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7年毛主席访苏,发表讲话,远在美国的艾森豪威尔:真是难对付

 ywczh 2022-05-19 发布于湖北

1957年11月2日,应苏共邀请,毛泽东主席亲自率领代表团来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活动。

对于毛主席的到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大多都居住在列宁山等地,而毛泽东是唯一一位入住克里姆林宫的外国元首,而且还被安排在最豪华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寝宫。

此次苏联之旅,毛泽东以出色的表现回馈了东道主给予他的特殊礼遇,还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叹服不已。

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一切还得从1956年说起。

一,轩然大波

1956年2月14日,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赫鲁晓夫出人意料地做了名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对已经去世3年的斯大林曾经犯下的错误提出了尖锐批评,全盘否定了他的生平,令全场哗然。

文章图片1

对赫鲁晓夫的这份报告,毛泽东的评价是“揭了盖子”“捅了娄子”

正如毛泽东所言,赫鲁晓夫此举在苏联国内外引发了轩然大波,斯大林的支持者在示威活动中和军警爆发了激烈冲突,造成了人员伤亡的惨剧,其他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等,也发生了类似事件。

另一方面,斯大林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和灵魂人物,对他的激进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否定,这无异于授敌以柄。

这一切都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了严重冲击,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时刻,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二大国,言行姿态举足轻重。

为了争取中国的支持以稳定局面,赫鲁晓夫不顾苏联军方的反对,在1957年10月15日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在156援华工程的基础上,追加了核工业,为中国日后研制核武器打下了基础。

文章图片2

赫鲁晓夫并非愚蠢之辈,让中国这个近邻大国成为有核国家并不符合苏联的利益,他对此心知肚明,但仍然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让步,可见其此刻处境之窘迫。

二,力挽狂澜

1957年11月,应苏共邀请,毛泽东主席率团来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活动。

毛泽东一生只有两次踏出国门,此次访苏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出国访问,可见他对此行的重视。

新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率团到访,无疑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政治信号,这表达了中共对赫鲁晓夫的支持。

文章图片3

但毛泽东此行,绝不仅仅是表个态那么简单,他在莫斯科期间十分活跃,积极与各国领导人交流,在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进行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他引用了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名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毛泽东以中国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苏联成功发射首颗卫星等事例作为论据,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迅猛发展,肯定了当前的成就。

毛泽东坚信社会主义是朝气蓬勃的东风,必定能压倒腐朽的西方资本主义,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与会者无不心潮澎湃。

文章图片4

同时他还肯定了苏联的领导地位,并强调了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的重要性。

有关于斯大林的争议,毛泽东提倡使用辩证思维客观看待。

毛泽东朴实无华又无懈可击的讲话,既为苏共重新树立了威望,也为混乱的社会主义阵营注入了信心,他以无比的风度和魅力征服了全场,将各大成员国的人心重新聚拢了起来。

文章图片5

除了进行拨乱反正和内部团结之外,毛泽东还谈到了一个许多成员国非常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核大战。

西方的核讹诈,就像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高悬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头顶上,许多人为此寝食难安,而毛泽东则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勇气。

“想发动战争的疯子,他们可能把原子弹、氢弹到处摔,他们摔,我们也摔!”

“我们中国还没有建设好,我们希望世界和平,但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每天怕战争,战争来了你有什么办法呢?”

这番话掷地有声,震撼全场,许多人甚至觉得他太过狂妄,然而毛泽东的信心从来不是凭空得来的。

毛泽东对国际形势有着自己的判断,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阶段,苏联在部分领域甚至还走在美国的前面,“东风压倒西风”势头明显,“战争打不起来”

苏联举办如此重大的活动,自然不可能不吸引对面阵营的关注。

毛泽东的演讲很快就流传到了大洋彼岸,被转交给时任美国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文章图片6

艾森豪威尔在仔细研读了讲话内容后,不禁再次感叹毛泽东的难对付,这是一位对任何威胁和恐吓都不为所动的对手。

毛泽东和他都懂得同样的道理:最吓人的永远是发射架上的核武器,而非射出去的。

虽然他和毛泽东未曾谋面,但是他们已经隔空打过不止一次交道了。

三,朝鲜交锋

曾经高居五星上将的艾森豪威尔,在军事上最著名的成就便是指挥了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

文章图片7

毛泽东曾在1942年预言,只要欧洲大陆开辟了第二战场,一年之内就能打败德国,事实也正如他所言,1945年5月德国便投降了。

1952年12月,刚刚竞选成为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上任前来到朝鲜战场前线视察。

