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数据资产盘点,我的数据有什么价值?

 生活100 2022-05-19 发布于广东

我们何曾想过,自己在数字世界里留下的痕迹,会被媒体报道为如石油一样的资产——数据。全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数字化进程,又迎来了接下去几十年势不可挡的万物互联,不禁让我想要提前一窥数据究竟具有多大价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发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被快速数字化,也看到产业界对数据价值的偏见,并通过分析后对“数据对自己的价值”感到迷茫和期待。

我为自己做了一份个人数据图谱

在经历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数字化(即信息化和互联网化)浪潮后,此时此刻我做为一个个体,究竟在世界上留下了哪些数据?

1.健康数据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一次较严重的病痛之后,常会有的体会。健康对于个体来说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但过去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个黑盒子。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身体指标可以用便捷、及时的方式进行测量。包括:心率、体脂、体温、骨量、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睡眠、行走步数...这些指标甚至可以通过我们排出的汗液、唾液以及像皮肤一样的柔性电子进行测量,减少我们跑医院排队问诊的次数和排斥情绪。

还有,基因、情绪、饮食等对人体健康有隐性但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在变得可测量并转变成可解读的数据。虽然还存在许多关于我身体的关键指标,需要到医院用大型仪器才能进行测量。但通过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社区医院,我们将会越来越频繁的获取关于自身身体的数据。

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对我的健康状况做好监控和预防,如何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良健康习惯,尽最大可能减少健康问题带来的损失,我觉得是比保险更值得全社会探讨的问题。

健康管理和医疗可穿戴设备是当前潜在的具有爆发性的领域,我们正走在量化身体的开端。当我们做到越来越全,越来越及时地监控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个重要领域,即将迈入可管控的新时代。

典型应用代表:Fibit、MC10、PICOOC秤、小米手环、Google Fit

2.娱乐数据

娱乐是生活的调节剂。我每天工作之余,喜欢看一些与工作不同的内容让自己放松。很显然,娱乐内容太容易找到了。以前是电视,现在互联网。有时我看令人深思的TED演讲,有时看我喜欢的圆桌派话题,有时突发奇想看下音乐MV。当然,绝大部分娱乐是陪着家人一起看某个电视剧或者综艺。

我每天在什么时候看了哪些节目,这些数据都被记录下来。它们反应了我对什么类型的节目感兴趣,反应了我在什么时候自娱自乐。

典型应用代表:抖音、快手、爱奇艺、优酷、YouTube、小米电视、酷狗音乐

3.资讯数据

当我每天睁开眼,就开始不停的获取资讯。我打开微信公众号看一看订阅的公众号有没有新文章,接着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朋友发值得分享的新闻。接着我打开即刻APP,看那些已经被我找到的话题。这通常是每天的开端。

随着一天的进行,当发现我想了解某件事情或者某个话题,我会直接打开谷歌和百度进行搜索。我还会把一些我觉得今后有用,或者写得好的网页,用Pocket存储起来。偶尔我还会打开今日头条,去看看它是否能给我带来惊喜。有时还会被得到APP上某个新讲座,或者某本新书吸引。

从以前的读书读报,到如今的资讯快餐,我已经对资讯“上瘾”。我在数字世界里留下了我的搜索、浏览和阅读记录,小到“蜂蜜和鸡蛋能一起吃吗?”,大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资讯数据一定是最懂我的,我关注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它,尽管它不能主动告诉我还需要些什么。

典型应用代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即刻、知乎、今日头条、谷歌、百度、Pocket、得到、Kindle、微信读书、京东读书

4.社交数据

如果获取资讯信息是我喜欢做的事情,那么社交就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由于社交工具和互联网,我能非常方便地联系到朋友。过往社交常发生在大厅或茶楼里,现在我通过微信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着。我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近期的感受,并为我的朋友点赞;我将我喜欢的朋友拉成了群组,并在群里面分享我觉得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我与我的家人保持着频繁的沟通,时常还会打上一次电话。

