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山文化 玉龙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2-05-20 发布于上海

红山文化 玉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一种抽象表现形式的龙,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不仅证实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化,也为我们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云变说、闪电变说、蛇变说、牛变说、马变说、鱷变说、鱼变说、蜥蜴变说、海马变说等等,在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龙的形象时,我们认为猪在龙的演变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红山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红山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已经创造出名种形状奇特雕工精美的玉器,在已经发掘的红山文化的墓葬中,除玉器之外,没有或者少有陶器。这些玉器从其出土的位置判断,它们已经具备宗教祭祀和象征主人权利的作用。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玉雕作品。从这些玉雕龙中,我们不仅可以探索龙的起源及其演变的轨迹,或许,我们还可以由此叩开中华文明之源的大门。

图片

    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有4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证明了红山文化先民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龙背有对钻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又名玉雕龙,蜷体玉龙

图片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并磨出不显着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图片

    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直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故乡、中华民族摇篮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开始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专家们发现:两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遮住了他们的视野。他们要打破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到长城以北去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中华民族更老的老家。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有一些红山玉器流传到了国外,赤峰地区的文化馆里,也有征集到的红山玉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的人把它们鉴定为商周时期的文物,有的人则把它们说成战国或汉代的装饰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介绍说,我们现在考古挖掘的许多东西,都可以测定年代,但是玉器不行,因为还没有测定玉器年代的手段。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的、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

    1971年在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玉雕龙为碧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人们常见的龙有着兽类的四脚、鸟的毛、鬣兽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红山出土的这件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赤峰发现玉雕龙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渴望了解玉雕龙的人们,把探询的目光投向红山,而关于龙的原型的讨论也因此开展起来。

    考古界普遍的观点认为,C形玉雕龙是以蛇的身躯为主体的多种动物的复合体,但在龙的头部是什么动物的看法上却引起了争论,有的人认为龙的头是猪的头颅,有人则认为是鹿头,还有人把龙的头看成是熊的脑袋。

    那么,中国龙的最初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2003年,一批考古队员来到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遗迹十分清晰的原始村落,经过碳14测定:兴隆洼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以前,是红山人的先辈。2003年10月21日,在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处现场,考古队发掘出一个面积为4平方米的灰坑。在灰坑里,他们清理出了6个存放食物的窖穴。清理完6个小坑之后,发现中间还有一个大的灰坑,被6个小坑紧紧环绕。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大坑中的灰土清理干净,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了:由许多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那里,很明显,那是一条距今8000年以前龙的形象。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这条龙的头部,竟然摆放着一个野猪的头骨。生活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人为什么要用野猪的头颅当龙的头呢?

    有的学者认为,用野猪的头颅作为龙的头,充分说明了先民们对野猪的崇拜。那么,兴隆洼的先民们为什么对野猪顶礼膜拜呢?时任内蒙古考古第一工作队队长的刘国祥认为,这是和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经济形态有关系,当时,狩猎采集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业经济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所占比例非常小。人们主要靠鹿、猪、狍子、熊这样的动物作为肉食资源。其中,猪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当时成群的野猪活动在这个地方,植被条件非常好,是人们获取肉食的主要动物。所以说,人们就开始对它崇拜,祈求猎物的繁盛和狩猎活动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考古队员的身影出现在赤峰市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上。赵宝沟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证明红山文化是它的继承者。

    在赵宝沟文化遗址的一个小山坡上,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批7000年前用于祭祀的陶尊。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在其中的一件陶尊上,竟然有一幅透视画。画中的动物分别是被赵宝沟人神话了的猪、鹿和鸟。

