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一线普通老师如何写出能够正规出版的书?(为您支招)

 青墨小宝 2022-05-20 发布于山东

图片

(我年轻时伏案写作)

 自从1994年出版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来,我已经陆续出版了80多本书,如果包括与人合写和主编的书,估计上百本是有的。

图片

(书房里面书柜的两层都是我的著作)

于是经常有读者问我:“怎样才能写出能够正规出版的书?”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写出”“出版”。所谓“写出”就是自己的原创,而不是“剪刀加糨糊”(现在是“复制加粘贴”)的拙劣拼凑,或巧妙“洗稿”。所谓“出版”指的是正规出版社的出版,而不是花钱买书号的自费印刷。还得解释一下“正规出版”的两个具体标志:第一,书的销售是出版社的事,而不是作者包销;第二,得有稿费,没有稿费的“出版”都是不正规的。

有的老师也许会说了:“你是著名特级教师嘛,当然很牛,又不包销,还有稿费。一线默默无闻的老师,哪会有这样的好事,我们掏钱能够让出版社出版,就喜出望外了。”

可是,1994年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哪“著名”了?

说到“一线默默无闻的老师”,我想到江苏一位数学老师,最初也没有自信心写文章,后来拜我为“师”后,我要求她开公号,就写自己的故事,于是她每天写一点每天写一点,就写自己琐碎但真实的小故事小感悟,几个月后,居然有三家出版社与她联系,要给她公号上这些文章结集成书!她对我说:“我没想过要出书啊,我这些东西行吗?”我回答说:“你没有想过要写书,但你老老实实地记载自己的教育生活,这就是在写书。出版社要拿你这些东西去赚钱的,没有价值他们怎会给你出书,所以,出版社说行那就行!”

所以我一直主张,老师们如果要出版著作,一定不要做“掏钱的买卖”,而要做“赚钱的生意”,只有出版社看中了的书稿,这书才能卖得出去,才有读者。否则,你自己掏钱“出版”一本书,最后让你自己销售的书一本也卖不出去,没有读者,你这“出版”的书有什么意义呢?

好,那我就来说说今天的正题:普通老师如何写出能够正规出版的书?

这里面有四个要素缺一不可:鲜活的实践,充沛的情感,独到的思想,得体的表达。

第一,鲜活的实践。

一定要记住,对大多数老师来说,教育写作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忠实于自己的生活。那种闭门造车、东凑西拼的“理论著作”,不是发自我们内心的东西,就算你写出来,可能也无人问津。

我强调鲜活的实践,就意味着我们的书其实是贴着地面“做”出来的,而不是脱离实际“想”出来的。这里的实践,包括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班级,我们与学生的交往,我们每天看似细碎实则充满教育意义的琐事。当然,每一件事都蕴含着“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学生)的心灵,而这正是教育所在。因此,情趣盎然的校园,天真活泼的孩子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源泉,一筹莫展的难题、屡教不改的顽童,同样可以成为我们记录的素材。平淡无奇的日子,很难使我们心潮澎湃,而跌宕起伏的波澜却能够让我们激情燃烧。

图片

别看校园生活每天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处理突发事件……但对真诚热爱并乐于研究教育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过:“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无穷魅力!

所以,希望写出自己教育著作的老师,首先要热爱生活,研究教育。校园、教室、课堂——这是你写作须臾不可缺少的宝藏所在。离开了教育生活的实践,永远写不出有生命力而吸引读者的书。

 第二,充沛的感情。

 一个老师,只要他每天都上班,自然就是实践,可为什么很多人工作了几十年,其实践不可谓不丰富,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呢?

那是因为他没有被自己的教育打动。写作总是生活的打动,被生活打动了倒不一定就能写出东西,但没有被生活打动,肯定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就涉及到教育情感与职业认同了。不愿当老师,或者被迫当了老师可心里一直觉得怀才不遇,对教育丝毫谈不上感情,每天除了牢骚满腹、抱怨不断,对职业没有一点积极的热情。这样搞教育,怎么可能被教育打动?没有被教育打动的心,哪来的写作冲动?

