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祭太昊山:伏羲族造六峜祭台以迎阴阳

 ldjsld 2022-05-20 发布于广西

龙道经 :万法归一伏羲宗

 

图片

图片

2017年4月12日至13日,伏羲文化学者卞伟光先生、大昆仑公众号主编卞翔先生赴天水伏羲出生地太昊山春祭暨调研考察,中华伏羲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刘孝义、办公室惠主任全程陪同考察,参观了太昊山古风台、伏羲庙、伏羲洞、甘谷雷泽湖遗迹等名胜。

图片

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水经注:渭水》北魏郦道元:“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据史书记载,祖龙伏羲出生在天水市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但吾认为甘谷太昊山(艾蒿山)即朱圉山,太昊山应为太昊伏羲族北迁成纪后,伏羲第三子朱襄氏部族的封地。

图片

登上太昊山顶、与守庙人蒋老师合影。

 
  古风台有伏羲洞,深幽无比,无人敢进,后因山体滑坡洞口被封。洞前有天然巨石,乡人视为伏羲手臂。洞旁有孤石参天,乡人视为画卦笔。

图片

古风台现有传说中伏羲画卦的太昊山,山下四面有九个泉水,名叫“九龙眼”。古风台附近还有伏羲洞,传说伏羲洞幽深无人敢进,后因山体滑坡导致洞口被封住。洞前有天然巨石叫“伏羲手臂”(因酷似手掌得名),伏羲洞上有“伏羲笔”(一块像削尖的铅笔的巨石)。
 
太昊山伏羲洞上方的“伏羲手”,纯天然石峰——

图片

此伏羲三子朱襄“石手掌”的五指加一腕,暗合古易连山象数之阴阳五行六数。

据传人说:“祖辈相传单传一,伏羲八卦不出门,文王八卦四海行,他人想编编不成”。

古风台乡民至今还编织八卦形鸡罩作为寻根追念的习俗,据说这种八卦罩编织的诀窍还是一代一代单传。

直至今日古风台乡民的锅台还有八卦形的,表示了不忘祖宗的追远之遗风。

据史书记载,史前大洪水过后,旧人类基本灭绝,于是繁衍新人类的任务,上天就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

图片

华胥圣母是伏羲女娲的生母,据史书记载,生活在「华胥之国」十二岁的华胥氏姑娘曾到一个风景特别美丽的雷泽湖畔去玩耍,遇到了一个名叫“雷神”的男子,于是天作之合,华胥姑娘“履大人迹”后而受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

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此说即为伏羲女娲再造人的传说大略。

 

图片

“别看伏羌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这是一首在甘谷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民谣,世代相传。古代的每个州县关于历史传说的民谣很多,陇上历代相传的民谣有:“伏羲皇帝姜伯约,石麻夫子冠卿王,巩爷黄爷还不算,出了赵云桂镇四川。”“看伏羌(甘谷县唐称伏羌至民国,秦称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民谣中的古风台在县城西南的白家湾乡。古风台有传说中伏羲画卦的太昊山,山下四面有九眼泉水,称为九龙眼,当地有民谣曰:
  太昊山是八卦山,伏羲出生是圣山。
  八个棱子九个弯,弯弯都有龙眼泉。
  龙眼泉,不一般,汲一泉,涌九泉。
  伏羲出世本无田,无衣无食无房间。
  喝的是龙眼水,吃的是龙卦籽。
  先穿龙背叶,后穿桑叶衫。
  窑洞无底留人间。


  古风台人说伏羲原名为“风伏羲”,和《三皇本记》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相吻合。当地人说伏羲原名“风伏羲”,此说则与《三皇本纪》载“太昊庖牺氏,风姓”相吻合。杜预曰:“太皓伏羲氏,风姓之祖也。”古风台有艾蒿山,分为圆咀、馒头咀、苜蓿梁、漩涡咀、艾蒿山五台,其山顶中央低凹,呈盆地状,面积约1400平方米。此地呈八卦状,据说伏羲在第五台艾蒿山摆卦,故艾蒿山又称“八卦山”。古风台有伏羲土碑存,碑前一平地,乡人称为“伏羲砚”。

图片

太昊庙祭拜谒龙祖伏羲求得第三十三卦上上签“孤舟得水”:

