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古人学做人,懂了,你也能安身立命,富贵终身

 尤里蒙提 2022-05-20 发布于山西

文章有点长,约7500字,希望你耐心看完,可能对你以后有帮助。

《道德经》中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把功成而身退列为“天道”,以为功成名就是人生的巅峰状态,借最好的“势”退下来,能享“功”,保“名”,这样做以后不会招来祸端。

不过这样想,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正是大好年华,正是为国效力的时候,怎么就退了呢?

历史上的确有遵循这个原则的人。

像是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后,带着史上第一大美女西施飘然而去,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下海做生意的高官。

凭着聪明才智,和积累的人脉成为“世界首富”陶朱公,并三次散尽其财,而又“千金散后复还来”。

范蠡可谓历史楷模。

另一个人是西汉的张良,作为刘邦手下的第一谋臣,他在帮助刘邦成功登鼎后,也飘然而去,所不同的是,他没有像范蠡一样去下海做生意,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人家去学道修仙去了。

那么在庙堂之高,真的有像老子说的那样“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吗?

其实关键在一个“骄”字上,守骄必有奇祸,你可以选择守“弱”吗?

而中国真有一本《守弱学》,这本书就是教人如何站在弱者的角度立世的。

出自于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的这部《守弱学》,开篇就用《敬强篇》说道:

世之强弱 天之常焉。

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君子不惧死,而为无礼。

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非敬,爱己矣。

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

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

……

与张良同事的陈平,没有像张良一样去隐居,他选择了在朝堂之上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大隐隐于市”,陈平虽然不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官场中纵横捭阖的,但是他的那一套方法也取得了成功。

因此司马迁评价他说“善始善终”。

其实,陈平处世也有“守弱”的影子。

刘邦临终前,吕雉问国事说:“陛下百年之后,假使萧相国也死了,让谁代替他做相国呢?”

刘邦说:“曹参可以。”

吕后又问曹参以后的事,刘邦说:“王陵可以,然而王陵过于耿直,陈平能够协助他。陈平智略有余,然而他却难以单独胜任……”

作为皇帝的刘邦有识人之明。所谓的“帝王之术”,其实就是“驭人之术”。

那么陈平后来是怎么做的呢?

陈平靠“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位列第一谋士张良之后。

在张良退隐、刘邦去世之后,陈平逐渐在新环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特别是在与吕雉的“吕氏集团”的斗争中,他以“弱”胜强,竟然笑到了最后。

吕雉当政,她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询问王陵,王陵说:“不行。”

吕雉又问陈平,陈平说:“可以。”

王陵因此埋怨责怪陈平和绛侯周勃:“当初和高祖喋血订立盟约(指非刘姓不封王),难道你们各位不在场吗?

现在高祖逝世,太后为女主,想要封那些吕氏子弟为王,你们纵容太后的私欲迎合她的心愿违背盟约,将来还有何脸面到地下去见高祖皇帝?”

陈平和周勃说:“将来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代的基业,您就知道了。”

这王老头太犟了,不知道变通。

吕雉后来假意提升王陵为皇帝太傅,此时的皇帝是孝惠帝的“假”儿子,实际上是把王陵挂了起来,这个当初曾经被刘邦钦定的皇帝,就这样靠边站了。

吕雉就封陈平为右丞相。

有人说陈平此处阴险狡诈,应该据理力争。有用吗?陈平的聪明之处就是退而求其次,既然改变不了结果,不如接受,等待时机。

王陵当初为了保刘邦,母亲被项羽抓去,自杀后又被项羽煮了,现在又为了保刘氏江山,而得罪了吕雉。

一气之下称病辞职,闭门不出,七年后就去世了。

刚易折,强易伤。

吕雉的妹妹吕媭是樊哙的老婆。吕家当权后,吕媭想起当初陈平曾经给刘邦出谋划策捉拿樊哙,就想陷害陈平。

其实当初是陈平保下的樊哙,没有杀他而押回京城的,她现在竟然恩将仇报。

女人是惹不起的,你的好她可能记不住,你的恶她会时常惦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要你命的杀手。

但是陈平不会被杀,因为他是陈平嘛!这点小事都处理不了,怎么称得上西汉第二谋士。

吕媭多次给姐姐吕雉说:“这个陈平是个流氓,喝酒享乐,还去找美眉。这哪里是当丞相的样子!”

