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难杂症】老中医治肾囊肿之秘验方,内服 外灸丹火透热疗法 滋补肝肾,取良效。

 经方人生 2022-05-19 发布于四川
【病例】严某,男,29岁。初诊:1982年2月6日。
【病史】患者于1975年4月某天,突感右腰肋部剧痛,并蔓延至膀胱胀痛,伴有眩晕、恶心呕吐。被送香港政府医院急诊,住院1周后,症状缓解出院。2个月后,做肾盂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变。7年后,右腰肋部剧痛复发,并伴有膀胱胀痛、四肢冰冷、大汗淋漓、恶心眩晕等。经打针及服药(药名不详)痛减后,作X线肾盂造影检查,结论为“无损害征显示,右肾上极似有一水瘤”。作B型超声波检查,亦提示右肾上端有一水囊(俗称水瘤)。医生建议做手术切除,患者不愿手术。以后曾多次剧痛,注射及服药后,暂时缓解。由于反复发作,来我科就诊。
来诊时症见:患者右腰部及小腹部隐隐作痛,右侧卧位感不舒适,痛时不能入睡,纳差,大便正常,小便量少、微黄。
【检查】血压18.7/10.6kPa。消瘦,面色苍黄,舌质红、边有瘀点,脉弦劲;肾俞(右)、志室(右)穴位压痛(+)。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2x10⁹/L,中性0.78;小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
【辨证】气滞血瘀,湿热停蓄。
【治法】祛瘀散结,清热解毒化湿。
【处方】丹参15g,当归12g,赤芍12g,桃仁12g,三棱15g,小茴香9g,莪术15g,白毛藤18g,半边莲30g,白花蛇舌草24g,枳壳15g,红花9g。水煎服,每天1剂,复渣再服。
处治:取肾俞(右)、志室(右)穴,行丹火透热疗法的通气丹座、丹药片疗法(见附注),每天1次。
复诊:1982年2月13日。服药7剂及外治后,自感右腰隐隐作痛减少,小腹胀感亦较舒适。按原方再服4剂。服至第4剂那天晚上,出现右腰部及小腹阵发性剧痛、头晕、恶心呕吐,即往某医院急诊,注射阿托品及服止痛镇痉等药,痛仍未减,后经针灸,方痛减。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边有瘀点,脉仍弦劲。腰部穴位按痛明显。小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病仍深重。虑其癥积痼疾,非一般祛瘀化湿清热之品所能排除。故加用虫类药,取其善窜透络,攻坚散结。
【处方】三棱15g,丹参18g,蜈蚣3条,全蝎9g,土鳖虫12g,半边莲30g,炒山甲18g(先煎),白毛藤18g,皂有刺9g,枳壳12g,莪术12g。每天1剂,煎服法同前。
外治:取命门、肾俞(右)、志室(右)穴,行丹火透热疗法的五虎丹座、丹药片疗法(见附注),每天1次。
经服药及作丹火透热疗法治疗42天后,腰部及膀胱隐隐胀痛完全消失,右侧睡卧亦无不适感觉。但服药50天后,出现眩晕、耳鸣、遗精、腰膝酸软、口干渴等症,舌质红干,脉细数。虽然气通瘀散,但因过久进服攻药,肝肾不足,肾阴亏损,拟以滋补肝肾,服六味地黄丸1周,复查小便无异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患者返回香港原某医院复查,经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功能、肾盂、输尿管及膀胱显影均良好,右肾无压迹及包块征”。印象:“泌尿道无器质性病变”
患者于1982年5月24日再经某医院检查,肾脏无异常。
【按语】肾囊肿是现代医学病名,是肾脏一种水瘤,当肾囊肿逐渐增大时,正常肾组织被侵蚀,每出现腰痛并放射至膀胱部位。剧痛时出现胸闷、恶心、出汗、肢厥、眩晕、血尿等症状。
中医学中类似本病的记载,多见于“癥积”、“痞块”、“腹痛”、“血尿”等有关论述中。如《灵枢·本脏第四十七》即有“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伤于邪”之说。隋·巢元方等撰的《诸病源候论》中说,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弱。……若积引岁月,人皆柴瘦,腹转大,遂致死。其病不动者,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癥而可推移者,名曰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由此可见,“癥瘕(zhēng jiǎ)”指的是腹内(包括肾脏)固定的或活动的肿块。
笔者认为本病患者由于气滞日久,血瘀不行,作强失职,恶瘀内阻,渐结而成癥积。临床首先辨其病在气、在血。在血者,坚牢不散,固定不移,故拟用破瘀除癥之法,用丹参、三棱、莪术、红花、桃仁合当归、赤芍以活血行血;配合白毛藤以破积;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利湿;枳壳、小茴香以行气散结。10剂后自觉症状改善,但病情仍未稳定,曾复发生剧烈腰痛,小便检查出现异常。由于肾囊肿是大积、大聚的顽疾,癥结虽动而不散,非一般药物所能为力,因而采取以毒攻痛,加入蜈蚣、全蝎、土鳖虫取其善于走窜,活血而通络,炒山甲、皂角刺攻坚而达病所的推陈出新之法施治,结果病情大减,效果彰然。后期出现肝肾阴虚证候,则给予滋补肝肾的六味地黄汤,以善其后。

【附注】丹火透热疗法
古谓针药之不能及者,必须灸之。《医宗金鉴》论之最详。此丹火灸法,是以丹座与丹药片的燃烧共同作用于局部皮肤和穴位而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散结之功。本法温透性能强,凡顽固性浅表肿块和深部肿物或某些恶性疾病,其须行温透之消者,皆可用之。
1、丹药片组成和制法:
硫黄粉30g,朱砂12g,雄黄12g。
将硫黄粉放铜杓中微火烊化,和入雄黄、朱砂调匀,倾注在铝平盘上冷却成片状。
2、丹座组成和制法:
法半夏、胆南星各30g,木香、两头尖各18g。
上药为末,蜂蜜调匀为膏,捏成如粟子大小中心凹陷之丹座(亦有因患者体质及症状不同而用其他丹座如五虎丹座、通气丹座)。
使用时,置丹座于穴位或患部放平,插瓜子大的丹药片于凹陷中点燃,以皮肤灼热感为度,然后熄火,继将丹座压扁,外敷棉垫,用胶布固定4小时后除去。
3、五虎丹座(五虎膏)组成与制法:
胆南星30g,法半夏30g,灵仙30g,细辛12g,田七9g。
上药为末,蜂蜜搅匀为膏,捏成如栗子大小中心凹陷之丹座。
4、通气丹座(通气膏)组成与制法:
黄柏、黄芩、大黄各30g,青黛15g。
上药共为末,蜂蜜调匀为膏,捏成如栗子大小凹陷中心之丹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