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所述类比推理名曰操术。 原文∶ 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 〔译〕 唯所居时,以其分类为至要。操(类比)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所视者近,而所闻所见者远。是何也?则操(类比)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类比]一人之情。天地始时物,今日亦是。百王之道,后王亦是。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百王之前,就像端拜[他]而议。 推理,为礼(制度)义(字义)之总绪。分类,是非之所由分。[以此]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类比)越简约,而事就越大。就像五寸之矩,[类比]尽天下之方。 故君子不下后室前堂,而海内之情像举双手对比,积此者,则操(类比)术然也。 〔解〕 一、推的本义。 推为儒学要字,本义为推理。古文以字为本,并无推理一词。推,即推理。 引证∶ 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 (摘于《荀子.不苟篇》) 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鸟兽也者,[物之]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摘于《荀子.正名篇》) 由荀子之述,可见推的本意为推理。 理由∶ (1)礼为制度的古名。义为字义及字群之义。无论制度或字群之义,都离不了推理去分辨是非。故荀子曰“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 统为分丝的总头。即,礼(制度)或义(字群之义),皆由推(推理)与是非总而衍之。 反证∶ 若‹推›训为推石头的推,就没法说成“推,礼义之统”了。 (2)荀子所谓‹推›,由别名‹推›共名是归纳推理,由共名‹推›别名是演绎推理。而“至于无共然后止”,“至于无别然后至”,则显然为无限推理,而与现代逻辑学的抽象推理如出一辙。 故‹推›为推理,则明矣。 荀子是东周战国的著名教授,教了颇多流传正史的门生。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丞相李斯,《九章算术》作者汉文帝时丞相张苍等。他对字辞的释义多具权威性。推为儒学要字,即源于《荀子》。 荀子比东汉许慎早几百年,许慎的《说文解字》多取法荀子。故推的本义为推理,即以《荀子》为据。 二、推的训诂 述罢‹推›字的文献渊源,再述‹推›字训诂。 《说文》∶推者,排也。 1、推的字形。 推,小篆字形,从扌从隹。 扌(shǒu),同手,用作偏旁俗称提手旁。 隹(zhuī),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鸟。 《说文》:“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 古文凡短尾名隹,凡长尾名鸟。故隹为短尾鸟的总名。 推的字形从扌从隹,似用手(扌)的某个动作,求得短尾鸟的总名隹(zhuī)。恰似上述荀子所说“推而共之”的归纳推理。即由鹰,鹞等各种短尾鸟的别名,推出‹隹›的短尾鸟总名。故按推的甲骨文字形,可知推字最初之意为归纳推理。而推石头的推,反为后起之义。 反证∶ 若推的最初字意谓推石,则其字形应为拓(tuò从石),而不为推(从隹zhuī,短尾鸟)。 《集韵》∶拓,手推物。 〔例证〕 〔例1〕请试着推敲那几个字。 显然,此处的“推”没法把那几个字像推石头一样推动一段距离,因此只能训为推理。而“敲”喻读音准不准。 〔例2〕请推动那个石。 推,从扌(手),从隹(短尾鸟)。显然没法饲养几只短尾鸟帮你动那块石,只能像推理,按一定路线动那块石。若无一定路线,就不叫推石,而叫搬石了。 〔例3〕张三是动物,你的推理对吗? 此处的理为纹理,纹路。而推为推理,是按动植物分类的树枝状纹路推理。即由别名“张三”,推出共名“动物”,显然合乎荀子的“推而共之”归纳推理。 三、排的字形。 排,从扌从非,以扌求非,本义为排法(排除法)。 《形式逻辑》判断句连词为∶是,不是。而我国古代逻辑的判断句连词则为∶是,非。 