没好雨。久年久之,人们学会了因势利导,在堡子山山顶埋些避雷劫雨之用物,因此,大堡子山,在村人眼里又成了雷雨的分水嶺了。

山有情,且无言表达,人有义,又无从根究。既然祖辈傍山而居,堡子山以它伟岸的身躯,为村庄遮风挡雨。又以不朽的高度,作为座标,为子孙回到母亲的怀抱而招手。识得堡子山,不知真面目。不是家乡人的本末初衷。就以拙作抛砖引玉,作为略记。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