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效社交:你认为是朋友的人,可能并不把你当朋友

 小贤心理 2022-05-19 发布于江苏
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不能低估人性中难以避免的规则。
常言道:
“茶因不饮而凉,人因不惜而散,酒不饮不知其浓,人不涉不知其深。”
人这一生,要经历太多聚散离别,面对人来人往,才能看清楚身边谁真谁假。
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复杂的,感情是相互的,长久是有条件的。
我们的一辈子似乎都在做“加法”,想要分数更高,想要感情更甜蜜,想要业绩更突出,想要去更多地方,想要过更好的生活。
有时候,哪怕有一点点失去,都能让你心痛不已,因为在乎和不舍。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
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得到就意味着失去。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也许因为这句话,许多人总不忘到处留联系方式。
以为和对方留了电话存了微信,彼此应该能帮忙,却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只有平等,才有互相帮助的可能。
很多人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恰好认识的人”而已。
很多社交并没有什么用,看似留了别人电话,却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仅仅是白打了一个电话。
因为你不够优秀——虽然很现实,谁又愿意帮助一个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呢?
社交在本质上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地减少。
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
为什么两个原本社会地位一样的人,其中一个发达了之后就会疏远另一个的原因。
功利社交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
(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在人际交往中的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信息的范畴内。)
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递。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个基本要素。
二、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
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差距极大,你很清楚这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利益,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对于你而言就是无价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舍弃。

所谓“人脉就是钱脉”,是当今最大的谎言。
真正的牛,是看你能吸引多少人、影响多少人。
你自己段位不高,认识再多段位再高的人也没有用。
现在每个人都是很现实的,都只想认识一个对自己有用的人,想想你在成功人士面前自我介绍时那种没底气的样子,别人不会把你放心上的。
而这种社交只能让你越来越没底气,越来越不自信,变得浮躁、焦虑。
因此: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层次。
你永远只能和同一个层次的人在一个圈子。
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交别人,不如努力的提升下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那般:“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没人。
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内心最重要的感受。”
而很多物质匮乏和精神匮乏的人,更多时候是为了热闹而热闹,他们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方向,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拥有存在感。
这样的人时间浪费其实是最严重的,他们的时间往往在指缝中溜走,在朋友之间的谈笑风生中溜走,等到过后一反思才发现,这样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而更多的是无效社交。
真正的朋友,应该就是那种一拍即合的灵魂的共鸣者,两者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帮助,能够共患难,共渡风险,而那些穷人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当你的能力,资源,地位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的社交。”
放弃那些想走捷径的念头,拨开那些虚幻的假象吧。
种下梧桐树,才有凤凰来。
你努力了,就会自备力量、自创天地,自然也就不必曲意逢迎、自我折损。
因为,抱人大腿,不如锤炼自己大脑;看别人脸色,不如提升自己成色。
人生的贵人,从来都是自己。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有一类人,生下来就是“砍柴”的。
他们需要跋山涉水,历经万险,付出勤劳和汗水才能生存。
还有一类的人,生下来就是“放羊”的。
他们天天躺着晒太阳,吹着东风,喝茶闲聊也能悠闲地生活。
砍柴的人,真的陪不起放羊的人。
放弃无意义的社交。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均值原则”。
大意是:你的成就,就是你身边5个朋友的平均值。
也就是说,你最常接近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就是你的价值。
走进什么样的圈子,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便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门槛、符合你的一定要求,并且由于社会交际的随机性,再加上每个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其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
友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人们渴望内心的陪伴】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做了排序,分别是:
生存需求
安全需求
情感与归属的需求
自尊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安全感”和“情感归属”在“生存需求”之后,陪伴就是人们心中的精神食粮,无聊、寂寞、孤独是人最常见的三种消极状态,而陪伴则是治疗的良药。
真正的友情是人们情感的栖息之地,在这里不用伪装,不用怀疑,不用嫉妒,可以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做好自己,该走近的人迟早都会走近
我们正在从外求变成内求,外求就是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求人脉,到头来却发现就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内求就是将自己精力都放在应该做的事上,将你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自然就会把别人吸引过来,然后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的真正内涵。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