由于‹排›仅为求非的一种手法(从扌),故荀子、庄子、墨子等逻辑名家未有专论。惟于辩论时见之。 引证∶ 仲尼曰∶……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与其笑不如排止笑) 老聃曰:……人心排下而进上。 (摘于《庄子》) 《庄子》所述的‹排›或为古文里最早的排字,所言为排法。说明‹排›字自始即谓排除法。 以下为孟子用排法辩论的实例∶ 孟子问∶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冠乎?……许子…自织之欤? 陈相答之∶许子不自织……,以粟更易之而已。 孟子又问许子是自为釜甑炊食?铁犁耕乎?…… 陈相答,以为许子之不自为也,以粟更易之而已。 孟子又复问,……许子何不自为之陶冶?……何为更纷纷然交易于百工欤?何许子之不畏其烦?故以此欲‹排›之陈相也,…… 孟子又‹排›之,如是则为国君治天下,独可自耕,且又为政事以治天下欤? 陈相及此以应答,故孟子一向自言而‹排›之,……详而推之,嬴困之路,不若此说。 (摘于《孟子注疏》) 〔解〕 许子,即许行,农家学派门人。议国君宜学神农氏,且治政,且种田。 孟子驳曰∶许子为何不自织布?为何不自冶陶?为何要用粟去换?……。既然如此,国君亦不自种田。 “孟子一向自言而排之”,即孟子所言用了一连串排法,排除许子的自给自足不实之论,反对国君须种田之说。 《说文》,推者,排也。而排为求非。非求是,是求非。所谓推理,本为求是非,故为切义。 四、操术 操术原文摘要∶ 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百王之前。 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愈)约(简),而事弥(愈)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 (摘于《荀子.不苟篇》) 《说文》∶操,把持也。〔注解〕把者,握也。操重讀之,曰節操,曰琴操。 《说文》∶喿,鸟群鸣也。〔注解〕此與雧同意。 操,从扌从喿。 扌(shǒu),同手,用作偏旁俗称提手旁。 喿(zào),鸟在木上群鸣,各色、各类、各型的鸟都有,而总谓之鸟鸣。 操的字形∶ (1)用手(扌)把各种鸟的群鸣(喿)以不同竹节吹奏分辨,即《说文解字注》之“曰节操”。此为分类。 (2)用手(扌)把所学各种鸟的群鸣(喿)归为琴声,即《说文解字注》之“曰琴操”。此为归类。 (3)操的字形,从扌从喿,从总体看,是用手(扌)仿声各种鸟鸣(喿)。或以竹节仿声,或以琴声仿声。 故操的本义为类比,常译作与……相类。 例句∶ 虽贾人,有贤操。——《汉书·张汤传》 所谓行商坐贾,贾人即店主。某虽为贾人,却与贤人相类(操,与……相类)。 而荀子所谓操术,正是上述分类与归类的类推之术。 引证∶ 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百王之前。 (摘于《荀子.不苟篇》) 〔解〕 (1)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譬如视近处的梅花,就知远处的梅花亦是此形。此是以[梅]类相推。同理,“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是以[人]类相推。一一归类 (2)天地始者,今日是也∶今天的日是怎样,则天地始时的日亦这样。此是以[日]类相推。一一独类 (3)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百王之前∶前史百王之道会被后王传承。审后王之道,即知百王之前亦这样。如后王有礼,刑,教,……。则几百年前的前王亦有礼,刑,教,……。此是以[王道]类相推。一一分类 (4)故操弥约,而事弥大∶类比推理时,所比愈粗约,则所比之事就愈大。如以矩形为比,则天下的矩形都相类。若以某种长宽的矩形为比,则天下与此相类的矩形就少了。 故荀子所谓类比推理,或以分类相推,或以独类相推,或以归类相推。惟所比愈约,则所比之事愈大;所比愈细,则所比之事愈小。 将荀子所述类比推理整理成公式∶ 1、归类类比推理公式 A有属性a 则Aⁿ(A类)亦有属性a 2、独类类比推理公式 前A有属性a 则后A亦有属性a 3、分类类比推理公式 A类的A¹有属性a 则A类的A²亦有属性a 4、类比推理正比公式 A=B 式说∶A愈约则B愈大,A约细则B愈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