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暗中的独行者

 青白眼e1vedie6 2022-05-19 发布于江苏

 黑暗中的独行者

深度解读加缪《局外人》

作者:安安

合上《局外人》不禁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生命巨大的虚无感和无力感充斥着我的内心。文学的力量如此的强大,能绕过厚重的铠甲,击中我们的内心。他叩问我们,生命是什么?我们活着是否真的有意义?我们如何去抵抗死亡的强大与虚无?  

加缪生于1913年,1960年因车祸去世,活了47岁,44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获诺奖最年轻的作家之一。《局外人》是他发表的最早的中篇小说。

加缪生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殖民地。他父亲在他1岁时死于一战。他由母亲帮佣,在贫名窟抚养长大,生活极为艰难。1939年二战爆发,1940年法国沦陷,他返回阿尔及利亚的艾兰城,1942年重返回巴黎。期间构思了《鼠疫》、发表了《局外人》时年29岁。

资本主义从诞生开始,就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衣着光鲜。一战、二战打碎了人们建立起来的科学和理性。一战前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惊人的突破,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但是:阶级矛盾的尖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的横行。当欧洲的人民沉浸在生活的美好中时,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猝不及防的席卷了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战争把昔日繁荣的欧洲蹂躏的千疮百孔。欧洲受战争伤害最大的国家,当属法国,莱茵河两岸焦土千里。当时三分之一的法国男人战死,三分之一的法国男人伤残,三分之一的男人陷入了极度的抑郁恐慌之中。

除了战争、西班牙流感横扫欧洲、战后的经济大萧条更是让很多家庭破产陷入绝望。所以当时的人们感到前途渺茫、苦闷彷徨,人们没有安全感,对世界感到绝望。《局外人》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加缪在《局外人》开篇第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让我们感到了切肤之痛。加缪向我们讲述他人生之中的大悲恸,平静而又冷漠。

加缪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片冷漠孤寂的荒原,人类不过是荒原上随意播撒的草籽。每一粒草籽之间都没有关联,它们自顾自的生长,有些枯萎腐烂,有些被黄沙掩埋。生存最大的意义只是野草在这个荒原上尽可能的存活,在竟可能的顺利的死去。

在这个存活的过程中是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这是生命的大本真。看清楚了这一点世界上的所有的繁文缛节的条条框框都是没有意义的。宗教不能拯救灵魂、上帝也不能。人类的不能获得救赎的所有个人行为都是徒劳和无意义的。

 书中有三段死亡:第一种是妈妈的死,代表自然;阿拉伯人的死代表荒谬;默尔索之死代表了真理。阿拉伯人是默尔索开数枪打死的,阿拉伯人整个故事就充斥着荒诞和混乱。

在我看来个人存在主义没有在善恶和道德的自我审判。对于默尔索而言,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枪杀了一个陌生人而感到罪恶、抱歉和自责。打死阿拉伯人对他而言,不过是伸手折断一根挡住他阳光的枝条而已。

早期的加缪继承了尼采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萨特一起开创了个人存在主义的哲学流派。是近代重要的文学和哲学派系,并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个人存在主义本质是反社会的,他们认为道德、规则是群居社会的产物,是维持特定阶级利益的产物,是抹杀个性和个人意识的产物,会限制人身的自由和个性。

局外人将默尔索置身在集体审判的被告席上,激化了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矛盾和对立冲突。加缪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德礼教的厌恶。我们看到,默尔索以个人单挑社会,结局当然是肉体的毁灭。在整个过程中,默尔索的不作为,就是加缪个人的行为和努力无意义的观点的集中体现。

当事人用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参与了全部的冲突过程,是对道德秩序最有力的抨击。默尔索展现给我们的除了丧和不作为之外,还有他的坚持和勇敢,他从容不迫的面对我们最害怕的东西--死亡,坚持自己的主义,孤勇果敢,从不妥协。他的灵魂孤独而高贵。对默尔索而言恰恰是走上幸福之路,对于他来说死亡为他开启了通往真理的大门。        

人类没有共同的精神家园,默尔索之死让我们怵然而惊,原来人性除了真善美之外还有其他东西。深入剖析默尔索,有利于我们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默尔索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分水岭。西方不理解我们,就像我们不理解西方的个人存在主义。伟大的作品只是提出问题,从不给出答案。

让我们用浩瀚的中华文化滋养我们的灵魂,警惕个人存在主义负面的因素,不断的探索人性的本真,不断赋予生命新的意义,才是读书的目的。如果加缪此时坐在我的对面,我想他也会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