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人比你更关注你的健康?

 生活100 2022-05-19 发布于广东

医保作为社会性保障体系的关键部分,它关注我们的健康水平动力,来源于不断增加的医保基金压力。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4846亿元,总支出21032亿元。简单来说,收入并不比支出多多少。2009-2019年医保基金支出平均负荷增长率达21.7%,虽然医保基金历史累计结余不少,但不足以消除医保基金对未来缺口的担心。
商保在我国是对医保的补充,它关注我们的健康水平动力,来源于需要获取商业利润。我们买了商业健康保险,如果能够保持不需要赔付或者尽可能少赔付,保险公司自然可以获得更优厚的商业利润。而不赔付或少赔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我们保持健康。
所以,还真有人比你更关注你的健康。果不其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在2021年9月发布了《保险业健康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这份指南写了什么,很可能预示着普通群众在未来几年可见的日子里,会获得什么新服务。
健康可能不再是你个人的事
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推动下,健康科技水平和意识得到了空前的社会性提升。就如淘宝和微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样,在科技和商业推动下,健康不再是我们个人的事情。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政策鼓励下,企业和医院不断创新,期望通过可穿戴设备、线上问诊、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等来更好的维护和管理我们的健康。众多保险公司也顺理成章的布局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
也就是说,医保和商保给我们描绘了新的未来。以前我们是有病到医院治病,看不看由你,看不看得好由造化。未来将变成:
当你没病时,健康管理机构会定期问候你的健康状况,发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建议来帮助你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同时结合你的年龄、生活和工作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体检服务。
当你有疾病症状时,你可以选择足不出户在线问诊,询问医生获得基本诊断建议。如果有需要,可直接进行预约挂号,再前往医院进行详细诊断。比如抽血化验、超声检查等。
当看完病后,可以在线医保或商保结算。如果是慢性病,需要续药时,同样可以在线进行,在家等快递送药上门。有些商保公司还提供药品管理福利,针对慢性病用药提供更低的药价,目的是为了提高你的用药依从性以改善健康。
在病情缓解期,健康管理机构会向你提供可穿戴设备或家用医疗设备,让你不断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时,它们还会为你提供线上或线下的健康训练或康复课程。
这就是未来我们很有可能获得的健康服务,比现在更加全面,更加有连续性。当然,它不完全只有好处,我们放在最后再谈。
健康管理的7+5+13
根据《保险业健康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及其相关内容,保险公司可以开展的健康管理服务类别划分为7大类,分别是: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
依据实现这些服务的服务方式,也就是具体以何种方式向普通群众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分为5种服务方式,包括:健康管理信息(内容服务)、健康管理工具(工具服务)、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咨询服务)、健康管理干预(干预服务)、健康数据管理(数据服务)。从下表可以看出,我们使用这些服务的形式大多是日益熟悉的科技产品和形式,比如APP、公众号、可穿戴设备、网课等。
再进一步划分,分为13个细致服务,包括:“健康和疾病筛查服务”属于七大类服务的“健康体检” ;“专家咨询服务” 属于七大类服务的 “健康咨询” ;“健康教育服务” 、 “运动管理服务” 、“营养饮食管理服务” 、“健康方式养成服务”属于七大类服务的 “健康促进” ;“重病早查方案服务” 、 “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服务” 、 “健康指标和监测服务”属于七大类服务的“疾病预防”;“医嘱管理服务” 、 “健康教练服务”属于七大类服务的“慢病管理” ;“就医支持服务”属于七大类服务的“就医服务” ;“康复护理服务”属于七大类服务的“康复护理”。
所有的字都认识,所有的词组都十分相似,看了之后好像仍旧啥也不知道对吧?表面上确实有些晦涩难懂,总结一下:
-未来的健康管理是主动的,比起现在自己主动找医生,未来是医生或相关健康专业人员主动找你。
-未来的健康管理是全面的,从未生病的生活方式管理和筛查疾病、已生病的治疗疾病、生病后的营养和运动等指导、病愈或慢病阶段的持续健康管理。现在靠自己自觉管理健康,未来保险机构和公司会督促你管理健康。
-未来的健康管理是容易获得的,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号、APP、可穿戴设备、家用健康设备走进日常生活。
别人比你更关心你的健康真的更好吗?
健康管理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大约在10年前,医学界就提出了关于健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成果——一本《全人全程健康管理》就体现了医学界、科学界和政府对普通大众健康管理的展望。而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新名词,比如数字健康、互联网医院、家庭医生等,只不过是这些展望逐步落实到生活中的前兆。从出生、成年、中年、老年,我们的健康被定义为需要数十年持续地照看。
但关键问题是,我们那微不足道的财富都有银行甚至理财公司帮忙管理,那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无微不至的健康管家吗?
