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起陇西》:一个间谍的信仰

 如海 2022-05-20 发布于四川

文/如海

最近忙得不可开交,断断续续地追《风起陇西》,才看到17集,觉得有话要说,为这部剧点赞,也谈谈个人感受。前一篇三国,也是因为追剧而有感而发。我喜欢三国演义,也超级喜欢《风起陇西》。

《风起陇西》17集是一个转折点,白帝双面间谍的身份浮出水面,在我的意料之中。鬼才马伯庸的诡异,绝不会讲一个走常规路线的单薄故事。一般的反转,在他笔下都是小儿科,要超乎绝大多数人的想象,颠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才显得不一般。否则,他就不是马伯庸。
 
这也是《风起陇西》让我欲罢不能的原因,我几乎没有看任何剧透,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追这一部剧,很不错的剧,制作精良、绝对上乘。能够让我一点不落地完整追的剧,向来不多。我称道的好剧,一定是质量过硬的作品,请相信我。
 
那些黑《风起陇西》的流言蜚语,我赞成一种说法,是绝对反智的,拉低你智商和认知的。认为《风起陇西》是烂剧的,我相当看不起,和那些人同流合污的人,一定愚蠢且坏。
 
因为对陈坤不待见,因为对杨颖瞪眼演技的鄙视,从而去讨伐和批判《风起陇西》,在我看来就是无稽之谈,就是无聊透顶。一部剧的好坏,如果非得是因为一个人,那只能是导演。
 
从众所周知的失街亭开始,把蜀汉和曹魏的两大谍报较量置身于三国历史之下,这既是一种艺术的出其不意和创新,又能够把三国群雄的精彩注入扑朔迷离的环境之中,观众是很钟爱这样的剧情的。早已厌倦荒诞的霸道总裁类的穿越剧之中,没有太多感情线的古装剧,在历史的迷幻中充满刀光剑影,谍影重重,《风起陇西》完全可以笼络观众的心,展现一个与众不同的智力较量、权谋争斗的传奇故事。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谍战剧特别烧脑,有人性的欲望和良善的抉择,有英雄的气节和信仰的坚贞,也有飘摇幻灭的的不知所措。
 
《风起陇西》17集前,完全可以划一个句号。起码在我少年时,如果看到这样的剧,就满心希望再无反转,绝顶情报天才白帝,阴险狡诈的烛龙,分别是蜀汉和曹魏渗透到对方的间谍,各为其主,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无间道。诸葛亮北伐,街亭失守,挥泪斩马谡,皆因白帝败给了烛龙,然后里外不是人。
 
白帝终归是白帝,通过除掉糜冲,借尸还魂,和一身正气的荀诩里应外合,忍辱负重。甚至,白帝牺牲掉自己的妻子翟悦,她也是荀诩的表妹,一个以他俩为榜样的间谍奇女子。如此沉重的代价之下,白帝终于借助曹魏的清萍计划,亲手抓住了烛龙。
 
街亭案水落石出,白帝没有叛变,白帝也没有死,成为了司闻曹的孤胆英雄。
 
节奏明快,情节紧凑,《风起陇西》用17集讲述了蜀汉白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间谍故事。悲壮而感人,正义战胜了邪恶。大多数的观众,也如我一般,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不由自主地站在蜀汉这边,站在诸葛亮这边。毕竟,诸葛亮受先主托孤之器重,三顾茅庐之膜拜,他的一生,都是绝对的为蜀汉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风起陇西》演到17集,开始了彻底的大反转和大逆转。白帝的眼神变了,他不再是为爱妻翟悦落泪的温暖男子,而是眼中饱含复仇凶光的双面间谍了。郭淮的出现,把一盘更大的棋摆在了观众面前。同时,关于间谍的存在和意义,也给出了颠覆性的答案。
 
高秉堂是烛龙,也不是烛龙。烛龙不是一个人,仅仅是一个代号。白帝才是真正的烛龙,烛龙扳倒烛龙的超级目标,是为了让白帝进入蜀汉司闻曹的更高决策层。间谍可以牺牲,可以利用,终极目标是换得更长远的掌控权和话语权,从而把敌国最高层的军事策略一览无遗。
 
如此以来,间谍的阴谋和阳谋,比一般意义上的情报窃取高出了百倍。要构建这样的谍报系统,绝非一日之功。而作为这样的间谍,已经被赋予了更宏大的力量和使命。白帝,忽然间变得面目全非了。
 
白帝是深爱翟悦的,那个跟着自己时代为蜀汉谍报信息出生入死的人,还有荀诩,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自己的信仰。即便遭受酷刑,也绝不出卖白帝一点。白帝和他们曾经是一路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但街亭案告破,宣告的是白帝的真实身份居然是双面间谍。就因为冯膺人品的问题,利用蜀汉和曹魏达到自己的私利目的?就因为白帝父亲的死,可以算到冯膺头上,所以白帝有一万个理由倒戈,成为曹魏布局的一颗棋子?
 
我还是觉得所有的理由都过于牵强。或许为了剧情好看的需要,为了显示鬼才的水平,《风起陇西》必然要展现双面间谍的戏份,也会用更多的理由来支撑白帝的所作所为。许多观众看到这里,倒吸一口凉气,后背发冷,人心如此难测,人性如此复杂。白帝虽勇,其实也死。
 
间谍的信仰究竟是不可改变的,还是可以为更长远的布局而面目全非呢?白帝非得由勇士变成魔鬼吗?我觉得未必,你看荀诩呢?他从未在阴谋阳谋里改变初衷,他一直都坚持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