图片

上上签卦底释义

在天水考察期间,卞伟光先生参加了天水市博物馆伏羲讲堂举办的“长安通姑臧南道考古讲座”,在天水师范学院苏海洋副教授学术报告之后作了发言,并与天水市博物馆副馆长高世华先生、闫鹏飞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片

图片

4月14日的《天水晚报》对卞伟光先生在会上的发言作了报道。

何为六峜?何为六峜祭台?
六,六爻之象也,人爻对应古数字六。峜,止于人山也,人爻五行属金。伏羲造六峜祭台,一点四面六层八十一人金字塔,暗合四分五卦六先天河图。连山象数,尽在其中矣。

《管子·轻重戍篇》"伏羲作,造六峜(音基)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九九天道之数暗合伏羲八卦推演天道之九九八十一步。

《管子·轻重戍篇》原文:
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黄帝之王,童山竭泽。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始民知礼也。当是其时,民无愠恶不服,而天下化之。夏人之王,外凿二十虻,韘十七湛,疏三江,凿五湖,道四泾之水,以商九州之高,以治九薮,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而天下化之。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周人之王,循六*(上山下念),合阴阳,而天下化之。”公曰:“然则当世之王者何行而可?”管子对曰:“并用而勿俱尽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帝王之道备矣,不可加也。公其行义而已矣。”公曰:“其行义奈何?”管子对曰:“天子幼弱,诸侯亢强,聘享不上。公其弱强继绝,率诸侯以起周室之祀。”公曰:“善。”

       九九之数可以在史书记载的“伏羲造六峜”, 以及伏羲族造六峜祭台以迎阴阳上找到证明——

如果将六峜作为祭台,远古祭祀的时候,在最上层站立1人,第 二层每面站2人,四面共8人,第三层每面站3人,四面共12人,第四层每面站四人,四面共16人。第五层每面站5人,四面共20人。最底下第六层每面站6人,四面共24人。六峜(六层台)所站的人数正好是81人,与九九八十一之数相合。

六峜象数解读:
六,六爻之象也,人爻对应古数字六。峜,止于人山也,人爻五行属金。伏羲造六峜祭台,一点四面六层八十一人金字塔,暗合四卦五卦六先天河图,连山象数,尽在其中矣。
六峜祭台建模:            

人人人

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人

六峜祭台四面人数:1+8+12+16+20+24=81
六峜祭台单面人数:1+3+4+5+6+7=26

       甘谷古风台秋祭活动祭祀典礼按照甘谷历代传承的民间祭祀程序进行,包括击鼓鸣钟(击鼓81咚、鸣钟9响,放礼炮9响),81人六峜人梯,均暗合伏羲用“女娲炼石“推演天道之九九八十一步。据我所知,北京天坛祭台最上一层的石头也是九九八十一块。这不是巧合,而是对伏羲象数契合天道的传承。

甘谷始称冀县,又叫伏羌县(伏羲羌族),设立于公元前668年,是中国最早的县级建制,迄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等名人先贤故里。

《甘肃古迹名胜辞典》一书有“甘谷羲皇故里条”曰:“古风台乡民至今还沿用八卦形的锅台和鸡罩。”当地乡民把编织八卦形鸡罩作为寻根追念的习俗。据说当地民谣有“文王八卦走千里,伏羲八卦不出门”这一说。这种八卦形鸡罩的编织技巧还在一代一代单传。此外,当地乡民的锅台还有八卦形的,这表示他们不忘祖宗的追远遗风。

据《甘肃人文地理图志》载:“……(伏羲)生长于朱圉山脉之大象山山沟之内,明万历年间于大象山麓建庙以祀之。”可见,位于大象山麓的太昊宫也是为纪念伏羲而建。明《伏羌县志》说:“邑人以本邑乃伏羲笃生故地,于万历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原庙于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燹(xiǎn),至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

太昊宫大殿前的石阶上,有一个非常醒目的用鹅卵石排列而成的阴阳鱼图案,较之其他伏羲庙的八卦图案,阴阳鱼图案显得更为原始和直观。太昊宫供奉的伏羲身披桑衣、手托八卦,仪表威严;龙马在侧,从水中做鱼跃之势,栩栩如生。殿上匾额上书“人文初祖”,殿门外立柱上的对联“绍皇开泰运,劂后有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寥寥几句,将甘谷伏羲羌族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世事变迁描绘在眼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