陈平知道后,饮酒作乐日益更甚。

吕雉知道后,反而暗自高兴。她甚至当着妹妹吕媭的面直接对陈平表明态度:“俗话说:'小孩子和妇女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他怎么样了。不要怕吕媭说你的坏话。”

这一下子就堵住了吕媭的嘴。

小样!整不死你,是因为现在时机不到。两个私欲膨胀的女人,哪里知道陈平在下一盘棋,不对!应该是在“挖一个坑”。就等时机成熟了。

而陈平故作享乐,是因为知道,此时的左丞相审食其是吕雉的“面首”(这应该是后来武则天发明的一个词),而这个左丞相审食其的办公地点就在吕雉大大的“龙床上”。

审食其曾经是刘邦以前的家臣,楚军曾经抓走刘邦老父刘太公和吕雉,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审食其照顾吕雉的,日久生情,作为“备胎”,刘邦死后,审食其就理所当然地填补了吕雉感情和身体的空白。

所以陈平不问政事,就是为了成全审食其这个小白脸。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陈平的示弱果然是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好计策。如果硬钢,就不会有后来的好戏了。

吕雉在经过一番折腾后没能熬过陈平,可谓“树倒猢狲散”。

吕雉死后,一群吕氏“宵小”明显智慧不足。陈平和周勃设计剥夺了吕氏集团掌握的军权。

那个当初想害陈平的吕媭,听娘家侄吕禄说了交出军权后,恼怒地说:“你身为将军却离开军队,吕家的人现在已经没有安身立足之处了。”

说完,这婆子把所有的珠玉宝器都扔到了堂下,说:“我不替别人保存它们了。”这倒是一句实话,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还在为别人保存财富呢?

陈平和太尉周勃合谋,诛灭吕氏宗族,拥立孝文帝即位,此事陈平是主要出谋划策者。审食其被免去左丞相一职。

孝文帝即位后,认为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宗族,冲锋在第一线,功劳最大;陈平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托病告退。

功成身退,陈平又一次开始示弱。

孝文帝刚刚即位,陈平就病了,觉得陈平病得很奇怪,就去问他。

陈平说:“高祖时期,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吕氏宗族,我的功劳就不如周勃了。我愿意把右丞相让给周勃。”

陈平很有见地,既避免同事之间矛盾,又杜绝了孝文帝的尴尬。

于是孝文帝就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次名列第一;陈平调职为左丞相,名列第二。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次孝文帝在接见群臣时问周勃:“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

周勃没有回答出来。

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

周勃又没有说出来。

孝文帝又问陈平。

陈平说:“有主管的人。”

皇上问:“主管的人又是谁?”

陈平说:“陛下若问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

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丞相所管的都是什么事呢?”

陈平谢罪说:“丞相主管群臣,陛下不知我才能低劣,让我勉强担任宰相的职位。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个,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老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

孝文帝于是称赞陈平回答得好。

周勃大为惭愧,知道自己治国才能比陈平差远了。

于是周勃托病请求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于是陈平独自担任整个丞相职位。

司马迁评论陈平说:他常常想出妙计,解救纷杂的危难,消除国家的祸患。

吕后执政时期,诸事多有变故,但陈平竟能自免于祸,安定汉室,保持荣耀的名望终身,被称为贤相,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

假如没有才智和谋略,谁能做到这一步呢?

中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陈平年轻的时候,喜欢黄帝以及老道学说。谁能知道是不是他得到“道”家的真传了呢!

