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不同,不必解释(深度好文)

 acerbookstore 2022-05-19 发布于天津

有人说,懂我者不必解释,不懂我者何必解释?

正如汪国真在《青春》中写的那样:

“不必向我诉说春天,我心里并没有秋寒;不必向我解释色彩,我眼里自有一片湛蓝;我叹世事多变幻,世事望我却依然。”

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豁达,认知能力足够高级,足够长远。

那么,面对人世间里的一切变幻、摩擦、矛盾、争执、得失、成败等等,心中都会有自己明确的答案,也有自己坚定的选择。

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大部分的痛苦,在于需要向不同认知层次的人解释,甚至哪天对自己都需要进行一番解释的时候,足以说明自己的修炼还没到家。

人生是一场单向的旅程奔赴,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条人生之道,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关键,至于向别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走这条道,其实是一件非常没必要,也是极为愚蠢的事情。

因为,生活是你的,生命是你的,故事也只能是你的,世界更是自己的,别人又如何代替你选择、思考和实践呢?

如果一个人非要在生活里、人生当中解释什么,唯一的事情就是自己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一场生命的旅程。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步自然也就清楚该为了什么而努力、而奋斗、而拼搏了。

也知道了自己真正所想要的、所收获的、所成就的是何物时,内心里便有了清晰的答案。

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了答案,便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想法,更不会有解释的冲动。

1:人生处境不同,无法解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无论从生活作息、饮食规律,还是从性格兴趣等诸多微小的细节上,都有着一些差别。

而这些微小的细节加起来,就会导致不同人生处境的人,在面对同样一件事物的时候,会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想法。

正如张三喜欢吃辣椒,在他成长的地方里,大家的生活习性都是无辣不欢,而李四呢,他成长的环境基本是燥热的,所以一旦吃了辣椒,非但不欢,还容易滋生一些疾病,久而久之,生活习风就是一般不吃辣椒。

生长环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习性,习性上的差别,也就会滋生心态上、心境上的差别。

因此,在人生处境上也就有了不同的可能性产生。

庄子说:

“子非鱼,安知鱼非乐?”

你不是一条鱼,那又如何知道水里的鱼快不快乐呢?

大千世界百杂碎,芸芸众生故事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性格、思想以及思考等等方面上都是与其他人有着诸多的不同。

以至于当一个人所身处的环境、位置不一样,那么他们便很难理解对方的想法、看法乃至做法。

处境不同,甚至都无法体会到对方感受的万分之一,正所谓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在这个时候想要听到别人的解释,或是自己想要进行一番自我解释,都终将是一种徒劳。

俗话说,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勉强去解释,强求去解释,执着去解释,你就累了、痛了、输了。

亦舒曾说:

“人们不解释的主要原因是根本不在乎对方的想法,无关重要的人,对无关重要的事有点儿误会,有什么关系,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于当事人生活毫无影响,何劳解释。”

有些人,你对他卑躬屈膝,只能换来他的得寸进尺;

有些事,你可以取悦讨好,只会换来轻蔑和怠慢;

解释得越多,越容易被人怀疑、嫌弃、远离。

争论得越多,越容易被人反对、打击、伤害。

很喜欢余秋雨说的一段话: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罗永浩也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很多时候,解释的人生,注定是一种被动、悲哀的一生。

因为每每遇到十个不同人生处境的人,倘若你都需要向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解释清楚自己对每件事的看法、想法和心得。

那么,你的人生时光,终将耗费在“浪费口水”、“浪费口舌”之上。

而且,你的内心也会觉得越来越无聊,生活越来越被动,而且也会觉得这种沉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越来越痛苦。

处境不同的人,心境自然不同,自然很难做到相互理解。

因此,心境不同,自然无法解释。

九边说:

“两伙人想聊某件事,需要共同的一些知识或者经验储备,不然就是鸡同鸭讲。

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观念割裂非常严重,更关键的是,一些基本的共识也遭到了质疑,各种圈子之间互相越来越理解不了彼此的担忧。”

我们生活在人世间,不可能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你、包容你、善待你。

正如你自己也无法苟同于所有你所遇到的人一样,所以,保持一种“大辩不辩”的智慧,就是对人生最好的“解释”。

2:认知层次不同,不能解释

有人说:

