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一种医生,叫作走方医。
老韩小时候的记忆里,依稀还见过一些走街串巷、行走乡间的外地人,这里面有卖唱的艺人、有化缘的僧道、有算命的先生、有卖艺的杂耍班子……当然,同样少不了走方医的影子。
走方医的历史很久远,很多古代的名医,其实都可算作走方医。比如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这段话的意思是:很多人都知道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他经过邯郸时,听说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治妇科病的医生;经过洛阳时,听说当地人敬爱老人,就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等老年病的医生;后来到了咸阳,听说秦地的人喜爱孩子,就专做儿科医生。扁鹊会根据不同地方的风俗,来调整自己的诊疗重点。
所以,扁鹊算是走方医的祖师爷。后来到了汉代,出现了医圣张仲景在衙门的大堂为人诊病,算是坐堂医的祖师爷。
坐堂医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地位。民间的医生从到处游走为人治病,逐渐有了固定的行医场所。因为张仲景的影响,这个场所往往被人称为“某某堂”。

(图中医生手中的金属圆环,叫作虎撑,又叫虎衔,俗称药铃或串铃。它是形状酷似面包圈的一个空心物件,向外的一面中间开一狭长的缝隙,内置弹丸,摇晃起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走方医走街串巷时,不用开口,只要一摇虎撑,人们便知道医生来了。)
但走方医并没有消亡,在一些缺医少药的地方,人们看病不便,走方医就摇着串铃,送医上门。他们往往竿挑药葫芦,手摇虎刺唤头,打着仲景先师的牌子进行招徕。口唱四句上堂引子:“读完《本草》念《伤寒》,天命济世到人间。不分男女和老少,用了我药保平安。”
每到一地,先讲借风水宝地给病人解除痛苦,吃碗剩饭。对贫寒患者不收药费,很受百姓欢迎。
走方医还常常手持一竿旗幡,上书“路顺堂”。因为没有固定行医场所,常常走在路上,所以,“路顺堂”三个字,算是走方医生的一种自嘲和自我调侃吧!

虽然走方医常常被坐堂医瞧不起,但他们中的某些人却常常精通某一科,熟谙“廉”、“验”、“便”治疗方法,常常用极便宜、极简单的方法,“能使沉疴顿起”,“救人之危”。
这也是他们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因为居无定所,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常驻,要想挣到钱,就必须立马见效,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患者的问题。
张志远先生曾经讲过一位走方医生,擅用水丸治疗肺、胃、肠道郁积,痰水火食停留,胸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都有药下如攫的作用,名为“五味化积丹”。其方由炒神曲、炒山楂、炒槟榔、炒大黄、元明粉组成,突出消导,却不致发生暴泻。
还有一位乡村医家,常以细辛、蜀椒、附子调理胃、肠虚寒,消胀镇痛,妙手回春,方小量大,闻名遐迩。尤其是遇到流行性热证,不论伤寒抑或温病,均能应手而解,医林叹奇!
清代的医学家赵学敏,还就此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记录走方医经验的医学专著——《串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也正是因为走方医的居无定所、行踪不定,导致这个行业中出现了不少以医行骗、诈取钱财的江湖之士。这其中,骗术变化多端,古时有假借神仙妖鬼卖药敛财,到了近代,西医逐渐传入,也有不少骗子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冒充西医大夫行骗,蛊惑人心,借机取财。
但不管怎样,都是一个目的——挣钱!所谓的无利不起早,有个诗说得好:寒冬乱雪担柴汉,暴雨鲸波踏浪船,酷暑凉荫难住客,功名利禄赶人鞭。
所以严格来讲,这些人已经不是医者,算是江湖骗子之流。民国时候有位江湖艺人,叫作连阔如,写了一本《江湖丛谈》,详细介绍了“蜂马燕雀瓷金评皮彩挂”等各种骗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走方医,与江湖骗子大大地不同!
真正的走方医,多为确有医术、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不仅看病便宜,遇到贫寒人家还会赠药治病,分文不取。江湖骗子则不然,任凭再巧舌如簧、剑走偏锋,总逃不掉一个“利”字!
所以,现在的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和交通的便利,走方医早就绝迹了!大部分医生都走进了诊所、医院,不再受风餐露宿之苦!
但是,江湖骗子却越来越多,而且,比原来更加改头换面、升级换代,欺骗性更强,更隐蔽!

(图文无关)
老韩听说,去年聊城就来了一帮人,自称某某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通过各种关系,专门为聊城的一些事业单位、金融行业的职工“义诊”,名为免费,实为兜售人参及某理疗仪器。行内的明眼人一看便知,但普通民众却常被其骗术蒙蔽,而不自知。
这类骗术,就是古代骗术的变式,虽改头换面,披上了高大上的外衣,但骗钱的核心是一样的!
大家切记擦亮眼睛,仔细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