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明者清,清者照见虚空。
生活不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难算清的账本。人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感同身受的事情少之又少。倒苦水多了,反而惹人厌弃。真正聪明的人,总能够在社会的夹缝中找到立足之地,也能够从繁杂的社会里抽身而退。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管好自己,少管他人。就是一剂长久的处事良方。
01 控制自己,照顾别人
拿破仑有一句经典名言: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且能照顾别人的情绪。真正的聪明人,深谙此道。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男人早上出门之前和他的太太吵了一架,心情非常糟糕。到了办公室,他就把下属叫过来,冲他发了一顿脾气。下属莫名其妙地被男人骂了一通,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就把前台小姐骂了一通。
前台小姐当然想找个人发泄一下,回到家之后,看到她的儿子在家里面玩,于是她就骂儿子是个淘气包,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的。刚好家里的小猫走了过来,小儿子便狠狠地踢了它一脚。当然猫被踢了之后,受到到了惊吓,冲出房间,正巧遇上了男人的车。男人为了躲避小猫,撞到了街边的树上。
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向镜面展示的东西,它终将会原封不动的反射给你。你情绪越坏,面目越丑陋。你身边的人,也会变成恶龙和深渊,将阴霾反馈给你。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将坏情绪带给别人。照顾他人的心情,少点脾气,和气生财。
02 ,少管闲事,不“穿”别人的鞋
汪曾祺说:人生只有三件事,第一件是自己的事,第二件是别人的事,第三件是自己和别人没有办法控制的事。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烦恼,往往是因为: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都管不了的事。很多人就是这样,自己的事还没做好,就整天去管别人的闲事,担心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才会使自己整天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管好自己的事,少掺和别人的事,别人的事与你无关。
自己的脚,穿自己的鞋,才合脚。自己的脚,去穿别人的鞋,很挤脚。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舒坦又自在。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早晚一天会受人排挤,招人鄙弃。
03 过好自己,赢得人生
人生过半,体验最深的就是一句:未尝他人苦,莫劝人大度。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听到一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与人的痛苦,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正如韩寒所说:如果你不了解,就闭嘴。你因为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
面对他人的一筹莫展,失魂落魄。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闭嘴。
无论你身在何种高度,都无法去体验别人的人生。用“一己之见”去衡量别人的生活,评价他人的做法。这样的人,注定无法与人相互契合。庄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你只是你,你不是别人。你只能主宰你,你无法左右别人。你所能控制的才是你,你之外,世间万物,宇宙洪荒,皆在于你,去也不完全是你。▽
《终南山》里写道:一株海棠的道德,就是顺应季节长出叶子,开出花来。人立于天地间,与万物同呼同吸,生命的道理并无大异。活着,就是要辨认并安守自己的位置,稳稳地扎根,做好自己应做的、能做的,就足够了。至于其他人的事,便交给他人自行打理吧。
老人们常说:“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确实如此,环境不同,难以感同身受;经历不同,很难完全理解。正如作家村上春树所说:“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不用自己的标准,评论他人的生活,才能相处和睦,活得轻松自在。
04,不评价他人的言行,是一种教养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评价别人,专注自身;愚昧的人,东张西望,以谈论他人为乐。不轻易评判他人,是处事的境界,也是为人的教养。
有这样一则故事: 苏轼被贬黄州后,苦闷抑郁,为排解忧愁,常常和好友游历山水。一日,他们来到一块田地旁,看到老农正从很远的河里挑水来灌溉,而在附近就有几口水井。好友说:“真是愚蠢呀,明明有更省力的方法却不用。”苏轼看着远方,没有说话。这时,老农过来,坐在田边休息。对他们说:“别看我现在累,若是把井水用完了,等旱季来了,庄稼可就遭殃了。”二人听后,很是佩服老者的远见,同时,好友也为自己的话惭愧不已。白岩松说过:“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只是无知的领域不同”。天地广阔无垠,万物玄妙至极。一个人能看到的,知道的,始终是有限的。
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定义他人的言行,只能体现出自己的浅薄。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评价别人,不妄议言行,时刻反省自己,便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顺。
05,不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一种格局
老子说过:“大道之行,不责于人。”真正有格局的人,明白事物背后的本质,洞悉事态发展的规律。所以,不会把过错归结于别人,更不会随便指责他人。唐朝时,有一位将军,在带兵打仗时,发现自己的马极易受到惊吓,几次险些摔下来。回到营地,众人纷纷怪罪马夫失职,要求杀了马夫。将军沉思片刻,对马夫说:“我不追究你,只是为何我的马这么容易受到惊吓?”马夫回想片刻说:“马是按照往常的饲料喂的,但是昨天的饮水,是从当地的井中取的。”将军听后,命人取来水,发现,原来是敌军在井中投了毒。幸好发现及时,才没有铸成大错。对错只是表面的现象,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一个人的高明之处。
《淮南子》中有言:“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心胸宽广的人,时常宽恕别人;德行高尚的人,总是看的长远。有远见的人,不用自己的认知,去指责别人的过失,如此,才能回归事物本身,从而解决问题,去除灾祸。
06 不干涉他人的决策,是一种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便不会羞愧;知道停止,才可以长久。人和人相处,最忌讳的就是不知边界,用自己的经验,干涉他人的决策。最终,只会不欢而散,也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魏晋时期,嵇康和山涛,同为“竹林七贤”。两人性情相投,经常一起吟诗作赋,畅谈人生。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孙女为妻。后来,司马家族当政,嵇康就想要隐居起来,而山涛想要出仕为官。这时,山涛觉得朋友很有才华,隐居山林,会埋没了他。于是,劝阻嵇康和他一起,入朝为官,并且向皇帝举荐了他。嵇康知道后,很是生气,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从此和山涛绝交。有作家曾说过:“朋友间再熟,分寸感不可失,自以为熟,结果却生隔阂。”
人和人之间,立场不同,选择就会不同。越是相熟的人,就越容易忘记了分寸。人生在世,无论是至亲还是朋友,学会尊重不同,说话注意分寸,做事留有余地,相处不越边界。这样,相交才会舒服,关系才能长存。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这场旅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同一个地方。”深表同感,人生这场答卷,每个人拿到的题目都不同。不需要用自己的标准,去批改别人的答案。人生在世,不轻易评价,不随意指责,不过度干涉。终于本心,反省自己,如此,才是能活得洒脱惬意,自在顺意。余生,愿我们穿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看风景旖旎,历人间百态。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自我就是一场梦,但没有梦醒之前,谁都以为自我是真的。在梦中笑,在梦中哭,在梦中追逐嬉戏,但醒后什么都没有。整个人生也是如此,自我导演了人生的梦。那么我们要如何分辨这场大梦?怎样在人生之梦中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