有时我也会使用职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软件,这通常代表我想要找到某些人,或者让某些人找到我,然后大家变成朋友。还有,邮箱也是我常用的东西,用于从某些人那接受或发送必要的信息。

社交数据反应着我与谁打交道,我与对方的熟悉程度,我在社交压力下的开放程度。社交数据反映着我最近的社交状态。

典型应用代表:微信、朋友圈、微博、QQ、Linkedin、Twitter、Gmail、Facebook、Instagram、Whatapp

5.财务消费数据

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大卖场,加上便捷的物流,安全的在线支付。买买买,在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中,变成了一种风气。

我过去只在线上买一些书籍和电器,但购物车中总会多出女主人添加进去的东西。如今,由于在线支付的便捷,我在网上留下的消费数据已经比以前多太多了。购买的书籍、购买的电器、吃过的餐厅,买过的衣服,停车的场所,点的外卖, 住过的酒店,买过的药,甚至是买过的菜。随着银行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我的入账流水、贷款和还款记录、信用卡记录、理财记录,全都留下了痕迹。

我已经很久没有用过纸币了。财务消费数据几乎记录了我所有的开支,我有多少钱,我花了多少钱,详细记录着消费时间、金额、地点和类别。财务消费数据,是天然的记账本。

典型应用代表:淘宝、京东、饿了吗、大众点评、支付宝、微信支付、招商银行APP、建设银行APP

6.出行数据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出行数据对生活的刻画。无论是每天两点一线的路程,还是偶尔下个馆子或者度假寻找诗与远方,“手机”都记录着我所处的位置。还有我拍的照片,打过的车,选过的目的地,买过的飞机票,订过的酒店,坐过的地铁,回过的家...

出行数据知道我在哪个地方,去过哪个地方,甚至我将要去哪个地方。在未来它将持续“监控”我的行踪,以及在某个地方做过的事情,无时无刻无地。

典型应用代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滴滴打车、摩拜单车、携程、相机

7.环境数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去过的每个地方都留下了足迹,也必须体验每个地方的环境数据。即使我今天就在一个城市,办公室、吃饭的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天气、噪音、温度、粉尘、光照、湿度、PM2.5、水质等数据也千差万别。我希望这些数据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如果我监测到我长期处于一个噪音超标的地方,我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了。听说3D打印技术发达了,以后如果可以把我所处的环境通过3D打印刻画出来,我就能准确的跟家人讲我在其他城市的故事了。

我所处的环境,影响着我的健康与思绪。

典型应用代表:墨迹天气、海柯蓝空气净化器、丽芙净水器、分贝噪音测试

8.工具数据

写文档,做PPT,和同事沟通…这或许是从事互联网相关的人,最常见的工作内容。我一天发送了多少条消息,做了多少页PPT,开了多少次电话会议,在日记中记录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在印象笔记中撰写了什么文章。工具数据,能够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它太多太具体了,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它。工具数据,最能代表我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想法。

典型应用代表:印象笔记、Journey(日记本)、PPT、Word、Excel

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衣食住行都被涵盖到了可数字化的范围。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留下了数据。现在如此,未来更甚。记录和追踪,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数据还不是石油,还没有足够广泛的应用场景

产业界常将“数据是石油”这句口号当作这个时代的真理。诚然,数据对企业来说是有价值的,但可能被过分高估了。微信是全民级应用,每天人均使用时长3~4个小时,它掌控我哪些数据?

(图来自于:https://www.)

