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博物馆,怪吓人的

 llljjgg 2022-05-19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前几天,随着北京疫情愈发严峻,故宫博物院也宣布暂停对外开放。对于喜欢逛博物馆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坏消息。

每年的5月18日正是国际博物馆日,从1992年起,每年的博物馆日都会设定一个主题,2022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陈列着古老物品的博物馆,究竟有何力量,它能影响我们今时今日的生活与感受吗?

答案是肯定的。那些被清洁、被修补、被固定住放在博物馆橱窗里的,不仅仅是无生命的物品,它们身上凝滞着全部的历史与斑驳的人类文明。站在橱窗前,面对那些沉默的展品,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任自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漂流,游荡,从“天地不能以一瞬”的遗憾抵达“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开阔。这可能就是“博物馆的力量”。

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份另类」的博物馆漫游指南,内容来自理想国“病玫瑰”系列书籍。这些博物馆中或许没有精美的历史文物,但也绝不缺乏时代精神的承载品。在疾病成为流行话题的当下,它们也更加“应景”,你会看到:医疗水平落后的十九世纪,霍乱、天花在人类身上留下的印记;缺乏现代医疗条件时,人们如何完成解剖工作和外科手术;一百多年之前的蜡像如何将医学和艺术完美结合。

暂时不能逛博物馆也没关系,先来逛一逛纸上博物馆吧。

🏛

英国
Wellcome Collectio
惠康博物馆
🔗https://

惠康博物馆是英国最好的医学博物馆,理想国已出版的《病玫瑰》《手术剧场》,以及将要出的《微笑偷盗者》《精神病院史》都是与惠康博物馆合作出版的。

惠康博物馆的建立得益于亨利·惠康爵士于1936年创办的惠康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英国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之一,也是英国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赞助者之一。惠康博物馆致力于探索医药,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联,以艺术和文化为媒介,带领参观者认识科学。

你在《病玫瑰》中看到的那些稍显猎奇的医学插画,都转自惠康图书馆,例如这个meme模板其实就出自这本书👇画中的女孩也不是因为上班而形容憔悴,而是因为在1831年得了霍乱。

文章图片2

霍乱曾是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瘟疫之一,在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治理远没有今天发达的19世纪,霍乱是全球的噩梦。在英国,13w人死于霍乱;在印度,这个数字则超过了2000w。关于这场久远的瘟疫,我们能从流传下来的各种医学插画中看到当时的一些研究。

这些医学插画均来自惠康博物馆馆藏,还有更多描绘皮肤病、癌症、天花寄生虫的相关图绘,这些图绘不只是艺术作品,也是西方医学传统的一支,却也同时和现代产生摩擦。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这些图像似乎可以概括整个世纪的启蒙风潮,但它们还带来一股停尸间难以抹灭的气味、国家对乞丐和罪犯滥权的斑斑证迹,还有无数尸体被侵犯和裸露的罪恶。它们既来自解剖实作,也来自死者(被盗来或处死)的遗体,四处依附寄生。它们清楚呈现尸体的离奇情状,不仅巨细靡遗,也使尸体(用不完全属于自己的声音)开口说话。最重要的是,这些图像用实例体现了一个革命性临床权威的概念,这种权威来自死亡病患及其尸体,而非存活病患的话音。

——《病玫瑰》


🏛德国Berlin Museum of Medical History柏林医学历史博物馆

🔗www.bmm-charite.de


由现代病理学创始人、博学家鲁道夫·魏尔肖(Rudolf Virchow)于1856年系统建立的柏林医学历史博物馆是德国的“协和医院” 夏里特(Charité)所属的医学史研究机构,如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豆瓣9.2分的小众德剧《夏利特医院》就是以这座医院为背景展开的。剧中穿插着医疗史上鼎鼎大名的几位先驱,其中就包括魏尔肖。他是第一个发现白血病的人,也是提出“血栓形成三要素”的“细胞病理学之父”。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说回柏林医学历史博物馆。最初,魏尔肖建立博物馆的目的在于记录下当时每种人们知道的病症,记录的方式不仅是保留一个典型标本,还要在反映疾病特征的进程中进行大量的器官研究。1856年,当他还在夏利特医院担任病理科主任时,就已经拥有约1500件藏品,其中有些是他的前同事留下的。到1901年底,他已经用23066件标本将博物馆装满了。这些标本展示了当时已知的几乎所有疾病,堪称是一个巨型三维立体医学教科书。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曾在2018年造访过柏林医学历史博物馆但他“就是太老实了,没拍照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