艾森豪威尔上台的竞选承诺中就包括结束朝鲜战争,而当时的战局双方已经进入僵持阶段,他认为美国不应该继续承受毫无意义的损失和伤亡,必须设法尽快打破僵局,结束战争。

但是作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必须讲究体面,艾森豪威尔希望掌握主动权,在美国的主导下结束战争。

文章图片8

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对于局势有着自己的判断,他否决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大举进攻的方案,他认为在敌人阵地力量已经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强攻,无异于“发疯”。

在常规力量已经无法奏效的情况下,核武器就成为了另一个选项,为了增加停火谈判的筹码,艾森豪威尔开始威胁要在朝鲜战场中投入核武器,为了配合施压,他还宣布取消台湾海峡的“中立化”,意图通过“放蒋出笼”,给中共制造一些麻烦。

对此,毛泽东不仅没有屈服,反而针锋相对,他在1953年2月发表讲话:“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蛮横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

文章图片9

毛泽东战斗到底的决心绝不止于口头,1953年入朝参战的中国志愿军陆军人数已经增加到135万人,同时在东北地区还有20多万人随时待命,装备和后勤更是远胜战争初期。

在艾森豪威尔已经明确发出核威胁的情况下,志愿军不仅没有退缩防守,反而毫不畏惧地积极进攻。

联合国军内部,英国的盟友也强烈反对美国擅自动用核武器扩大战争,毕竟苏联发动核报复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

美国陆军参谋长科林斯认为,中朝军队修建了大量纵横交错的地下工事,会让原子弹的实战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连核武器这样的底牌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战果,他们将陷入无牌可用的被动局面。

除了军事方面的顾虑,美国已经为朝鲜战场付出了数以万计的巨大伤亡和上百亿美元,如果扩大战争继续追加投入,也将与艾森豪威尔竞选时做出的结束战争、平衡收支的承诺背道而驰。

于是,艾森豪威尔虚张声势的核讹诈最终没能在毛泽东面前讨得半分便宜,双方还是回到了谈判桌上,美国人心不甘情不愿地签署了停火协议。

四,归心似箭

朝鲜战场的威风扫地,对刚上任的艾森豪威尔来说无异于下马威,新中国也因此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为了封锁和孤立新中国,艾森豪威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除了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对华贸易禁令之外,还发布了对华旅行禁令、新闻采访禁令。

由于美国政府设置了重重障碍,无论美国公民、中国留学生还是新闻工作者,都无法自由前往中国,其中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阻挠钱学森回国。

文章图片10

钱学森的导师,著名学者冯卡门对弟子的才华赞叹不已,他认为钱学森对美国的火箭、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技术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

因此美国海军部长丹·金布尔才会说钱学森一人“能抵五个师”。

1950年,由于麦卡锡主义盛行,在美国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开始受到打压和迫害,钱学森的涉密研究资格也被取消,而在他想要乘船返回中国时,又惨遭FBI扣留和软禁长达5年之久。

孤立无援的钱学森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写信,向这位父亲的故交求助,他的情况才终于传递给了中央。

文章图片11

在毛泽东的授意下,中国派出外交团队,以11名被俘的美军飞行员为筹码,换取钱学森获释,这是让美国人很难拒绝的条件。

另一方面,美国防部还提供给艾森豪威尔一份有关于钱学森的评估报告,认为钱学森在被羁押后,科研方面已经荒废了5年之久,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已过时,已经不足为患。

文章图片12

于是艾森豪威尔最终同意释放钱学森回国,然而日后的两弹一星却证明,他不仅小瞧了钱学森的价值,更低估了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

五,金门炮战

在人才回国的问题上美国没能卡住中国的脖子,于是艾森豪威尔的目光又转向了台海。

早在1954年12月2日,蒋介石就与美国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根据条约内容,美国帮助台湾当局发展军事力量,而国民党将允许美国在台湾、澎湖及其附近海域驻军,当台湾遭到攻击时,美国也有义务进行援助。

条约在手的蒋介石以为找到了靠山,胆气倍增,反攻大陆的野心愈加膨胀,对大陆沿海的袭扰开始变得肆无忌惮。

1958年8月23日,为了回应国民党在金门、马祖等地的挑衅,解放军万炮齐发,震惊世界的金门炮战就此打响。

盘踞在金门岛的国民党部队金门防卫司令胡琏受伤,赵家骧、章杰、吉星文等三个副司令也先后死于炮火。

文章图片13

大惊失色的蒋介石,连忙向美国求援,美国也迅速做出了回应。

根据美国空军于2008年解密的档案显示,当时美国曾考虑在台海局势恶化时对解放军发动核打击,当时已经有5架可投放原子弹的B-47轰炸机完成了部署。

文章图片14

在内阁会议上,时任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内森·特温宁上将建议使用小型原子弹攻击厦门周边机场,如果不能阻止解放军,可以考虑扩大攻击范围。

