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Y066: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老康解忧站 2022-05-20 发布于江苏


大家好,我是老康。
 
一个有温度的精神心理科医生。
 
Y042:生活中一切不幸的“背锅侠”---原生家庭一文中我说,过去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虽然通篇主要讲---原生家庭---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坎。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样的不幸,像缠人的恶魔,影响的不是一代人,甚至会代代相传
 
我曾多次拿《百年孤独》中的故事举例子,相似的故事,总是在每代人的身上发生。
 
这一切可以用强迫性重复,可以用原生家庭来解释,来理解,今天我们就细化下去,专门从亲子关系去讲。
 
有很多朋友会跟我专门聊养育子女的问题,会让我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说,如何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子女?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子女?
 


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子女,我曾在SK034:用《开端》的方式打开青蛙公主谷爱凌的成功密码借用谷爱凌的例子来讲自己的理解,我讲了尝试---迭代---执行,给孩子提供机会,一点点去尝试,一点点去提高,积小而成大。
 
讲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可能说的并不一定正确,但说说怎么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子女我想自己多少还有点发言权。
 
这里就不谈基因这个人力不可为的事儿了。
 
基因突变就像祖坟上冒青烟一样的事儿,概率太小,根本不具有什么代表性。
 
虽然不谈基因,但基因强大的力量我们却无法忽略。
 
所以,这里有必要说一句,在进行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在考察对方经济状况同时,非常有必要也看一下心理健康。


 
 
 
进入正题。
 
如何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子女?
 
最基本的是什么?
 
那就是父母双方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次呢?
 
幼年时良性的亲子关系
 
尤其是在幼年时,这里的幼年,有专家说是6岁之前,也有专家专门指出是3岁之前。
 
这里的亲子,主要是指孩子和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或者其他抚养者。
 
父母双亲的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再强调多次也不为过。
 
为什么还要强调----幼年时的亲子关系。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Y037:每个年龄阶段人格发展的特点Y038 从婴儿的成长解读人格障碍的形成Y056:在父母心中,孩子就是一切,孩子就是目的谈过,幼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人是一辈子
 
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人总是习惯沿袭早年形成的亲子互动关系及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符合这种观念的人和事,依此建立人际联系。
 
类似的例子我们在强迫性重复那里讲过很多,例如我们在AQ009:强迫性重复----为什么有些人总会爱上同一类型的人?那里说的小李,就是因为早年和母亲的关系导致其在择偶的过程中总是追求那些具有母亲特质的女性,所以小李对身边那些阳光美丽的女孩没有感觉,反而对那些忧郁、悲伤且身处痛苦中的女孩毫无招架能力。
 
AQ015:如何打破内心的情感循环中的小佳,她总是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接近年长的男性,但亲近后却又逃离,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一切都源于小佳成长过程和父亲之间的不良的亲子关系。
 


AQ015:如何打破内心的情感循环中,我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那就是----人的一切行为、情感和思维,包括心理障碍的症状,都是由一个人从小形成的人格和习惯决定的,都是由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塑型影响’和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会自动地、本能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不受控制地、恒定地发挥作用
 
而今天我们这一切的行为,都是来源于很早以前形成的亲子关系的一些状态、概念,然后在现实生活中间我们带着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我们周边的人和事,然后去寻找符合跟我们的观点、人和事相接近的,然后根据我们对这些人和事的理解,然后产生了人际的联系。
 
就像孙悟空无法逃脱如来佛祖的掌心一样,这个亲子关系的状态就如如来佛的掌心,我们的行为,只能在如来佛的掌心里跳来跳去
 
这个亲子关系中的“亲”,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为:“客体“。
 
客体这个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力比多投射的对象就是客体。
  
但弗洛伊德之后的很多学者,他们在这点上跟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分歧,他们把客体理解为是一个真正的实在的人,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特别是重要关系的时候的那个对象,这个叫客体
 
根据客体关系的理论我们知道在人的早年,这种外在的客体也就是说跟人建立关系时候的重要的对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心理的辨别能力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交往中,婴儿逐渐形成了一些内部的成像,通过内化可以把外界的人和事逐渐内化形成一个固定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亲子关系是在人的早年人际交往过程中间逐渐形成的。
 
因此,这种关系到了成人期,它可以通过记忆或者想象,在很多的方面影响我们的目前的生活态度,而且我们常常并不能在意识水平认识到内部成像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现实交往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没有意识到的凭着我们自己的想象,对外界的客观做出判断,做出决定
 


换句话说,现在我们面对一个现实的对象的时候,我们常常同时地面对想象中的对象,而我们知道我们的想象常常是来自于童年期和重要客体的互相的互动;而它会在不知不觉的层面上,影响了我们对目前的判断。
 
因此我们每当到达一个新的情况、新的环境,或者遇到个新的重要的人物,我们都会常常以以前的内部成像来对他进行作出判断,这就像我们常说的我们常常依赖以往的经验来做事一样。
 
如果这个判断跟现实的比较接近,那么问题就不是太大。
 
但如果现实的情况跟想象的中间不吻合,人类都倾向于扭曲事实而不是改变自己的内部的根深蒂固的内部成像。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自己早年的一些生活对象或者说是重要客体留下来的一些痕迹部分地或是全部地转移到了新的对象上面。
 
当发生这种转移的时候,特别是有强烈的情绪影响下,就很难鉴别出来自己的这种投射。
 
因此,我们常常在现实交往中会根据我们的想象投射到了外界的新的客体身上,这样会做出一些不近情理的举止,比如说特别喜欢某个人,或者特别讨厌某个人,这就是我们说的既往的亲子关系对现在的影响。
 
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脑子里的内部成像是基于早年跟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到了现在我们要必须通过选择某种外在客体来证实我们的内部成像。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自己的内部成像会不停地去修改以适应外部客体,当然外部的客体也在不停地修改以配合你的内部成像。



谁的人生不流离,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灵魂不总是独行,在茫茫人海,总有颗相似的灵魂,不需太多的语言,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矣。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并不孤单。

我是康医生,我在苏州,来自精神心理科,擅长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希望可以帮您解决一些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疑惑。

康医生个人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