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隔40年,西藏拍摄到菲氏麂,极度濒危却为何不是一级保护动物?

 狸猫之一爱科普 2022-05-19 发布于福建

西藏首次拍摄到清晰菲氏麂影像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下属的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派遣了一批工作人员对西藏自然区域部署红外相机,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地的生态形式,这已经是常规工作了,时不时就得去回收红外相机整理数据对自然物种进行统计。

大部分时候能看到的物种都是可以预见的,但5月18日。工作人员日常整理布设在墨脱县的201个红外相机数据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一种科学家对其都知之甚少的濒危物种——菲氏麂。

1982至1983年,我国才首次在西藏林芝地区获得菲氏麂的标本,从那之后就几乎没有拍到过菲氏麂照片,尤其是这么清晰的还是第一次!它们真的是非常稀有的动物,少到科学家根本没办法去确定它在野外的具体分布及其种群数量,但它们无疑是濒危的,原因自然是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

此次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而且对研究这种神秘物种也很有效,起码可以分清菲氏麂及其他麂属物种的分类关系。

今天,我们就稍微来聊聊这种动物。

菲氏麂的形态

菲氏麂的体型大小与黑麂或赤麂相当,只有104厘米左右,肩高68厘米,看起来不算太小,但体重却仅有20千克左右,轻便的体型让它们可以身轻如燕的应对各种情况。

额腺是麂属的特征,菲氏麂自然也有,它们的额腺长达5厘米,算是比较明显的,但面部上更明显的特征还是它的上端的鼻骨,它的鼻骨呈现“V”字形;它虽然有角,但非常小,看起来才刚冒头的样子。

菲氏麂大致是鲜艳的棕色,它们的眼上延伸到角下有两条2厘米宽的黑线,身体从上到腿部,颜色呈现渐变,从深棕色到浅棕色再到黑色,让它们看起来像穿了黑色的长筒袜。

菲氏麂为何稀有?

菲氏麂分布在缅甸、泰国和我国,另外老挝和越南也疑似有分布,但无法确定。它们之所以稀有,可以从其分布区域和生活习性来解释。

它们主要栖息分布于海拔1500-3000米的中山区区域,这个区域断层明显,断崖很多,一不留神脚下一空就玩完儿了所以除非是偷猎者,不然普通人不会去冒险。而且必须是靠近溪流的湿度大的区域,这样的环境雾气浓可以为菲氏麂提供隐蔽的环境。

菲氏麂的警惕性极高,它们的听觉灵敏,远远听到不对劲的声响,就会丢下手头正在处理的事情,马上机智的先游过溪流再躲进林中,增加抓住它的难度,期间还会发出吠声,既可以提醒同类也可以警告狩猎者。

为何不是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将菲氏麂列为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类)中的濒危级别,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标记为数据缺乏,尽管知道它们数量一定很少,但对物种在野外的分布、种群数量及现存状态尚不完全清楚,仅仅知道它们数量少是没办法将其定位一级保护动物的,制定标准需要程序化才能更好的保护物种。

因此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调查菲氏麂的生物学特性和准确的致危原因,不断的为菲氏麂争取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为它们提供更专项的保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