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社会学植根中国土壤——吴文藻的治学理念与教育实践

 源源不断 2022-05-19 发布于宁夏

吴文藻(1901—1985年),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在20世纪早期鲜明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思想,主张从社区着眼来观察和了解社会以及开展国情研究,培养出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一批既植根中国社会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独立的科学人才,形成了早期中国社会学的“社区学派”,产出了一批享誉国际的研究成果。其治学理念与教育实践对于当前社会学建设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独立自主,推动学科建设
图片

图片

吴文藻早年求学时期,正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传统文化式微、中西学激烈碰撞之时。吴文藻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在清华学堂学习时就确立了振兴中华的信念。留学回国任教后,他针对当时“社会学在知识文化的市场上,仍不脱为一种变相的舶来品”之状,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学科建设思想,希冀将西方先进的学科知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通过本土化改造,解释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以建立起具有自主性、现代性和应用性特征的中国化的现代社会学学科。

对于如何“促使社会学之中国化,以发挥中国社会学之特长”,吴文藻认为最重要的是将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的“理论”与“事实”糅合创新,以及培养教育本土“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由此,吴文藻沿着寻找理论研究架构、植根本土开展实地研究、倡导新式教育教学和培养独立科学人才的路径,艰辛开拓,推动了早期社会学中国化的学科建设实践。

图片
图片

图片
辨析比较,探索研究方法
图片

图片

吴文藻认为,“社会学不仅仅是单纯的事实的科学,而乃是必须以事实为根据的理论的科学”。为了寻找有效的理论构架来指导研究,吴文藻引介和分析了西方不同国家的前沿学术思潮。他指出,“今日思想界所需要的刺激,是学派之争,而不是门户之见”,需要在充分鉴别的基础上寻找适合开展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吴文藻广泛搜集资料,对当时欧美社会学和人类学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学术思想分别撰文进行了系统评述,在研究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了功能学派的社区研究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地研究,以纠正当时“国内社会科学材料内容的空虚”之弊。

为了让国内学界了解功能学派,吴文藻邀请了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来中国讲学,还翻译了相关代表人物的学术著作。在对西方概念的转译中,他创造性地将英文community一词译为“社区”,来与“社会”一词相对而称。他提出,社区研究方法与只侧重事实叙述的社会调查不同,社区研究的价值在于“叙述与解释兼而有之”,它不仅“要叙述事实,记录事实,还要说明事实内涵的意义,解释事变发生的原因”。这一基于功能视角,从社区着眼来观察和了解社会的取径,为推动早期中国社会学的社区研究实践提供了指导理论和方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整合学科,形成代表性成果
图片

图片

吴文藻认为,必须要进行大量实地调查与研究,才能得到对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功能和变迁的深刻认识。对于如何认识当时中西文化碰撞下复杂多样的中国国情,当务之急是“迅速地有计划地进行现代社区的实地研究,对于各地方的事实材料,做系统而详尽的搜集”。为此,他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规划了社区研究与比较社会学的研究方略,调查和认知中国社会。在田野调查方法上,他提倡运用“拣样精察法”对不同社区进行系统而精密的参与式观察研究;在研究单位上,他主张应先从村落调查入手,再扩展研究单位达至省乃至全国范围,进行专题性研究;除了内陆社区和边疆社区的研究之外,还应开展对海外华侨社会的研究,以增进对于“中国民族及文化全部的外界适应与完整的了解”,从而获得对中国社会的整体概括。

为了推动研究实践,吴文藻在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后,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教师和学生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社区实地调研。在抗战期间,他安排师生分别在云南、成都、西藏、新疆等地继续拓展在西部和边疆地区实地研究。在这些实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成果,实现了中国学派“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的独立研究实践。

图片
图片

图片
融合创新,培养专业骨干人才
图片

图片

吴文藻提出,“人才是发展科学的第一要素”,“能有独立自主的人才,方有独立自主的学问”。在对学生的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育方面,他身体力行推动了早期社会学教育教学的系统改革。首先,他倡导通才教育与专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育理念。吴文藻认为,“基础知识不足,不能胜任较为高深的研究工作”,应“先博后专,在广博的基础上进而求精求专”。其次,要给学生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吴文藻回国任教不久,就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改造,为每门课都编写了汉文教材,增加了反映中国社会事实的内容,改变了原来教学中直接使用英文教材的做法。他还倡导为学生提供基本参考书,以扩充视野和“辅助大学教本之不足”,以避免学生形成“思想公式化”的习惯。为此,他推动创立了《社会学丛刊》甲乙两集,来广泛介绍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并刊载社区实地调查报告,提供中国国情材料和研究成果。

此外,吴文藻还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除了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吴文藻还极为注意锻炼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他为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学生专设讨论课程,组织他们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给予个别指导和推荐优秀成果在期刊上发表。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他邀请了布朗、派克等国外社会学和人类学名家来华讲学和指导开展研究;对于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则进行重点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欧美国家一流大学深造。由此,吴文藻培育出了一批既扎根中国本土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骨干人才,落实了通过培养“独立的科学人才”来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以实现社会学“彻底的中国化”的建设方案,造就了早期中国社会学的“社区学派”。

吴文藻以“开风气、育人才”为学术理想,以推动学术进步、服务国家建设为目标,立足中国国情,毕生致力于探索“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道路,践行“理论”与“事实”的新综合,提出以“社区研究”认知中国社会、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新路径,开创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肯定。他所倡导的学科建设思想、治学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既植根于中国土壤又具有国际视野,既独立自主又包容开放,不仅为早期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奉献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经验与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5月18日第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