    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三个动物个体:鹿、猪、鸟,采用高度抽象概括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刻画而成,而且是经过烧造,非常优美、细腻,文样繁缛,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最重要的就是猪的形象,猪的身子蜷曲着,呈飘逸腾飞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尊形器上,猪已经超出了写实的范畴。有的学者认为,陶尊上刻画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动物合体。它集中了多种动物的神通和特长。六七千年之前,野猪、鹿和鸟都是赵宝沟人最常见、最熟悉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都是他们狩猎的目标和赖以生存的给养。赵宝沟人怀着虔诚的心,把这些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动物,精心描绘在神圣的陶尊上加以膜拜,目的是让它们成为沟通人与天的媒介,祈求丰衣足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宏认为,当时的先民主要是靠天吃饭,他们对于雨抱有很大的希望。

    他们不知道这些雨是怎么来的,但知道是从天上下来的,就以为上天是不是有一个东西在那里发挥作用。然后根据人们现实生活当中发现的一些形象,再加上想象复原起来的,所以,龙实际上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不理解的情况下出现的。龙体的形状为什么源于蛇的身躯呢?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红山人对蛇特别崇拜。蛇的活动与季节的循环是相符合的,当春天到来时,冬眠中的蛇开始苏醒,秋季来临时,它入地而居,因此,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再加上当时发达的养猪业,于是,就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红山文化玉龙的大量发现,使人们看到从兴隆洼文化到赵宝沟文化,在对猪的崇拜上一脉相承。它们的出土,不但为人们解开了龙的起源之谜,也为人们展示了龙逐渐演化的轨迹和不断被神化的过程。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严文明认为,在中国文明起源阶段,出现这些东西是很自然的,因为中国的文明起源本身就是多元的,以后这些龙,汇总起来成为一种龙--中华龙,这也成为中国人共同的信仰,这个时候中华文明就正式形成了。因出土了玉雕龙,三星他拉村的村口筑起了“中华第一龙”的大理石碑。

    被专家学者苦苦寻找20余年的中国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和翁牛特旗博物馆田野考古工作者历经两年考察被确定。

    翁牛特旗博物馆于1987年在民间征集到玦型黄玉龙形器被中国文物部门定为一级文物而加入国宝行列。考古学界普遍认定此件玉龙为“中华第一龙”,并被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领域所关注。

    由于这件玦型黄玉龙形器是民间征集而无具体出土地点,其文化类型所属在学术圈内引起争议和讨论。部分专家认定这件龙形玉器属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玉龙属距今4000余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

    纷争之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08年初立项并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调查活动之中,开始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采访相关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群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终确认此件国宝玦型黄玉龙形器的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刘国祥认为,两年来的细致调查表明,玦型黄玉龙形器选料上乘,雕工精细,神态飘逸,具有明显红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艺特征,应为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称国宝。

    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点被确定,证明玦型黄玉龙形器代表红山文化高等级类型器物,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的身上寄托了力量、希望和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任何一种“神圣之物”一样,龙的形象也来源于先民对于“图腾”的崇拜。古代人多把对自然界的畏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用一种徽号或保护神来代表,黄帝的后裔就用龙作为标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后世的帝王也借龙来神化自己,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越来越居于崇高的地位。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其特色的高度发展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玉器制作由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玉龙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普遍发现,被神化为神灵崇拜物。所以,红山文化的先民是我国境内最早以龙作为神灵而加以膜拜的人类群体。此后,龙作为一种神灵崇拜逐渐向中原地区传播。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一位神秘死者的身旁,出现了用蚌壳堆塑的龙等形象;在山西襄汾陶寺夏代的一座大幕中,一件黑玉盆上有蟠龙彩绘;在安阳殷墟王妃妇好墓,则发现了较多的玉龙,且其形象酷似红山文化玉龙。从此,龙进入了中原王室。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龙的形象不断演变,其文化涵义、思想意蕴愈益丰富,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乃至华夏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将流芳万世。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龙凤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又不是对等的,而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红山文化的龙形象,出现早,类型多,成系列,与后世的传承关系清楚。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可以肯定地说,辽河流域的龙凤呈祥当属中国龙凤文化起源系统中的主干之一,占有“根地位”。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红山文化的玉雕龙,如果按它们的形状一般可以分成三类,即“C”字龙(图1)、“玦”形龙(图2)和“弧”形龙(图3)。已经公开发表的红山文化玉雕龙作品大约30多件,流散在民间的还有不少,其中多数是“玦”形龙,其次是“C”字龙,最少的是“弧”形龙。

