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山水画里的天台宇宙

 谷凤兮兮 2022-05-20 发布于浙江
Image


🚲

正文共:3219字  13图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天台山是一座诗歌之山。但很少有人知道,天台山同样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衣冠南渡以来,东晋“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等在这里纵情山水;唐代诗书画“三绝”的郑虔在这里开宗立派;米芾在天台山国清寺石刻前流连忘返:张大千、黄宾虹在石梁飞瀑留下浓墨重彩......

今天老媒体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中国古典山水画里的天台宇宙。

Image
张大千《天台观瀑》


-1-

现有记载早到天台山写生的画家是顾恺之,是一个要写到绘画史第一页的人物。

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人称“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女史箴图》。这哥们最有名的事其实是顾恺之吃甘蔗理论,每次吃甘蔗都要从尖上慢慢嚼至根底,他管这叫“渐入佳境”。

他在画史的重要地位在于开创了山水画的开端,明确提出绘画艺术的本质是“传神”,这也是中国绘画彻底觉醒的标志。

绘了一幅《瑶岛仙庐图》,这也是有记载最早描绘天台山的作品,很可惜已经失传。

我们只能从顾恺之写的《启蒙记》里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奇幻瑰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对了,顾恺之也相当欣赏天台猛人顾欢,还要求自己的儿孙都跟顾欢玩耍。

Image
顾恺之《女史箴图》


-2-

隋唐时期,浙东唐诗之路的发展几乎是和山水画的发展是并行的。比如我们之前就提过的王维。

王维不仅是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山水画画家,尤其精于水墨画。北宋文学家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而王维对天台的感情就不用说了,诗佛嘛,当然受天台山佛教天台宗影响很深,还写下了很多极具禅意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的画里,则更多是追求更多观照内心的与禅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王维的《江干雪霁图》里有天台的影子。

Image
王维《江干雪霁图》


-3-

安史之乱后,因为有过革命立场不坚定问题,王维同志蹲过几天监狱,在他的狱友里,有另一位著名山水画大师郑虔。

郑虔(691-764),字若齐,号广文,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人。唐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工诗、善画、擅书法。唐玄宗曾经给郑虔的画题上御笔“郑虔三绝”四字,在当时是非常有牌面的大佬。

一起蹲过班房的这两个山水画大师显然缘分不浅,一个热爱天台山,一个干脆就被发配到了天台山,郑虔后来做到台州司户参军,成为台州文教的先驱者。

Image
郑虔《峻岭溪桥图


-4-

郑虔老师在台州属实做了许多好事,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收了个好徒弟王洽。

王洽(?——805),唐代朱景玄《唐代名画录》中叫王墨,也有人干脆管他叫王泼墨,很有点古龙武侠小说的感觉。

王洽,泼墨画的创始人之一,很有点天台猛人的范,能喝酒,大醉之时手脚并同,随意挥洒,有时候实在太上头了不解气,干脆把头发解开蘸墨汁继续画,这很天台。

王洽同志去世的时候也挺生猛的,据《历代名画记》记载,王默在贞元末年死于镇江。下葬时,抬棺的人忽然发现棺材变得非常轻灵,就像空的一样。当时的人都说他羽化成仙去了。

后来的吴镇也很受他泼墨画的影响。

Image
吴镇《洞庭渔隐图》


-5-

郑虔老师虽然公务员做的不怎么样,但是教育工作着实突出,他的门人更是厉害,项容。

项容,天台历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是一位在绘画领域中开创山水画水墨特殊表现技法的划时代大师,人称“天台处士”。

《宣和画谱》记载,北宋皇宫里藏有他的《松峰图》和《寒松漱石图》。苏轼肥肠喜欢项容,给他的画题过很多诗。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董源也深受其影响,留下的唯一一幅山水画《溪岸图》也可偶见泼墨天台的踪影。

对了,有趣的是,王洽同时也是项容的弟子。可见天台人确实比较狂放,真.达者为师。

Image
董源《溪岸图》


-6-

王洽同志还有一个小迷弟,名叫黄公望。

王洽同志因为创作风格格外叛逆,因此作品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是至少在元代时还可以见到,比如黄公望就曾经看到过。有其诗《题王洽云山图》为证:石桥遥与赤城连,云锁琼楼满树烟。不用飇车凌弱水,人间自有地行仙。

黄公望就不用介绍太多了,中国山水画的巅峰大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

什么?你说不熟?《富春山居图》你总知道吧!

