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画家石涛在《画〈春江图〉》一诗中说:“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 被疫情暂限了脚步的我们,会感觉生活空白无趣了很多,但我们发觉古人颇懂得在寻常日子里获取画风隽永,有滋有味的体验。 论古人的自我隔离,其状态许是“荫映岩流之际,偃息琴书之侧,寄心松竹,取乐鱼鸟。则淡泊之愿,于是毕矣”,很宅但是满足。 一瓶花,一盏茶,让人静下来,品其中的自然天趣。 一本书,一座建筑,让人沉迷其中,领略其中的人文魅力。 若在朝朝暮暮间,与自然的四季轮回、华夏的绵延历史、人类的古老智慧相遇,时光会因此多一层温和的柔光,岁月亦可成为至亲伴侣,而非扼杀青春和制造焦虑的敌人。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鉴赏课堂飞在祖国大地上空,去找寻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遨翔于绚丽多姿的历史星河,领略中国文明绵延永续的不朽魅力。 ![]() 图|应县木塔 鸟瞰中国古建,其庞大的屋顶最是引人注目,飞檐似展翅的鸟,出檐深远、呼之欲出。 ![]() ![]() ![]() 图|故宫博物院 ![]() 而成就此番造型就不得不提到木结构建筑的灵魂构件——斗拱。在鉴赏课中,我们可以发掘斗拱对于古建屹立千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净土寺 ![]() 图|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 安隐于飞檐翘角之下, 立柱与横梁的交接处, 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 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拱托着斗,斗托着拱, 层层叠叠,错综有致, 组成中国古建筑中最至美的元素。 ![]() ![]() 图|“斗”与“拱” 图|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 斗拱下接柱身,上承屋檐, 以其独特的榫卯结构 支撑着中国古建中恢弘大气的屋顶。 ![]() ![]() 图|网络 斗拱早于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从唐朝至清朝,斗拱历经多重演变,形态上由简到繁,功能上从起初不可或缺的结构构件,演化成为繁琐复杂的装饰构件。 从承托屋梁至装饰房屋,绵延历史长河已两千余年。 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 正是因为藏匿于华丽屋檐之下的斗拱, 才有了这飞动轻盈的屋檐, 且默默支撑了几千年屹立不倒的古建名筑。 ![]() ![]() ![]() ![]() 在古建鉴赏课书籍《匠心中华》开篇第一章,便介绍了誉有“斗拱博物馆”之称的应县木塔,是将斗拱的韧性与牢靠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典型木结构建筑。 图|梁思成手绘的应县木塔渲染图 ![]() ![]() 图|应县木塔中的斗拱构件 这座千岁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全塔共用斗拱五十多种,使用斗拱种类之多,造型设计之精妙。在历经沧桑,遭受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后,甚至曾在军阀混战中,中弹二百余发,至今弹痕可见,而它仍巍然屹立。 我们惊叹于其通体以木头为材仍能千年不倒的强大韧性,也从这个“木头人”的生命力中感知到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生活态度,一种木强则折、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 图|夜空下的应县木塔 再有被梁思成称为“天下第一国宝”的佛光寺,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出檐深远。巨大斗拱以稳健牢固的姿态,支撑着佛光寺千年的骨骼和历史。 ![]() ![]() ![]() 图|佛光寺 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 斗拱这一中国建筑构件让我们懂得 技术的最初目的越是简单实用, 其效果越是神奇且伟大。 ![]() ![]() ![]() 图|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 斗拱是中国木构建筑中 技术最复杂却是最简单的组合, 结构千篇一律, 造型却千变万化。 不仅有力学的巧妙, 美学的协调, 还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 如斗拱般经得住时间的沉淀, 时刻保持一颗谦逊进取的心。 ![]() ![]() 在古建鉴赏中,我们一同欣赏中国各具代表性古建之建筑美,亦能发掘斗拱构件无论从建造技术还是从造型艺术看,都是让中国古建筑充满灵气的存在。 图|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建是古老艺术文化画卷中一抹极具魅力的神秘色彩,历经岁月磋磨仍巍然挺拔,在其历史光辉照耀下,闪耀着光明永续的璀璨未来。 ![]() ![]() 图|广胜寺琉璃塔与高平大周村观音阁 图|鉴赏课 走进古建鉴赏的世界里 开启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文化旅行 知道最早的皇家园林模样 知道最富有诗意的古建筑 更知道她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博闻广知,涵养文化学识 成为真正会学习、有学养 爱生活的 小小鉴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