公元759年,郭子仪率唐军正与叛将史思明激战正酣,收到朝廷“金牌令箭”,召郭子仪回京,并收缴其兵权。

类似的一幕也曾经发生在后世宋朝岳飞的身上,然而岳飞没有向这位前辈学习,走了截然相反的路。

郭子仪这次被召回,是有人嫉妒郭子仪的平叛功劳,看他不爽了。

这个人就是唐肃宗宠信的宦官鱼朝恩。

郭子仪回京后毫无怨言。

嫉妒归嫉妒,事实证明没有老郭真不行。前方吃紧,公元760年,在百官的要求下,唐肃宗准备再次启用郭子仪。

可宦官鱼朝恩再度阻挠。

没了郭子仪的唐军被史思明干得落花流水,面对气势汹汹卷土重来的叛军,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命令郭子仪带兵出征。郭子仪不负众望,迅速平定河东。

自古大英雄都是“敌人”成全的!

公元762年,唐代宗继位,宦官程元振自认为拥立新皇帝的功劳,多次离间诬陷郭子仪。

结果,郭子仪被免去副元帅的职位,被皇帝派去监修老皇帝的陵墓。

由将军改做工程,这是准备让他下海吗?

郭子仪依然没有丝毫怨言。

而此时天下未定,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仍盘踞洛阳窥视天下。

公元763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反叛。

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也招来外援入侵河西,攻陷泾州(今甘肃泾川北)。

形势逼人,这可不是宦官能够解决得了的,唐代宗迫不得已,再度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自己则逃往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

重担又一次落到了郭子仪肩上。

经过多次谗言诬陷、免职甚至派去修坟的郭子仪,接到命令后毫无怨言二话没说立刻走马上任。

这份心胸不是旁人能比的。

此时无将无兵的郭子仪身边只有20名随从,他只是被加了一个封号而已。

无怨无悔的郭子仪一边召集旧部,一边筹集军资,最终再定长安。

最让人感动的是,郭子仪父亲的墓被鱼朝恩挖掘,郭子仪竟然能这样做……

当时郭子仪率军抵御吐蕃,宦官鱼朝恩担心郭子仪功劳太大,以为郭子仪取得的成就与祖坟风水有关,就派人偷偷挖掘了郭爸爸的坟墓,想以此制约郭子仪。

这还了得!大臣们都担心郭子仪一怒之下举兵造反。毕竟那个时候造反泛滥成灾,人们都习惯于搞点事情。

然而,又一次出乎人们的意料。

郭子仪听说父亲坟墓被挖,竟然流着泪说:

“我长期带兵,没有禁止士兵损坏他人坟墓,现在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的惩罚,并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郭子仪不正是这种人吗?

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部下担心对郭子仪不利,要求衣服里套上铠甲跟随前往。

郭子仪不同意,只带了十几个仆僮前往赴宴。

鱼朝恩惊奇地问道:“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郭子仪据实相告。

鱼朝恩听完后哭泣着说:“如果您不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

公元764年,唐代宗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恳切推辞。

唐代宗派五百骑兵催促他就职,郭子仪仍不肯接受任命,并说:“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个职位,贪图升官而不顾廉耻。现在叛乱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候,应该从我开始!”

唐代宗只得答应,并下令将此事记入史册。

郭子仪军功无数,不但手下对他恭谨有加,就是“敌人”对他也佩服直至,能让敌人称其为“郭爸爸”的应该是历史第一人吧!

这都源于他仁慈、宽大的胸怀。

郭子仪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而且子孙满堂,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于一身的“五福完人”。

这些福报后面是厚德。

他一生历经七朝帝王,身负平定安史之乱的盖世功勋,以一己之一肩负国家安危二十余年。

他是那个时代的定海神针。

他屡受几代帝王的重用与猜忌,屡遭多位宦官的诬陷和谗言,但他从不辩解,从不抱怨,反而以忠诚消除猜忌,以德报怨,始终以国家利益放在个人荣辱之上,正是这种品行,被后世所称赞!