然而艾森豪威尔对此表现得异常慎重,最终否决了这一建议,他认为即使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使用常规武器也足矣。

对艾森豪威尔来说,朝鲜战场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在背后虎视眈眈的苏联同样令他忌惮不已。

而毛泽东之所以敢发动炮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试探和观察美国协防台湾的决心究竟有多大,艾森豪威尔首鼠两端的表现自然也被他察觉到了。

在炮击持续了十几天之后,毛泽东下令暂停,并于9月4日宣布领海线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 12 海里,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

“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各直线为基线,从基线向外延伸 12 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此规定同样适用于台湾及其周围各岛……台湾和澎湖等地尚待收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收复这些地区。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

该声明一出,世界哗然,因为根据欧美联合定制的《海牙公约》,领海宽度也不过3海里,中国此举无疑是在挑战西方制订的国际秩序。

12海里这个数字并不是随便提出的,而是中国的岸防炮射程,新中国海空军力量薄弱,12海里是我们能够实际控制的极限范围。

美国人自然不可能乖乖听中国安排,在炮战暂停后,国民党在金门的守军获得了片刻喘息之机,蒋介石于是请求美军军舰护航,为金门的部队输送物资。

艾森豪威尔也想借机试探一下中共的决心和底线,他笃定解放军并不会真的攻击美舰,但如果美舰进入了宣称的12海里领海解放军还无动于衷的话,那大陆之前的声明就只是一张废纸罢了。

于是,9月7日,美蒋联合舰队向金门进发。

艾森豪威尔所料不错,毛泽东的确无意和美国直接冲突,但是对方的应对手段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毛泽东下令“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随着美蒋联合舰队的接近,沉寂了数日的金门,瞬间又沉浸在了解放军漫天的炮火中。

文章图片15

国民党军舰“美珍”号被击伤,“美乐”号被击沉,国民党舰队情急之下向护航的美舰求援。

然而美舰对眼前的一幕完全不知所措,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为了避免引火烧身,索性不顾自己的护航任务,慌忙撤出战场,蒋军大骂其背信弃义。

10月6日,毛泽东再次下令停止炮击,以不准美舰护航为条件,允许金门的国民党部队运送物资。

毛泽东的判断非常准确,艾森豪威尔并没有与中国全面开战的魄力,自金门炮战之后,避免直接冲突也成为了中美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

护航美舰的望风而逃,更是让蒋介石大失所望,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也成了笑话,后于1980年被废止,艾森豪威尔在台海遏制大陆的图谋再次被挫败。

沿海国12海里的领海宽度,后来也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确认,可见“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

六,坠机风波

在陆海面对中国接连吃亏的艾森豪威尔,似乎转变了手段和思路,将目标转向了苏联。

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侦察机在苏联领空被击落,苏、美、英、法四国首脑在巴黎就此事件进行会谈。

文章图片16

会上,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就美国飞机入侵苏联领空进行道歉,被对方断然拒绝,双方激烈争执,不欢而散,四国会议被迫中断。

美苏两大巨头翻脸,让全世界都紧张起来,有许多人惊呼这是“大战前夜”,舆论界一时间哀鸿遍野。

然而毛泽东则表现得颇为乐观,无论赫鲁晓夫还是艾森豪威尔,他都打过多次交道,他对二人的心性了如指掌。

毛泽东评价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抱有幻想”

对于艾森豪威尔,毛泽东十分自信地判断道:“艾森豪威尔因为没有准备好,又看到我们力量大,不敢打世界大战。”

事实正如毛泽东所料,此次会谈后,尽管美苏关系一度降到冰点,但是并没有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被捕的美军飞行员还在1962年被苏联送回美国,双方互换了俘虏。

如果连常规战争都打不起来,核大战就更不用提了。

1961年,毛泽东在与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会面时笑谈:

“我对核武器不感兴趣,这个东西是不会用的,越造得多,核战争就越打不起来。”

如今,随着世界格局和舆论环境的变化,使用核武器的风险和代价也正在变得日益高昂,毁天灭地的战略大杀器因此被束之高阁,成了一件吓唬人的摆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