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况:梧叶传情的茅山隐者之谜

 智能人做超人 2022-05-19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唐玄宗天宝末年,春天的洛阳城。上阳宫附近园林,诗人顾况和两三位好友正在溪水边游览。一片大梧桐叶从上游漂来,顾况发现上边似乎有字,就把叶子捞了起来。仔细一看,梧桐叶上题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这个故事载于晚唐孟启所著的《本事诗》——一部以记载唐代诗人故事为主的笔记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唐诗野史。《本事诗》记述的顾况与一位宫女梧叶传情的故事简练而生动,全文连后人加的标点在内仅有168字。

顾况捞上来的梧叶上题的什么诗呢?

一入深宫里,

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

寄与有情人。

这首诗,在《全唐诗》也有收录,不过文字有较大不同,且加了标题:

题洛苑梧叶上

旧宠悲秋扇,

新恩寄早春。

聊题一片叶,

将寄接流人。

《全唐诗》编撰和成书于清代,我更相信唐代出版的《本事诗》所载版本的真实性。从诗的风格和境界上说,《本事诗》所载诗文更胜一筹,更有大唐气象。

需要向各位交代的是,顾况他们几位游览之处是洛阳皇家宫殿上阳宫附近的园林。上阳宫,大唐神都洛阳的皇宫,坐落于洛水之阳,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因地处正宫紫微城以西,亦称西宫、别宫。上阳宫中有一条溪水(应是引洛水入宫中的人工河)流出,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顾况打捞上来的梧桐叶上,题写着上述幽怨的五言诗,作者似乎是一位深居禁宫、多年不能自由欣赏宫墙外春色的宫女。

作为一位多情善感的二十岁左右的诗人,当年的顾况读到宫女的漂叶传书,自然夜不能寐,早晨起床后做了一件事:

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

——他第二天也题写了一首诗在一片梧桐叶上,专程到上阳宫那条溪水的上游,放梧桐叶于水面。诗曰:

花落深宫莺亦悲,

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禁东流水,

叶上题诗寄与谁?

——顾况《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这首诗,既有同情,又是询问:美丽的宫女,你在叶子上题诗,到底是寄给谁啊?

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

——过了十多天,故事有了续篇。有人去那片园林踏青赏春,也在溪流中捞到一片题写着诗句的梧桐叶。这位游客显然认识或者知道顾况——或许是因为当时顾况诗名已盛吧——就把这片梧桐叶拿给了顾况。

诗曰:

一叶题诗出禁城,

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

荡漾乘春取次行。

——天宝宫女《又题洛苑梧叶上》

来自上阳宫女的第二首漂流诗,感谢顾况的唱和以及寄予的感情,自我嗟叹不如溪水中的叶子——叶子尚能随波逐流随意留连于春光之中,自己却没有这样的自由。

宫女的两次梧叶题诗和顾况的回复都见于《全唐诗》,并非虚构。《本事诗》对此事的记载到此为止。而后人据此演绎出“梧叶传情”起伏跌宕的续集,则大概率是美好的文学想象。演绎的续集梗概如下:

顾况读到宫女的回信之后,情愫愈深,经常借漂流的梧桐叶与宫女诗人互诉衷肠。不久,安史之乱发生(公元755年),洛阳被叛军攻占,上阳宫遭到毁灭性破坏。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助其逃出上阳宫。后来,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顾况是唐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画家,生于盛唐,活跃于中唐的诗坛和官场。但他的结局却是隐居道教名山茅山,潜心修道。如果上述他与宫女的故事属实,倒也符合顾况的个性。不过,从20岁到65岁被贬饶州,顾况长期在地方大员幕府或朝廷工作,他与宫女妻子的故事不可能不被人知晓,那他会不会早就该被皇帝严惩?或者,唐肃宗李亨及此后的代宗李豫、德宗李适(读作阔)、宪宗李纯等大唐皇帝真的都那么开明?历史的烟尘弥散在千年时空,我们已经无法确切地辨析。

顾况的身世还有许多谜团。他的生卒时间就不确定。他大约生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也有说727年;卒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在世88年或90年。也有研究者说他元和末年( 820年)尚在世,那他就活到了96岁高龄。

有据可查的记载是:至德二载(公元757年),顾况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做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顾况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787年),顾况被交往甚密的宰相李泌引荐,担任著作佐郎,大约是个从六品的官吧。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顾况迅速失势,于此年三四月间遭御史弹劾,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顾况在饶州待了五年,大约于贞元十年离开饶州,此后定居茅山隐修。

史家一般认为,顾况之被贬是因为李泌在位时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李泌一死,顾遭受打击报复势所必然。顾况被弹劾的导火索是他在李泌去世后作的一首嘲诮权贵的诗《海鸥咏》:

万里飞来为客鸟,

曾蒙丹凤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

满目鸱鸢奈尔何!