意大利
La Specola
佛罗伦萨天文台博物馆

La Specola现在是佛罗伦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它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于1775年向公众开放,这座博物馆由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德二世创立,后因馆顶增设了一座天文台,天文台博物馆(La Specola)的名字便逐渐传播开来。最初这里展示的是美第奇家族珍奇屋的私人收藏,珍奇屋(Wunderkammern),就是今日博物馆的前身。

天文台雇佣了一批能工巧匠,试图建造一部蜡制人体百科全书,让大众能够接触并理解人体解剖学,几年下来,博物馆陆续累积了差不多1400 件人体解剖蜡像,每件蜡像都配有彩色图解,指出重要的构造。

天文台最著名的蜡像技师便是克莱门蒂·苏西尼(Clemente Susini 1754-1814) ,出自苏西尼之手的“美第奇维纳斯”(Medici Venus)是博物馆最知名、最精美的代表作。时至今日,在欧洲各地的博物馆里都能看到天文台制作的精美蜡像。它们有了统一的名字:“解剖维纳斯”(Anatomical Venus),这是人类精巧技艺的杰作,艺术、科学,以及形而上学的神秘结合。

文章图片8

Medici Venus at La Specola

文章图片9

真人尺寸、可拆解,又称“小维纳斯”,1782年,由天文台博物馆的克莱门蒂·苏西尼工作坊为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波吉宫博物馆制作。

文章图片10

苏西尼的代表作,数百年来,时间仿佛停滞,解剖维纳斯依然静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天文台博物馆中。

理想国出品的《解剖维纳斯》(The Anatomical Venus: Wax, God, Death & the Ecstatic)一书中,就收录了多具天文台制作的人体解剖蜡像。

科学不只揭露真相,它还是由文化所建构、规范的行为活动,折射出当时的理想,并升华人类的驱动力—欲望与渴求、搜集与收藏,以及对意义的探寻。解剖学维纳斯提醒我们,启蒙时代的全知全能之梦从未完全实现,而只要人类的心理特征没有改变,也就不可能实现。现实挑战我们设立的知识分类,并远远超出人类认知的极限。

——《解剖维纳斯》


🏛

美国
The Morbid Anatomy Museum
病态解剖学博物馆

🔗https://www./museum
🔗https://www./

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病态解剖学博物馆(The Morbid Anatomy Museum)是一个不太大的私人博物馆,联合创始人是《解剖维纳斯》的作者乔安娜·埃本斯坦(Joanna Ebenstein)

乔安娜于 2007 年以博客的形式创建了 Morbid Anatomy ,用于医学博物馆的图片展,她将收藏品搬到了一个办公空间,并向公众开放,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到了2014年,她的小型图书馆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展品类目“奇奇怪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稀有书籍、照片、艺术品,关于死亡、解剖、性学、宗教等主题。

病态解剖学博物馆曾举办过的展览:

标本剥制:艺术、科学与不朽

(Taxidermy: Art, Science & Immortality, 2016)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左右滑动查看

这组名为《小猫的婚礼》的展品是英国标本剥制师沃尔特·波特(Walter Potter,1835 -1918)的作品,这是小猫的婚礼派对,每一只小猫都精美异常,连裙子上的蕾丝都是特别制作的。

蜡像馆

(House of Wax: Anatomical, Path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Waxworks from Castan's Panoptikon, 1869-1922, 2015)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左右滑动查看

🏛

法国

Musée d'Histoire de la Médecine

巴黎医学历史博物馆

这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是巴黎第五大学的附属博物馆,拥有欧洲最古老的馆藏,其中包括费利切·丰塔纳制作的一具真人尺寸、可拆卸的木制模型👇

文章图片18

除此之外,巴黎医学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着路易十五以来到十九世纪末的外科医疗器械和标本,一共约有1500件,重要藏品包括可拆卸为上百个活动部分的木制模型(1799年制成)、对拿破仑进行尸检的工具等,这些器械足以使我们窥见人类外科手术的历史。

如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医疗让医院里的手术室堪称完美:无菌操作、近乎寂静的工作环境、因为麻醉而不怎么痛苦的患者。但若是回到十九世纪,我们会看到现代手术室的前身:手术剧场。那是一个闹哄哄、脏兮兮且非常拥挤的地方,手术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尽管如此,当时的手术剧场仍然能治愈不少患者,历经两个多世纪,外科学惊人的发展也让人不禁好奇这当中发生过怎样的变革,在《手术剧场》中,我们就能看到在博物馆藏品之下,外科史上最惊涛骇浪、最富革命精神的一个世纪。

本期编辑:九筒 熊Mur
特别支持:理想国艺术馆Derrick 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