“C”字龙。

    最最出名的红山文化玉雕龙,就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字龙(见图1)。这件“C”字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双眼突起象梭子状。整个龙体卷曲成英文字母“C”字形,但龙体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鬣弯曲上扬,使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同样的“C”字龙,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也出土了一件(图4),是件曾经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内蒙古文物精品展》上亮相。这件黄玉“C”字龙,玉质温涧,玉的质地明显优于三星他拉的那件,但体形拉长,躯体明显偏粗,雕工略为逊色。曾经由北京瀚海拍卖行在1996年冬拍中拍出的一件“C”字龙,也堪称精品,是件无论是玉质还是雕工都十分精美,它的吻部特别上跷,与黄谷屯的那件相比,弧度更为舒畅。此件“C”字龙原藏傅家,现在花落谁家还是个谜。故宫所收藏的那条玉龙(图5),其弯曲的弧度最大,也最细,颇象后世所用的帐钩。仔细观察这些玉龙,发现它们的颈部长鬣有长有短,而以三星他拉玉龙最为精彩。《玉典》上也曾出示过一件“C”字龙,台湾“养德堂”也曾发表过一件“C”字龙,此两件无论是玉质还是雕工都比不上前面的几件。辽宁的黄康泰先生收藏了几十件红山文化的玉雕龙作品,据说形态各异,有的还隐函许多民间传说,因为没有看到实物而不能妄加评论。我们在民间还看到一件“C”字龙(图6),是件无论从玉质还是雕工都和三星他拉的那件玉龙相似,可惜的是这件玉“C”字龙受沁严重,但仍不失其史前玉器的光辉。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些“C”字龙,我们可以发现其头部具有猪首的明显特征,即“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这种带有猪首特征的龙,只能说明龙是由猪的形象逐渐演变而来的。很可能是在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中,猪的饲养已经开始,拥有一定数量的猪是部落兴旺和财富的标志,人们用猪来作为祭牲,去祈求农业的丰收,逐渐地把猪的形象抽象化和神化,最终演变成“C”字形这样被后世称为龙的灵物。因此,猪向龙的演变过程,必然地是原始农业逐步发展的过程。而红山文化出土的石耜、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以及已经发掘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陶窑遗址,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已经开始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1979年发现的祭坛遗址和1983年发现的女神庙遗址,也说明了红山先民的精神生活有了长足的进步,祭神、祭祀等活动也使各种祭祀物品有了实际的需要,所以,玉雕“C”字龙的出现就是一件十分合乎情理的事情。

“玦”形龙

    “玦”形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雕中最多的一种。以辽宁省建平县收集的一件最具代表性(图7)。这件玉猪龙为白色蛇纹叶岩,兽耳肥大,圆睛,面部阴刻圆形目,睛边有双圈扇形眼眶,鼻间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稍突,齿外露,口部刻有獠牙,嘴与尾相接。现在多数专家已经约定成俗地把它们称之为玉猪龙,另外一些专家也提出了熊龙一说,后者认为,从“玦”形龙的嘴部形状分析,似乎和熊的嘴部比较接近,更主要的是,如果“玦”形龙真的是熊龙,那么就和黄帝被称作“有熊氏”的传说暗合。

图片

    这些玉雕龙还是被称为玉猪龙较为恰当。把多件考古出土的玉雕龙排列在一起,它们的头部雕刻虽然有些变化,但其整个外形基本一致,见图8、图9、图10、图11。它们的造型特征基本都是双耸大耳、园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这些特征应该是和猪的形象最为接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人曾经作过研究,说这些玉雕龙象金龟子的幼虫,这个结论我们不敢苟同,但其思考的方法却开辟了一条新路。从这些“玦”形龙弯曲蜷缩的形状来看,我们发现,它很象动物的胚胎,尤其象猪的胚胎。读者们只要在相关的生物或者养殖业的著作中找一下猪的胚胎图,看一看下面这些形态各异的玉猪龙,再把它们与图示的猪的胚胎进行对比,玉猪龙的各种形状几乎包括了猪的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读者应该相信我们不是无的放矢地瞎说。

    5000年前的红山先民可能以猪的胚胎为原形来创作玉雕作品吗?