但正史《旧唐书》对此事以及顾况生平的记载却很不客气:

顾况者,苏州人,能为歌诗,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然以嘲诮能文,人多狎之。柳浑辅政,以校书郎徵。复遇李泌继入,自谓己知秉枢要,当得达官,久之方迁著作郎,况心不乐,求归于吴。而班列群官,咸有侮玩之目,皆恶嫉之。及泌卒,不哭,而有调笑之言,为宪司所劾,贬饶州司户。

这个《顾况小传》附于《李泌传》之后,显然是把顾况当做李泌一党对待。小传中说顾况“性诙谐”,意思是说他没个正形,哪怕是与王公贵族交往也不尊重人家,“必戏侮之”。柳浑、李泌两任宰相都跟他关系不错,他入朝做校书郎,就是柳浑的推荐。到李泌做宰相时,顾况觉得自己跟李泌关系更亲密,肯定被重用,所以起初很得意。但过了很久才被任命为著作郎(一说著作佐郎,更低半级),于是就很不高兴,请求辞职回苏州老家去。满朝官员都曾受过他的戏侮,因此都憎恶他。李泌去世时,他以朋友兼学生的身份(顾况曾经跟李泌学道,学会了辟谷)却不哭,而是发出调笑之语,因而被御史弹劾,才遭贬谪。

被打击报复还是在老师的葬礼上失礼?这又是一个谜。同样成谜的还有顾况与大诗人白居易的交集。《唐才子传·白居易》记载:

白居易二十岁时还没什么名气,去首都长安游览,拜访顾况。顾况调侃这位青年诗人:“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当顾况打开白居易奉上的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赞叹道:“有诗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刚才说笑了!”

这则故事并非信史,很可能出自唐以后小说家的杜撰。白居易比顾况小47岁,白20岁时顾67岁,正是792年,顾已于两年前被贬饶州,不可能在京城长安接见白居易。但这个故事却广泛流传了一千多年,给后世人们留下一个顾况“恃才少所推可”(恃才傲物,不轻易认可他人)的不良印象。

《旧唐书》之顾况传的末尾提到顾况之子顾非熊,只有一句话:登进士第,累佐使府,亦有诗名于时。

《唐才子传·顾况》则对顾氏父子的传奇之事记述得比较详细:

况暮年一子即亡,追悼哀切,吟曰:

老人丧爱子,

日暮泣成血。

老人年七十,

不作多时别。

其年又生一子,名非熊。三岁始言:在冥漠中闻父吟苦,不忍,乃来复生。非熊后及第,自长安归庆,已不知况所在。或云,得长生诀仙去矣。

大意是说:顾况老年时得一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了。七十丧子,顾况十分悲伤,写了一首追悼亡子的诗。这年顾夫人又生一子,就是顾非熊。非熊三岁时对父亲说:我是您夭折的大儿子,在阴间听到您苦吟悼诗,不忍心看您受苦,就复生来再次做您的儿子。

这是与顾况有关的另一个更大的谜。现代人会把“再次投生”视作迷信,许多古人却相信这样的事情存在。

顾况的结局也还是谜。《唐才子传》说,非熊后来进士及第,从长安归来向父母报喜,顾况已不知所终,有人说是得了长生不老的秘诀,成仙去了。

成仙得道,在中国古代典籍和传说中不绝于耳,至今仍是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说法。但顾况之高寿却是靠谱的,这个高寿显然与修道有关,《唐才子传》对此有两句简要的记述:

况素善于李泌,遂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能终日不食。

遂全家去,隐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

其中的服气之法(辟谷)、炼金(冶炼金丹)、拜斗(面南拜北斗)都是道家的修炼方法。至于“身轻如羽”、“终日不食”,如果顾况真的练成了这些功夫,活到百来岁自然不稀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