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K017:走,去高收入的大城市。

 老康解忧站 2022-05-20 发布于江苏

大家好,我是康医生。
 
闲暇时在网上看到很多城市选择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交通、政治、文化、交通、产业等各个方面给出建议。

前两天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时候,我提过《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私下有朋友问我,这里面到底写了什么?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正好,今天可以从健康这个角度来谈谈城市选择。



 
言归正传。
 
这份报告的样本来源于安徽、甘肃、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浙江 12 省市。
 
从分布上来说基本上涵盖了全国东西部地区,从人口学的信息来看,基本上包含了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份报告说明的那些结果。

地区差异

调查发现, 东部地区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更好

以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 的调查结果为例, 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抑郁高检出率较高,均已达到百分之20%。


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通常以收入、学历、职业为主要指标: 较高的收入水平、较高的学历、声望较好的职业, 往往意味着拥有包括心理健康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支持, 有助于维护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 户口类型也是与社会经济地位高度关联的因素, 因此, 研究也发现, 农村户口人群与城镇户口人群之间存在心理健康水平差异。

 


农村户口的抑郁高检出率高于城镇户口。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学历组间差异显著。

学历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特别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更低学历的人群。
 


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以抑郁为例,抑郁水平最高的是无业/失业/退休人员,该群体既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承受未来生活的更多不确定性;其次是学生群体,主体是大学生,再次是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公司职员。

综合起来说,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对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 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 东部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其他地区; 城市户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 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这只是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
 
那换另外一项重要的健康指标:人均期望寿命。
 
在网上有一份2017年各省市人均期望寿命的排行。
 


而我目前所在的长三角地区,2019年均期望寿命超过80岁的城市有下列城市。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数据。
 
说了这么多,那人均期望寿命到底意味着什么?
  

 

 

孔雀东南飞

看看上面的各项经济数据,再结合最近20-30年的人口流动。

 
人们已经用脚做出了投票。
 
如果加上健康的数据,那只有一个结论。
 
走,往东往南,去大城市
 
大城市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丰富的生活,还有更优越的医疗条件和更长的寿命。

我们这一辈子有很多的选择。
 
假如,当初我没选择这个大学,没有选择这个专业,毕业时没有选择这所城市。
 
那,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们在做出每一个选择的同时,也就决定了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想起了那首著名的诗: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谁的人生不流离,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灵魂不总是独行,在茫茫人海,总有颗相似的灵魂,不需太多的语言,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矣。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并不孤单。

我是康医生,我在苏州,来自精神心理科,擅长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希望可以帮您解决一些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疑惑。

康医生个人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