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中山市第二中学∣陈姗姗 参加写作组四期了,感觉第四期是过得最快的,人常说“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用这句话描述我现在的心情是最合适不过了。3月23日我跟几个小伙伴说:“第四期还有两个多月就结束了,感觉刚开始不久”,小伙伴们也有同感。为什么我会觉得第四期是最快的,我想不仅仅因为这一期我的收获很大,更因为对于写作我已经无惧了。第一期对我来说是很难的,难熬的日子总是漫长的,那时候每一篇随笔都写得异常困难,每一个早起都会很无助,同时还得接受写得不好被质疑的痛苦,但是到了第四期我对于写作已经非常坦然,不管是随笔还是论文,更或是新增加的阅读打卡,我都能轻松应对。再次感受到“一个人只要能坚持写作,就能坚持做任何事”这句话的魅力。写作磨炼了我的意志,更培养了我的教研能力,公开课、录课、论文、成果申报、课题申报等,我都有勇气参加并能顺利完成。夸张来说,在第四期我觉得自己实现了“五个自由”,不过我所描述的“自由”更多的是指心理层面的自由。 1.写作自由。首先实现了随笔自由,翻看第一期写的成长心得,尤其是关于写作的,感叹那时的勇气与执着,感动自己能够坚持到今天,感恩写作组的培养。因为我再也不会因为写不出随笔而焦虑了,也不用再写流水账了,更让我觉得开心的是逐渐领悟到教学反思与论文写作之间如何高度衔接,每一篇教学反思都是自己对教学的深度思考,除了促进自己的教学,更能为自己的论文积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随笔自由很大程度是教学反思的自由,因为每天都在上课,反思一直都有,所以随笔也就自由了。其次是论文写作自由,虽说未能实现论文发表自由,但是心理上实现了论文写作自由。之前每个月完成写作组的论文,过程都是很艰难的,虽说我自己能够完成,但是在写的过程中会感觉很痛苦,常常在完成论文上传到研磨小组时,我总是感叹:写得都想吐了。然而就在刚刚结束的周末我完成的本月论文写起来居然毫无难度,而且过程很愉悦,越写觉得越深入,思路越清晰。我想做一件事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感受到过程的愉悦。在第四期我除了完成至少150篇随笔外,还发表了6篇教学论文,另外还有1篇已录用待发表:(1)《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迁移能力培养策略》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2021年第5期;(2)《数学审题:从表征到理解》发表于《中小学数学》2021年第9期;(3)《图形表征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探究》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2022年第1—2期;(4)《数学解题:识别·表征·转换》发表于《中小学数学》2022年第1—2期;⑤(5)基于问题的学生表征能力的培养途径》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2022年第4期;(6)《从误到悟:指向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发表于《课程教学研究》2022年第1—2期;(7)《多元表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已录用,待发表)。 2.教研自由。记得进入写作组之前每一次市里有教研活动比如论文评比、微课或者精品课程等,我都感到困难很大,迫于职称需求我会选择性的参加一些,但是过程是很辛苦的。但是现在我的态度大为不同,每一次教研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如果有名额限制我就不参加,但是我会按文件要求准备,准备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跟上教研的步伐,同时通过教研活动检验自己的研究水平。记得第一次上市级公开课的时候我的紧张无可描述,但是上学期上的一次市级公开课我很淡定,回看自己的录像都感觉讲得不错,我想课上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备课,在写作组磨练了几年我学会了查阅文献,不再是想当然地备课。梳理自己一年来的教研收获,是工作以来数量最多的。(1)参与广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成果获二等奖;(2)结题市级课题《基于多元表征的高中生接受数学假设困难的教学实践研究》;(3)主持《基于问题解决的“三元交互表征模型”的构建与实施》获中山市第十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4)2021年广东省中学数学教育论文(高中组)征集活动中获一等奖;(5)教学设计《第三章复数复习》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设计第一期评比中获一等奖;(6)教学设计《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复习》获三等奖;(7)省初等数学学会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分会2021年度中学数学新教材教学设计征集评审中获一等奖;(8)中山市教育“双融双创”2021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一等奖;(9)中山市教育“双融双创”2021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二等奖;(10)第五届微课评比活动三等奖;(11)中山市未来课堂优秀课例;(12)广东省初等数学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3.课题自由。课题申报书是我最怕的,每次写的过程用“煎熬”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但是在第四期我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结题、一个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奖申报、两个省级课题申报书。现在说起来自己都有点诧异,这几项的写作难度是很大的,应该是教研写作的天花板。但是在郭哥的帮助和鼓励下我逐个完成了,而且有了写作心得,真心觉得自己不再怕写申报书了。2022年3月完成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误中悟”教学实践研究》,2022年4月完成了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数学表征的高中生运算素养培养实践研究》。在写的过程中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了研究点,除了从2020年开始研究的多元表征外,现在还在研究“误中悟”教学策略。 4.阅读自由。第四期开始读书打卡活动,时间是从去年暑假开始,持续到今天,我读完了必读书目《布鲁纳教育论著选》《皮亚杰教育论著选》《课程的逻辑》《课程理论》《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课程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另外,还读了章建跃教授的《核心素养立意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上下册,细读了《中国数学教育》和《中小学数学》等杂志。从2021年暑假开始坚持每两天打卡一次,从2022年1月28日开始写作组建立阅读打卡群之后坚持不定时打卡,2月份打卡23次,3月份打卡23次。几乎坚持每天阅读,最大的进步是阅读了自己一直难以突破的课程类书籍,如果没有读书打卡的活动,这几本书我是无论如何都读不完的。其中《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与《皮亚杰教育论著选》是第二次阅读。 5.讲座自由。讲座不是一线教师的强项,以前我认为一次讲座的难度远比一次市级公开课的难度要大,因为每次讲座我都尽量把自己最好的素材呈现出来,我希望用自己的写作经历以及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能鼓舞更多的人,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讲座的素材是很关键的,这就要求自己必须有丰富的阅历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为此我在阅读写作方面会更加专注,基于前面几期所做的讲座,在第四期我有意识积累讲座素材,这就让我在每次讲座准备课件的过程中会顺利许多。但是让我一直很困惑的是如何能够帮助他人修改论文,像黄珊珊老师那样既能自己写论文,也能一眼看出论文的问题所在并给出恰当的建议,我想这就是专家特质,这将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这篇随笔是我花费时间最长的一篇随笔,从收到通知的那天我就定好了题目,我想好好写,也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但是每次打开电脑都觉得不知从何写起。写作给我带来的变化仅用文字是很难表达的,文字呈现出来的是可以看到的收获,但是真正的收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这是不可量化的,也是看不到的。我大胆地写出“五个自由”并不是我真的厉害到真正的“自由”,我所描述的自由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自由,除了随笔。但是我认为只要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时内心是自由的,那么困难也就不存在了。 关于团队建设我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甲方和乙方结对探讨论文的框架能否要求甲方在论文提交的前一周发给乙方,因为至少给论文写作预留一周的时间。有的时候甲方发框架太晚,乙方都不太敢修改太多,否则甲方没有足够的时间写论文。另外,我觉得每次研磨之后应该督促大家积极修改并大胆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