Image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7-

项容同志也有自己的小迷弟,那就是荆浩。

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下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

荆浩也画过天台山,宋朝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记载,荆浩的传世之作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其中桃源、天台都与天台山有关,可惜都已经失传。

Image
荆浩《匡庐图


-8-

荆浩作品在宋代多为米芾收藏,他归纳荆画特点“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又说“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多少有点批判学习的味道。

这话确实像是米芾能说得出来的,作为在水浒传里都打过酱油的男人,米芾这个人也很有癫狂的气质。跟石头磕头拜把子,驾船领一家人出去当海贼王,很有气质。

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山水画更是自成一派,人称“米家云山”,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

米芾也多次到天台寻访古迹,还画过一幅天台题材的作品《云山草笔》,可惜已经失传。石梁飞瀑被他称为是“第一奇观”,摩崖书法遗迹至今还能看到,每字约半米左右,奇峻飘逸,堪称一绝。
 Image
米芾 《春山瑞松图》


-9-

赵孟頫与米芾的书法高低今且不论,但很明显,赵孟頫的儿子赵雍比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更爱天台。

赵雍,字仲穆,据史载,赵雍“姿貌雄伟” “有父风”。天资聪慧,深受赵孟頫喜爱。在父母的影响下,赵雍通诗文,擅书画,人物、鞍马、山水、竹石、花鸟无所不能,尤擅山水。

赵雍对天台的感情显然更加热烈,传世之作便是取景天台山的《天台放鹤图》。

Image
赵雍《天台放鹤图》



-10-

1484年9月12日,是重阳后的第三日,58岁的沈周在畅游天台山后,创作了《天台山图卷》,这幅纵一尺一寸、横一丈二尺八寸五分的长卷,后来被收入皇宫,著录在《秘殿珠林石渠宝笈》,长期藏于深宫,秘不示人,现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沈周,明代“吴门画派”的开派宗师,老头45岁之前从来就没出过江苏省,人到中年也不知道怎么了,突然老房子着火动真感情了,两次来到浙江,更是多次游览天台山,留下描绘天台的作品堪称历代之最。

Image沈周《石梁飞瀑图


-11-

武林外传里佟湘玉想要给娄知县送的礼物就是董其昌的山水画,可见早在明中叶,董其昌的书画赝品就已经空前泛滥了,真不愧是“滥董”。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留给天台的故事大概和他的赝品一样多,比如国清寺的鱼乐国、天台遇仙记、赠天台僧的诗......但是最有名的当然是《赤城霞暖图》了。

Image
董其昌《赤城霞暖图

清中期以后,更是有大量山水画大师集中在天台写生绘画,比如周颢的《天台山西峰图》、李世倬的《天台清兴图》、杨晋藩的《天台揽胜图》、章声《天台佳遇图》、钱慧安《天台仙境》......

民国以后的大师更是数不胜数,张大千、黄宾虹、赵云壑、吴徵、王一亭、于非闇、胡佩衡、溥伒、萧愻、郑午昌…...

我们无法想象这些大师是以怎样的一种心境记录这些天台山水,或许是被日出云海的烂漫打动,或许是被飞流瀑布的湍急震撼,或许只是单纯的一种朝圣,但我们能确定的是,他们都在这座山里找到了自己的路。

Image

天台胜境的记录者永远不会缺少后来者,和500年前董其昌、500年后张大千一样,现在轮到了青春靓丽的少女,在国清寺清凉的午后,每天都在认真复刻隋梅。

没有人能永远留在天台。但总会有人记得那座天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