    红山文化分布的地域,是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老哈河上游宜农宜牧的农牧交错地带,农耕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牧业的发展而相辅相成的。在红山文化时期,猪的猎杀和蓄养已经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曾经发现大量的猪骨;在兴隆沟遗址发现了15个野猪头和2个鹿头,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红山文化长达1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果从兴隆漥文化算起,其历史延续要数千年),红山先民在屠宰过程中完全可能发现不同阶段的猪的胚胎,它们对于这种生命的蠕动和演变还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一定是怀着惊畏之情来观察这种变化并将其神化,然而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雕凿这些神灵之物,最终以自己的非凡想象力将其升华为龙!应该强调的是,考古发掘告诉我们,玉猪龙是挂在墓主人的胸前之物,象征着主人的某种权利。这样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部落的酋长兼巫师,他们执行着沟通天地、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职能,而玉猪龙就是主人的通灵之物,死后也伴随着主人长眠于积石冢内。由此可见。玉猪龙的出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

玉雕龙是“弧”形龙。

     “弧”形龙,由于它弯曲的弧度不大,往往被误认为其它的名称。比如瀚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就被称作为狩首虫身坠。根据吕军先生的研究,它们还是应该被称为玉猪龙较为妥当。“弧”形龙中有的弧度比较明显,象图3的那件,为绿色岫岩玉琢制而成,浸触较重,首部已呈黄褐色。玉龙整体不象前两类一样呈“C”字形,而是弯成一定的园弧。玉龙长70毫米,弧高30毫米,龙首硕长,嘴部前突,两爪与嘴平,如猪首啃地。嘴上有两圆弧突起小眼,两个三角形的小眼竖起头顶。两耳下侧有喇叭孔,系对穿而成。龙尾呈勾形,尾部上侧两边各有对称的瓦沟纹,从龙身底部观察,两爪与嘴之间也有瓦沟纹饰。整个龙身线条舒畅、自然,尾部弯曲有力,龙尾与龙爪成三点,能竖起龙身犹如猪匍匐在地。同上述两类玉龙相比,这种“弧”形玉龙更具猪的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写实的玉猪龙。因为没有正规的发掘报告,我们还不能确认这种类型的玉猪龙是否早于“玦”形玉猪龙,但是,弧形玉猪龙应该是极具原始意义并对研究龙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一类玉龙。

    “弧”形龙,“C”字龙和“玦”形龙,从写实到抽象,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是与猪这种和我们人类是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熟悉的动物有关。我们狩猎猪,畜养猪,食用猪,以至用猪创造出“家”这样一个“屋顶下有豕”的文字,说明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与猪实在是太紧密了,当红山文化已经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就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这样猪的形象就会逐渐演变成龙的形象。可以这样说,龙形象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当中国古代文明开始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就出现了。玉龙,它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原始社会礼制、等级和权力逐渐强化的产物,我们要感谢红山先人,他们用非凡的想象力和不可思议的工艺,为我们的古老文明贡献了各种形状奇特的玉龙,让我们在无穷的艺术探索中顶礼膜拜。

图片

图片

图片

    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奇特的红山文化龙形器,凤首龙,红山文化玉龙,它们或者是上述三种龙形器的演变,或者是它们的复合形式,可以相信,还可以发现更多的红山文化龙形器的珍品,尊重民间的收藏,将会有更多的红山文化奇珍异宝登上文物世界的大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