眼睛不一样,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耳朵不一样,听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嘴巴不一样,说出的东西就不一样。

著名的“盲人摸象”故事:

天生盲人根本无法整体认识一头大象,所以在摸到大象腿部的时候,会说它是一只水桶,摸到尾巴的时候,说它是一条蛇。

于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谁也不信谁,谁的解释都无法得到对方的承认和认可。

人遇到了眼前陌生的事物时,因为既不了解,也没经验,容易乱加揣测,妄自判断。

但不管怎么说,怎么形容,怎么想象,都跟真实的具体事物相差甚远。

尤其可见,当两个人在同一件事物上有着不同的认知时,自然谁也无法向谁解释得清楚。

《道德经》中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认知水平高超的人,察觉到了“道”的奥秘之后,便会努力实践,而认知水平中等的人,在涉及“道”的智慧时,似乎学到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

最后,认知水平最低级的人,总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和怀疑的心态来排斥“道”的智慧。

显然,这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认知水平很高了,所以自以为早已洞悉一切,只想着动嘴,从不愿动手,没有半点实践精神。

实际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越强大,那么相比于那些认知能力弱小的人,自然能够产生更大的生命威力。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从不在于一时的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异,而是由认知层次拉开的。

毕淑敏曾说:

“如果是怨天怨地的事,就要趁早放弃。

因为天和地,是我们依傍的对象,不可怨,只可尊崇。

我这里说的天和地,统指那些不能改变的东西。

对此,第一层次是接受,第二层次是感恩。如果怨,就是恩将仇报。”

由此可见,面对同样一件不幸的事情,认知水平高的人,非但能够做到包容接纳,甚至还能做到感恩。

相反,认知水平较低的人,他们非但喜欢埋怨一切,怨天尤人,还要带着恨意一直互相伤害。

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既然不能解释,那就让自己闭嘴不解释,别因为解释了,自己反而更难受。

其实,面对一个同自己认知层次不等的人,我们再如何卖力地解释,在对方看来,你也只是一个虚假的小丑罢了。

因此,既然早知无法改变对方的看法、想法,更不会更改他们的心态、心境。

那么,你的解释,岂不是非但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甚至还落下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嫌疑呢?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正聪明的人,真正有高层次认知水平的人,都从不轻易与人争辩,更懒得向人解释。

村上春树就曾说: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认知层次高的人,都知道人的一生之中,纵使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情,但真正会跟自己产生交集的,少之又少。

然后,再经过一番性格、习性、思想、人格等筛选之下,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总会产生一些隔阂、疏远,或是暂时的放下、淡然、遗忘。

因此,做好必要的、准备好接受失望的打算,我们才能在遇上了预料之内的事情时,平和地接受,淡定地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做好自己,不用解释

大学教授于丹说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

“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

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样或多样的劣根性,而认知层次越是高级的人,通常就越能够在这些问题上,根除人性里的劣根性。

在生活里修行,在岁月里成长,当一个人越是在认知层次上不断地冲破,就意味着他能够在追求人生境界上有着越来越多的突破。

显然,这种突破,就是思想、人格、智慧上的突破。

当一个人从认知低层次逐步跨越到了认知高层次,那么他们在当下的思考、判断和选择上,都足以让自己的人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契科夫说:

“生活是一种可恶的卑劣的没完没了的胡闹,是一种庸俗的毫无目标的没法解释的荒唐事,甚至比不上一个挖掘出来装各种秽物的污水坑。

你也到了该懂得的时候了!你到底希望生活怎样呢?你希望它向你微笑,往你身上撒下鲜花和十卢布钞票吗?”

面对认知不同的人,你没必要解释,面临不同人生的挑战,你又该做出如何的应付?

显然,不管是外部的因素,还是内在的因素,我们都需要告诉自己,真正的聪明人,真正有认知水平的人,他们只会告诉自己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因为,任何的解释、祈祷、退让、投降、放弃的心理,都是于事无补,无济于事的。

你要做到的,就是:

做好自己,就算不解释、不争辩、不纠缠,也能无悔于人情、无畏于人性、无愧于天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