有人通过GDPR的空子从微信中导出了自己在微信中留下的数据,包括我发的朋友圈、我的联系人、我的登录信息、我收藏的文章。可能还有些数据微信没有公开,但主要的数据基本就是这些了。

这份数据可以用于干什么?对于微信来说,大部分用于投放精准广告,用于个性化资讯推送,剩下的大概是用于生产“每年全国人民到哪旅游,几点起床”之类的研究报告了。我是因为微信上的广告、精准资讯和研究报告才对它不离不弃吗?我觉得不是。微信的强大,主要来源于“大家都在这”的品牌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我发的朋友圈,我浏览的文章,我收藏的信息,我用微信支付所付款的记录,对微信的强大有推动作用,但没有奠基式影响。

同理,淘宝有我所有的购买、搜索、浏览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用于向我投放精准广告,以及生产“哪个省的人更喜欢买大闸蟹 ”之类的研究报告。我是因为淘宝的精准广告和研究报告才对它不离不弃吗?我觉得不是。淘宝的强大,主要来源于“卖家都在这”的品牌效应。从这个角度,我在淘宝的购买、搜索、浏览记录,对淘宝的强大有推动作用,但没有奠基式作用。

还有,百度有我大量的疑问、浏览数据。这些数据主要用于向我投放精准广告,并优化搜索结果的排列顺序。我是因为百度的精准广告和更优的搜索结果排列顺序才对它不离不弃吗?我觉得不是。百度的强大,主要来源于“信息都在这”的品牌效应。从这个角度,我留下的搜索、浏览记录,对百度的强大有推动作用,但没有奠基式作用。

数字服务商在源源不断的辅助我生产自己的数据。但在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方面,整个社会好像陷入了迷谭。预测、分析、推荐,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数十年中,讲了千百遍的故事。这就是我认为产业界过于高估了数据的价值的原因。数据不是石油,至少现在还不是。它的用途还很有限,利用率也还很低。

数据要变成石油,就要像石油一样可以无差别的生产动力,为社会上几乎各行各业提供能量,为每个个体提供能量。在当前,数据是石油,只是一个期望,只是产业界的一个假想罢了。大部分成功的数字服务商,主要在于其核心业务所依赖的基本数据与逻辑跑通,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附带个人数据,并没有能够高效的被利用。这种不利用,不是来源于不想利用,而是不知道能用于除广告、预测之外哪个地方。这提醒我们在看待数据的价值时,不要盲目乐观。

以自我为中心看数据,会产生什么价值?

数据在企业手中,运用得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张翼成教授在《重塑》一书中也强调过:企业的目的与个人的目的,不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即使说数据用于广告和预测也是一种价值,那这个价值对于企业更加有效,对于做为用户的我来说,它只是让我花了更多钱和注意力罢了。结合个人数据主权的启蒙,我自己产生的数据究竟对我有什么价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我的数据值钱吗?

谈到价值,脑子里就容易浮现一般等价物——货币。大数据如果真的是石油,我自己还能不断生产,那是不是我可以靠自己的数据赚钱了?这是早期谈论区块链重塑生产关系,以及个人数据主权时常有的期待。

事实证明,数据是可以换算成金钱的,只是达不到值钱的程度。想要依靠在数字世界中产生的数据赚钱,一年到手收入很有可能会让我大失所望。这与企业因为我们的数据获得巨额回报似乎不相符?其实企业主要依靠我们的注意力赚钱(也就是广告,当然也有如购物或游戏充值),数据在其中产生的利益目前是比较低的。就算企业能将因我的注意力和数据产生的收益中的绝大部分分配给我,我的收益也不容乐观(我曾按广告行业的实际广告和数据价格估算,我一天因注意力和数据的收益平均下来每天为1块钱左右)。对企业来说,这一点收益乘以数以亿计的用户,收益就很客观了。我的数据并不值钱。

2.我想管理自己的数据?

数据最直观的用途,就是浏览查看。我的个人数据图谱中,有非常多维度、非常多数量的数据,而且维度和数量仍在不断增长。我想要把这些数据分门别类,然后浏览和搜索自己的数据吗?