裴垍评价他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评价说:拒虏谨施三妙略,安邦唯尽一忠诚……

范仲淹评价说:令公名望冠萧何,菖毫储勋汝更多……

欧阳修说: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馋间不行……

王安石说:翼翼汾阳,子仪始王。德完道粹,功盖于唐。宜享世泽,流如海长

康熙皇帝评价说: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

乾隆皇帝说:……千古不朽,惟其忠义笃诚深限于心故也。

看看郭明星的这些“粉丝”可都是重量级的,以如此高的粉丝量在历史舞台上唱响人生,靠的是人品,这才是成为最大明星的根源!

不能左右自己的心,必然会被外境所束缚。

我们很多人总像是《小猫钓鱼》里的小猫一样,不专心,静不下来,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蒙蔽,等四处碰壁困难重重时,却发现已经晚了。

其实不晚,古人说“朝闻而夕死”都不晚。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掌握的。

五代名臣冯道是历史大神,天生的逍遥派掌门人。

他一生历经四朝十帝,六任宰相,古今罕见!

有人诟病冯道,说他见风使舵没有一定之规。

可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一定的人品是不行的,怎么立足庙堂之高?

冯道是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出生于耕读之家,少年时品行淳厚,好学善文,以读书为乐,不以恶衣恶食为耻。冬天大雪封门,满屋尘垢,也安然如故。

冯道、冯道,安贫乐道。

正是这种性格,才注定一定会有不平凡的人生。

公元923年,后唐主李存勖称帝,冯道任翰林学士,不久出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要知道这个李存勖可是马上皇帝,以武功见长,从军阀跃为帝王,脾气肯定是有的,在他手下“管账”可是有风险的,但这难不倒冯道,因为他脾气好呗!

冯道做官做得好,李皇帝于公元927年提拔他做了后唐宰相。这是冯道首任宰相。

冯道任宰相后,大力推荐寒门子弟,抑制浮夸的士族子弟,获得满朝文武的佩服。在后唐一朝,冯道被封为平郡公,拜司空。

公元936年,石敬瑭为了自保勾结契丹自称“儿皇帝”,并以献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契丹灭后唐称帝,开国后晋。

石敬瑭继续任用冯道出任宰相。

说实在的,在这种没底线无下限的皇帝手下做事,冯道也感觉到不光荣。

于是冯道表示要退隐,石敬瑭坚决不肯,并派侄子石重贵(后晋出帝)来探视说:“你明日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

冯道不得已只得继续任职。冯道被石敬瑭封鲁国公,拜为司徒,后晋一朝,石敬瑭对冯道恩宠有加,无人能及。

一个臣子能被不同的朝代信任,而且是造反的皇帝继续留任,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是做不到的。这个实力来自于人品,能被“敌我”双方都认可,这不是政治立场问题,这是对天下苍生负责任的问题。

公元947年,刘知远称帝,开国后汉。

冯道又入后汉为官,封太师。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开国后周。冯道还是被拜为太师,任中书令。

郭威对冯道非常敬重,每逢冯道觐见,从不直呼其名。

四朝十帝对他都礼遇重用,难道是朝中无人?不是的!

看看冯道的人品就知道答案了。

后唐时期,冯道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

当时正值饥荒,冯道把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棚中,同时对大小官员的馈赠分文不收。

他又亲自耕田砍柴,同乡中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的,冯道都会在夜里偷偷帮人耕种。

主人知道后登门致谢,他却认为并没有什么值得感谢的地方。

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国文化认同的“阴德”。你懂得!

当时契丹强盛,素闻冯道之名,准备把他劫掠到契丹,幸亏边将防备才幸免。

这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冯道已经超出“人”的范畴,而是一“宝”了。一件国宝,得之则国泰民安,教化百姓。

别以为冯道历事四朝是靠媚上邀宠,左右逢源得到的,想想在乱世,没有一定的真本事咋行?

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冯道回答:“此时百姓,即使佛祖出世也救不了,只有陛下您能救。”

此后中原百姓不再饱受侵害,都是冯道和另外一位大臣赵延寿暗中庇护的结果。

一句奉承话,能救百姓于水火,这样的话该不该说?

