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数各大地学院校博物馆及镇馆之宝!

 dongchang 2022-05-19 发布于河北

5·18 国际博物馆日

探秘地球的演变与生命的进程

地学院校博物馆大都收藏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者及师生克服险阻在野外各种艰苦的环境下所采集而积累起来的各类标本,见证数亿年间地球和生命的历史痕迹,同时体现了无数地学人的精神传承。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以收藏地质标本、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馆初衷,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桂林地质学校标本陈列室。新馆于2016年建成开放,坐落在雁山校区逸夫楼,属于和桂林市共建的地质博物馆。

博物馆室内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行星地球、陨石与深空探测、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珠宝玉石、校友情怀和地质学家精神传承等主题设有10个展厅。馆藏实物标本5万余件,系统展出了古生物化石、陨石、矿物、岩石、矿石和宝玉石等珍贵标本6000余件,其中包括13米长的鱼龙化石,重约3.5吨的南丹铁陨石,珍贵的月球、火星陨石和来自小行星的陨石,种类齐全的矿物晶体,精美的珠宝玉石和来自南极大陆的系列岩石标本等。

鱼龙化石(图自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

该鱼龙化石保存完整,形态精美,体长约13m,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中最大的一条鱼龙化石,可谓无价之宝。鱼龙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生活在2.5亿至9000万年前的中生代。鱼龙是关岭生物群的代表性化石,对研究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南丹铁陨石(图自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

重量:3500kg

类型:IAB型铁陨石

成分:铁纹石和镍纹石,含少量陨硫铁、合纹石

描述:具有冲击气印和包裹体

坠落时间:1516年6月7日

发现时间:1958年

发现地:广西南丹

原白鲟化石(图自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最初的馆址设在鸽子楼内,1954年,博物馆迁入修建完成的地质宫,地质宫是长春市标志性建筑,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名为“地质宫”。1998年博物馆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截至2019年末,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有藏品11685件/套

博物馆具有完善的藏品体系,岩矿化石标本门类齐全,展有各种珍贵的古生物化石,重要藏品有嘉荫卡龙骨架化石、娇小长春龙骨架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化石等;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朝阳中国蜓”化石;精美无比的宝玉石,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的奇石,被称为“天外来客”的陨石等。

蜻蜓化石(图自吉林大学官网)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由于蜻蜓本身具有飞行的习性,难以形成化石,同时化石保存与发现极为困难,这使得这块蜻蜓化石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此化石是吉林大学张川波教授于1958年在辽西进行1:10万野外地质填图时偶然发现,后捐赠地质博物馆,化石保存十分完整,头、胸、尾部分明,翅膀上的脉络清晰,整体形态优美,让人不禁构想它于亿万年前翩翩起舞的模样。

嘉荫卡龙化石(图自吉林大学官网)

1990年,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地学部)与黑龙江省博物馆合作,在黑龙江省嘉荫县挖掘出嘉荫卡龙骨架化石,骨架高6米,长11米,真骨含量达70%左右,是东北地区最完整的鸭嘴龙化石,1999—2000年,吉林大学博物馆的昝淑芹教授、金利勇研究员与比利时皇家科学院的Godefroit Pascal博士合作,对其头骨和其它骨骼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根据头盖骨、下颌骨和头后骨上的许多重要鉴定特征,建立新属新种——嘉荫卡龙。

辽宁古果(图自吉林大学官网)


1996年,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古植物学博士,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家孙革教授在辽宁北票市黄半吉沟村早白垩纪的火山沉积岩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并命名为“辽宁古果”,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

贵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图自吉林大学官网)


1976年3月8日,吉林陨石降落在吉林市和永吉县及蛟河市近郊方圆500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域内,时任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博物馆馆长的王东坡教授带队主持科学考察,并将其中两块陨石带回地质博物馆进行深入研究。

从松基3井打出的原油(图自吉林大学官网)


1959年9月26日,长春地质学院郭思敬书记一行5人参加松辽石油会战,带回松基3井(大庆油田第一口井)的原油。松基3井的突破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首次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迎来了60年代我国石油勘探的一系列新突破。中国终于从一个贫油国走进了世界石油大国的行列,为我国的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当年,为了庆祝国庆节,打出石油的地方改名为“大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7年11月7日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首任馆长苏良赫教授。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己逾百年。学校迁址武汉时,部分标本也运至武汉,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会和教育部专项资金资助,博物馆大楼建设启动,并于2003年落成,并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校园南侧,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南望山麓。博物馆建筑外观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特点,荣获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是远近闻名的文教事业标志性建筑,并成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博物馆主要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3千余件,如著名的黑龙江东北龙、和平永川龙、鹦鹉嘴龙等恐龙骨架化石,以及各种珍贵的矿物、宝玉石、化石标本等。

黑龙江满洲龙(图自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官方)

外文名称: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Riabinin 1925
产 地:黑龙江
时 代:晚白垩世(距今约6700万年)
黑龙江满洲龙是鸟脚亚目鸭嘴龙科满洲龙属的植食性恐龙。该化石因嘴部形态类似鸭嘴的平坦、宽广状的喙状嘴而得名鸭嘴龙,牙齿数量较多,成棱柱形叠瓦状排列,前肢短小,后肢粗大。鸭嘴龙最早确定的能用两足行走的恐龙,所以早期的化石装架都采用了两足站立的姿态,这种装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该化石于1982年入馆,一直是观众最为瞩目的化石。装架中含有近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龙化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境内有记载发现的第一种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