我认为这并不是特别吸引我。我每天去了哪些地方,吃了什么午餐,心率是多少,买过什么书,发过什么朋友圈,记过什么日记…我的大脑里基本都存储着,我为什么还要在一个APP里浏览这些数据呢?是的,我很少有兴趣去看这些枯燥无味的数据。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使用相机和相册呢?我每天拍的照片都存储在那,我很少去回看它。但我仍旧在不停地拍,不停地存储。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举了2个搜索自己生活流的例子:我能发出简单指令,找到多年前我参加的聚会上戴着海盗帽的家伙,如果确有其人,那么我们俩的“流”也将发生联系。或者我还可以询问自己待在哪个房间时心跳加快,影响因素是房间的颜色、室内温度还是天花板高度?

或许,管理自己的数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在无需花费我太多时间的情况下。我的大脑能存储的东西不多,特别是那些已经过去很久的日子。我的数据记录着一切,不同维度的数据交叉组合着,排列出上万种可能性,时刻准备着在某一天,允许我去回顾和发现过去某个时刻的意义。

3.搜索只能是信息,不能是万物?

我已经习惯了搜索我感兴趣的信息,我能搜索自己过去的数据,那么我能搜索别人的数据吗?当所有人都把自己的个人数据按图谱组织整理,开放自己觉得安全的数据到公开市场上,会产生什么新的价值呢?

如何更高效的找到适合我的信息?我的Google搜索记录和Pocket收藏夹数据中,充满了我关注的信息,但都是我每周主动花时间去信息汪洋中淘出来的。我在Twitter和微信公众号上订阅很多话题,期望能够减少我主动寻找信息的压力。尽管如此,我常获取到旧信息或者雷同信息,我因没有及时获取到最新信息以及没有新信息而苦恼。这个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但是否有机会进一步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呢?

我可以分析出我的兴趣,利用程序主动在信息汪洋中搜索最新信息?我可以找到与我兴趣相同的人,快速建立起对某个话题的沟通?我在工作中需要找到拥有北京市小区物业人脉的人,我能通过大家开放的个人数据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当所有数据放在一个市场上,以个人数据为基础,我在找信息和找人的能力上,会不会提高?这是一个好问题。

4.我想要经营自己的数字人生平行实境游戏?

在分析个人数据图谱过程中,健康数据是我觉得最拥有清晰价值的。我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健康数据,它将给我带来怎样的价值?

答案是明确的,没有人希望自己拥有不健康的身体。健康数据提供了对我身体的及时监控,我期望利用它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及时发现自己的潜在健康问题,即使在得病期间也能辅助我进行治疗。《游戏改变人生》中给了非常多的能够有效增强自身健康能力的方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是通过自我欺骗以达到精神健康,但情绪是否长期维持积极确实是许多健康问题的根源。

问题是,当我知道自己的许多健康数据后,还是表现得无动于衷。生活中表现得自律,控制自己的情绪、饮食,是一种对懒惰和侥幸这般人性弱点的对抗。我知道自己很久没有运动了,但我觉得自己不会出什么问题;我知道不应该情绪低落,但我正在气头上;我知道不应该吃垃圾食品,但总抵挡不住诱惑...

有很多实例证明,用游戏化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难题,有助于人们战胜困难。健康数据能够近实时的给出反馈,配合游戏化中各种机制,我可以更好的管控自己的身体。同时,利用可穿戴设备制造“身体感觉”,比如能够让我感觉到周边正有生化物质进入我的血液,在监测到不良习惯时让我感到疼痛, 在我感到压力时释放放松的电信号…甚至,在做自律但辛苦的事情时,身体可以直接感到愉悦。

以健康数据为基础,我可以获得新的身体感觉,我会生活在一个如游戏那样及时反馈的世界中。虽然有时我会脱掉这些让我变得自律的设备,躲进懒惰和侥幸中。但绝大部分时候,我还是会回去。

结语

个人数据对自身的价值,有大有小,胜于无。本文只是一个思考的开端,我们需要用实践去找到数据对自己的价值,并询问其他人是否也喜欢。未来和现在不尽相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