肯定要说!

后唐名将郭崇韬想精简军中闲散人员。

庄宗李存勖认为这是挑衅他的君威,大怒道:“我连给那些效命者食物的自由都没有,还是让三军另择主帅,我返回太原让贤好了!”

随即命令冯道起草文书。

冯道迟迟不肯动笔。随后说道:“如今大王屡建大功,现在平定南方贼寇,郭崇韬的进谏并不过分失当,拒绝他叫可以了。千万不可说过为的话引起部众哗变。敌人倘若知道,就认为大王君臣之间不和。这实在是大不幸!”

不一会郭崇韬前来道歉,经过冯道劝解,此事顺利解决。

人们也开始佩服冯道的胆量,原来冯道不只是只阿谀奉承,还是有原则有胆识的。

有一次,冯道随军出征。他住在茅草屋中,就睡在一堆干草上。而他却用自己的俸禄置办饮食,与随从一起吃饭,吃一样的饭,而淡然自如。

有将领得到美女,送给冯道,冯道便将她们安置在其它屋里,然后寻访她们的家人,将其送还。

这种不欺人妻女的美德同样是中国文化认同的“阴德”。

心要如同莲花般清净

后唐明宗李嗣源一次得到一个玉杯,写有“传国宝万岁杯”。

李嗣源很喜欢,拿给冯道看。

冯道说:“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仁义才是帝王的无形之宝。所以荣登大宝叫'位’,君王要用仁义来守住大位。”

后唐末帝时,冯道被拜司空,司空原来是“三公”之一,然而当时这个位置已经空了很久,一时不知道安排具体什么工作。

宰相卢文纪便安排冯道掌管祭祀扫除。

冯道却乐此不疲地接受,并说道:“司空扫除也是一种职责,我有什么担心的呢?”

冯道出镇同州,对副使胡饶略有怠慢,胡饶此后经常趁着酒醉在牙门(军中的门)外辱骂冯道,而冯道每次都会将胡饶召入府中,置办酒食招待他,毫无愠色。

他对人说:“胡饶为人不善,以后自有报应,我有什么可恶的。”

冯道一生在宰相位上共20多年,以行事谨慎,抑制庸俗世风为己任,从未骚扰影响各方诸侯,平生廉洁俭朴,去世时73岁,人们说他与孔子同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勉有加的不倒翁宰相,因其不断侍奉不同的朝代与帝王,严重违背儒家乃至宋代理学精神,所以饱受争议。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历朝历代多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冯道毫无节操,《新五代史》更是称其“毫无廉耻者矣”……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冯道的一生呢?

史学家评论冯道是有失公允的。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史料编撰者,存有私心,不敢对冯道的人品褒扬,他们是怕当朝的统治者对他们褒扬冯道,而心怀对他们的不满;二是,他们想通过对冯道的鞭策来宣扬“忠君”思想。

这也是一个历史问题,一个忠臣干吏到底用什么来评价?

侍君以忠。侍君以忠的表现在哪里?不就是百姓富足,国泰民安吗?

而冯道已经把这种“忠君”思想已经升华到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谋安定上去了。

从冯道一生的善始善终来看不正是这一实践者,最大的报偿吗!

而冯道在自己的《偶作》诗中,有两句阐释了自己处世立场: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能在乱世中立身,冯道无疑是圆滑的,要用圆滑的方法来左右;但是他更应该是圆融的,圆融是一种智慧,冯道用他圆融的智慧上达四朝十帝,下保天下百姓,这才是最主要的!

方寸是指“心”。心无恶,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已经达到佛学的“世出世间”的高度了。

六祖慧能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三个不同朝代,而都能善始善终的将相,在历史长河中并不多见。

而他们都能在浊浪激流中富贵显达,其实都是自己品质和心境决定的。

跟着古人学做人。懂了,你也能安身立命,在生活工作中无往而不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