梁氏关岭鱼龙(图自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官方)

外文名称:Guanlingsaurus Liangae Yin et al. 2000
产    地:贵州
时    代:晚三叠世(距今约2.2亿年)
梁氏关岭鱼龙是一种已绝灭生活在海洋里的大型爬行类鱼龙化石。从化石的长度和完整程度来说,该标本中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更为奇特的是,在这条鱼龙化石背椎中部靠上方的位置还发现了一块爬行类动物的皮肤化石,这是极其罕见和珍贵的。对研究海生爬行动物的分类、演化、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价值。

祖母绿(图自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官方)

外文名称:Emerald
产地:巴西
祖母绿是六方晶系含铬的翠绿色绿柱石,被世人称为“绿色宝石之王”。被列为宝石界的“五皇”之一。

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位于成都理工大学旁,建筑外观形似岩石、又似雪山,由六个单体组成,单体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共设有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上部分除包含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恐龙探秘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等常设展厅外,还有教育功能区、学术报告厅、4D影院、环幕影院等公共空间,不仅可以让观众零距离体验地球地质、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还可通过内置互动设备,体验《博物馆奇妙夜》中的神奇场景。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预计2022年六月整体完工。该馆是中国西部首座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效果图(图自官网)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秋,建馆之初,本着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和收藏保管标本之目的,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设立了三个地质专业陈列室,随着师生员工在野外地质实习采集回来的地质标本日益增多,1962年,这些地质专业陈列室合并,命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主要陈列展示岩石、矿物、矿产和古生物等地质标本。1965年,著名的合川马门溪龙在北京由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之父”杨钟健教授研究后运至此馆,为了陈列这具长22米、高达3.5米的巨龙,并充实博物馆陈列内容,学校决定扩大陈列馆的面积,在1965年建立了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综合馆。

1980年,学校调任全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边兆祥任陈列馆馆长,1986年,并正式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随着学校更名,陈列馆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合川马门溪龙,长达24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

镇馆之宝 —— 大竹重庆鱼(图自官方)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属院校博物馆,是河北省为数不多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7月开工建设,2006年12月竣工。馆址位于槐安东路136号河北地质大学校本部内,建筑本体为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由于恐龙体积庞大,四层和五层连通,五层为环形回廊。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前身为宣化地质学校地质陈列馆,于1954年开馆,馆长是解放前曾任河南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留美学者张仁鉴先生。当时展出面积400平方米,馆藏标本约一万块;1956年陈列馆由黄景民负责,展出面积扩大至800平方米,1963年由毛鹏飞负责。“文革”期间被迫停馆,标本损失严重,1970年,从地质部地质仓库调入标本约15000块。1971年宣化地质学校升格为河北地质学院后,地质陈列馆恢复向师生开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1988年,地质馆更名为河北地质学院地质博物馆。1990年博物馆随学校迁至石家庄校区。1996年学校更名,博物馆随之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科学博物馆,但因房舍紧张,只设有临时展馆,面积300平方米。2006年,石家庄经济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特色,保护珍贵的恐龙化石、珠宝玉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学校决定建设一座专门的地球科学博物馆,从开工建设到布展完成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堪称博物馆建设史上的奇迹。2016年博物馆随学校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现有馆藏藏品2万余件,展出藏品8000余件。其中不乏在国际、国内都十分珍贵和罕见的藏品,“不寻常华北龙”长20米,背高4.2米,头高7.5米,重达50余吨。珠宝玉石展区陈列的三块海蓝宝石个体之大,在国内外均属罕见。馆藏的优质稀少宝石塔菲石重1.32克拉,极其珍贵;世界百枚名钻1:1仿制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普价值。

不寻常华北龙(图自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官网)


这条恐龙是此校庞其清教授与原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程政武研究员1983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和山西省天镇县交界处发现,经河北地质大学师生5年的艰辛挖掘,共采获到保存完好程度超过70%的骨骼,不仅是一新属、新种、还是一新科,也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晚白垩世发现的个体最大,时代最晚,保存最为完整的稀有的巨型蜥脚类化石,属世界级珍宝。

天镇龙头骨(图自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官网)

塔菲石(图自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官网)

距今14亿年的螺旋状化石桑树鞍藻(图自博物馆官网)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地学馆)成立于2011年,位于长安大学校本部东院(雁塔校区)地学科技大厦负一层至二层,馆内收藏着1958年以来,几代地质人几十年坚持不懈,从全国各地收集以及校友捐赠的各类珍稀标本上万件。展陈面积2860平方米,布设有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矿产资源、观赏石、史前生物、地球演化、恐龙馆、石油勘察8个展厅。


矿物岩石综合展厅收藏了种类齐全、特征典型、外观独特的各类矿物岩石标本,有石英晶簇、玛瑙、玉石等,其中不乏宝石级矿物。构造综合展厅展示了地壳中的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迹,包括岩石变形产生的各种褶皱、断裂、节理构造等。观赏石展厅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大自然的不朽之作,如硅化木、玟石、蒜头钟乳石、红水晶等,色彩缤纷,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史前生物展厅展出了丰富的化石实物标本,地球演化展厅向大家介绍了奥妙无穷的宇宙和地球的有关知识,恐龙展厅陈列有4具大型恐龙骨架和3具翼龙骨架,石油勘察展厅用动态沙盘模型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介绍了石油勘探的过程及其发展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