 一个写作者,首先是一个心中随时澎湃着激情的人,一个特别容易被感动的人,一个经常都情不自禁热泪盈眶的人。早晨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他会为迎面升起的一轮太阳而怦然心动;走进校园面对孩子向他问候“老师好”,他会感到迎面吹来凉爽的风,然后自然而然地向孩子们认真回礼:“同学们好!”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几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凝视着自己,他会觉得眼前一片星辰大海;即使他已经对教材烂熟于心,但每一次备课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因此而心情舒畅;春天,和孩子奔跑在田野上,看着手中牵着的风筝在蓝天写诗,他会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我们的教育生活当然不只是阳光灿烂和春风扑面,也有阴云密布甚至恶浪滔天,但这也能激起我们正义的情感和研究的兴趣,它们依然是我们写作所不可缺少的素材。

图片

教师不一定“多愁”但一定要“善感”——善于感受生活、感动生命、感悟生长,唯有这样,教育写作所需要的情感才会澎湃。

第三,独到的思想。

我这个比喻也许不恰当,但我还是愿意说说。对一篇文章而言,如果内容是其骨骼,情感是其血肉,那么思想就是其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字,就没有生命。

我这里特别强调思想的“独到”,即决不人云亦云,更不迷信他人,而是善于独立思考,严肃研究,真诚感悟,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所表达的观点,不一定成熟,但绝对属于自己的内心。当然不拒绝向别人学习,但所有的吸收最后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化作自己的精神。

有独到思想的人总能在别人司空见惯或装作没看见的地方,发现不正常。举个例子:每次学校开大会,所有人的发言几乎都是这样开头:“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也习惯了,可很少有人想到,一个学校,所谓“领导”不过几个人,而占主体的是上千的学生和上百的老师,为什么不先说“可爱的孩子们、亲爱的老师们”然后再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呢?如此司空见惯却并不正常的现象比比皆是,可怕的不是这些现象的存在,而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

图片

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思想者。拥有自己自由大脑的人,他的眼睛会格外明亮而犀利。面对同样的人和事,独立的思考之光会照亮许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或者说,他会站在一般人达不到的精神高地去观察和琢磨周围的世界,进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发现,而且将这些认识和发现表达出来。

一个人拥有独到的思想,标志着他思维的触角依然敏锐,关注的视野依然开阔,批判的力量依然犀利,求真的信念依然强大,表达的勇气依然无畏!

哪怕你写的并非理论,而是你自己和学生的故事,可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必然会通过人物和情节,散发出一种精神之光。

第四,得体的表达。

说实话,写到这里我对用什么来做“表达”的定语,颇费思量。“优美的表达”“严谨的表达”“流畅的表达”“生动的表达”……都不恰当。最后我选定“得体的表达”。

表达,包括构思、语言、框架等组成文章或书籍的写作要素。所谓“优美”“严谨”“流畅”“生动”云云,都只能描述诸多因素之一,而不能统领所有写作要素。而我认为,“得体”勉强可以。

所谓“得体”,就是适当,吻合,恰如其分,刚好匹配。所谓“表达”无非是形式的选择与运用。那么,你的构思、语言以及整篇文章或整部书的框架是否恰如其分地与你要表达的内容吻合或匹配,至关重要。

固然,说理有说理的范式,抒情有抒情的风格,叙事有叙事的特点,但文章并非死板僵硬地一成不变,没有什么“必须怎样写”“不能怎样写”。但是,一定要得体。说理时偶尔来几句诗词,抒情时间或写几个画面,叙事时不时插几段议论……都是可以的,只要自然。但该肃穆的时候你却煽情,该轻松的时候你却沉重,该严肃的时候你却“幽默”……就不可以,因为不得体。

我的第一本书《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最初并不是为出版著作而写,而真的是给中学生的回信。所以写的时候,我自然会考虑,如何用对方能够接受或者说能够明白的道理和语言来写?每次回信都这样想,呈现在纸上的信自然就真诚、流畅、朴实。这就是得体,“得”特定的读者(中学生)之“体”。

图片

(当年给学生写信的底稿)

后来我将几百封信整理选择出100封,结集出版后,受到欢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图片

(水到渠成的结集出版)

无论结构还是语言,写作的大敌是做作、生硬,晦涩;相反,最得体的表达,就是真实、自然、朴实、流畅。

上面所写,纯属我个人体会最深的四点,其中我认为最难的是第三点和第四点。思考的习惯和思想的深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结构的自然和语言的流畅,更非一时半刻所能学会。这都需要长期的锤炼与训练。

经常有网友跟我联系,希望我给他的书稿推荐出版社。他们总以为,我出版那么多的书,有“门路”。其实,发自内心地说,我的所谓“推荐”真的没多少作用。我也推荐过几本书稿,所投递的出版社我都很熟悉,有的社长和我还有很深厚的情谊,但迄今为止,没一本书稿因为我的推荐而获得出版。所有出版社都要考虑一个现实问题:这书能不能卖出去?而“卖出去”的关键就是书稿的质量。

如果你的书稿真正有质量,是不愁找不到“婆家”的。

有老师会说了:“出版社怎么会知道我手里有好书稿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