从当前我们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来说,不得不承认我们迫切渴望获得如未来展望一样的高质量健康管理服务。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感受到了手机、微信、淘宝等科技产品所带来的便利。我们希望有一天,看病不再一号难求,不再等候2小时问诊5分钟,不再面对医护人员的不耐烦…这一切似乎都有望在接下去5年或10年内有所解决。
但老问题地解决,也就伴随新问题地出现。
第一个问题是,额外费用支出。
医保基金推动人民群众健康管理的目的相对纯粹,那就是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但商保大多还伴有盈利目的。也就是说,希望我们在健康上面能花更多的钱。大家可能在想,我们在健康上花的钱现在大多不是来自于医保吗?城里人可能很难想象,乡镇医院的大爷大妈为了省几块钱的药费能排队1个小时。这是不是矛盾?医保要控费,但是商保却想让大家花更多的钱。很多对大健康产业市场产值30%以上年均增长的预测报告就是健康领域从业者心态的真实写照。
这就涉及一个热词,消费升级。也就是说,商保的目标群体通常是有相对较好收入的群体,他们为了对抗健康风险或者获得管家式的健康管理服务而购买保险。想通为什么有人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在健身房里找不痛快,就知道在未来为什么有人会愿意自己掏腰包购买这些健康服务。所以,展望中的管家式健康服务,只有部分会落实到普通群众中,高端的部分需要一定的个人经济实力。普通群众只能等待和期盼医保基金的发展壮大,以不断纳入更多的健康管理服务。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健康焦虑和过度医疗。
先不说我们将会获得多大程度的健康管理服务,就信息焦虑而言足以增加我们的心理负担。人的状态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但在接下去健康问题可能会被过度强调。
近现代以来,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种类和患病概率的确大大增加,这是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健康问题的原因。然而,当我们获得健康被管家式无微不至地照顾时,健康焦虑很可能就会产生。从未病前的预防、已病的治疗、病后的康复和慢病管理、然后继续未病前的预防。仿佛我们的一生都被疾病所绑定,需要买医疗保险、需要买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需要买绿色食物、需要净化空气和饮用水、需要办卡健身、需要购买营养补充剂、需要预定康养医院的养老床位…现在回过头想想,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居然能活到现在实属不易。
某保险员的铺垫说辞
更危险的是,健康焦虑可能带来无意识的过度医疗。
在你还是胎儿时,就面临着数十次B超、无创产前筛查或羊水穿刺;当你呱呱坠地后立即面临足底血检查,据说可以筛查数十种疾病;然后你进入婴儿和儿童时期,一本出生医院就会发的儿童保健手册,已经预定了接下去10多年的疫苗接种和生长发育健康评估。在这10多年里,保守估计你需要打约二十次疫苗,评估数十次生长发育状况。
20多岁的年纪,总该是年富力强的健康时期了吧?如果你是女性,宫颈癌预防筛查少不了。20-29岁,一些筛查癌症指南建议每1年进行宫颈细胞涂片检查。在这个时期,无论男女,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公司和单位开始以年度体检做为员工福利,以培养你建立体检意识。
如果到了30多岁,商业健康保险的价格开始上升,原因是你上有老下有小,放大你对生病的恐惧。同时癌症筛查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HPV检测、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脑瘤、胰腺癌…由于此时我们并不是想搞清楚自己该什么时候去筛查疾病,所以就此作罢不再细节化。
回过头想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为了早发现可能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患病概率。可见的未来,健康管理服务将会扩展更多待监测和筛查的疾病,而且会以无创、居家、实时、可穿戴的形式提高我们的依从性。除了医疗手段外,更多的保健手段,如饮食、运动、旅游等将应接不暇,原因是想要健康你就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仿佛是天经地义一般。
不是说这些健康管理服务对维护健康没有帮助,但我们确实难以评估它们的价值。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一定会生病吗?如果有它们我们就一定不会生病吗?我们难道不会因为过度在意健康的蛛丝马迹而过度焦虑导致健康恶化吗?大部分健康专业人士最常见的答案仍然是:你想要健康,就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
中国科学院韩启德院士在2016年“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上,列出了国外几个调查:
美国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做一次前列腺癌检查的人,患前列腺癌的概率并没有比不做检查的人低,死亡率也没有差别。
加拿大一项关于乳腺癌的数据显示,每年做一次乳房钼靶X线检查的女性,发病率反而比不做检查的女性高27%。而且,一些每年定期做乳腺癌筛查的女性,最后依然死于乳腺癌,没有改变什么。
美国还有一项针对肺癌的调查,研究人员发现每年做X射线胸片和不做X射线胸片的人,肺癌死亡率几乎没有差别。相反,定期做肺癌筛查的这组人,由于收到的辐射比不做检查的人多,死亡率反而更高。
韩启德认为,这些不同的调查显示同一结果,即不管你做不做癌症筛查,都改变不了最终得癌或者不得癌的事实。换句话说,你为癌症筛查折腾了半天,最后发现只能查出癌症,但不能预防癌症和降低癌症死亡率。相反,部分人还会因为做了手术切除,遭受切肤之痛,或者增加心理负担,老是担心自己会得癌症,降低免疫力,最终诱发机体病灶发展。
并不是说健康筛查没有作用,而是从过往种种过度医疗的事实和大健康产业商业增长速度来看,我们确实患上了“健康焦虑症”。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管理健康,一定要谨慎在全民健康运动的洪流中,被过度焦虑和过度治疗。
但我们真的能在这个洪流中泰然处之吗?我们能在身边的人都健康作息而亲自参与受益,但我们能在身边的人都疾病筛查而亲自参与受益吗?我们能在身边的人都积极运动而亲身参与受益,但我们能在身边的人都吃营养补充品而亲身参与受益吗?
总之,我们获得的健康服务质量终会越来越好的,但我们的健康终会越来越好还需要打上问号。在潮流中,最应该做的是善于利用对自己有益的健康服务,同时识别健康服务的弊端,做到权衡利弊。可惜,多少人真能做到而不是随波逐流呢?多少人想做到但是条件不允许呢?太多了,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总是一把双刃剑。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