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唱戏保嗓:要注意“酒色财气”四件事

 cxag 2022-05-20 发布于辽宁

 从前在中国戏曲里,对练嗓子往往有“冬练三九,热练三伏”的说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本来是要演员无论在最冷或者是最热的时候,都不间断练声而已。

 因为以前在乡间是唱野台戏,一般的把台子都是搭在郊外旷地里,就是在最冷的三九天,那怕是下雪刮风也不能停演。而演员呢,虽然穿着很单薄的服装,但仍不能因为天冷衣单而发抖;同样的嗓子也不能发缩,唱腔如果有颤音,便会破坏了演唱和表演的情绪。

 假如是在最热的伏天里演戏,天气虽然炎热、日光强烈,或者是后台的人多、空气坏,但也不能使嗓子发涨或发闷。如果使气横在胸部,就会影响在舞台上演唱的气调,必须尽量心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煮思。

 老师父教戏时,也总是嘱附学生“要沉着气,不要急燥”。所以说“冬练三九,热练三伏”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在长期坚持锻炼下,使自己的嗓子能适应于环境,战胜自然界,也就是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胜利。

图片

白云生旦角时期之《金山寺》

 练嗓是经常性的功课,一定要坚持着去锻炼它,并不是说只在三九和三伏天才拼命地练一阵,平常就可以放松的。强调三九和三伏,只不过是使自已的嗓子能够抵抗冷和热而已。

 有人说,在三九天练嗓子,不但没有练好,反而倒把嗓子练哑了,据我看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一)既是传统说“冬练三九”,自己就尽量去喊,甚至喊到已经超过自己的嗓子所有的能力,使它由于过度疲劳而沙哑起来。

 (二)从前,戏曲演员住的下处(集体宿舍)是在村外搭的席棚,而时常搭棚的席是用破的,在棚里可以见到星斗,若遇夜间风雪交加时,棚顶就要压榻,整个地盖在演员身上。可是那时的演员,为了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天演三场戏来糊口。由于过度疲劳也顾不得许多,谁在这种环境下也照样能睡熟,而且和这样恶劣的条件是协调的,嗓子并没有坏。相反的,有时回到家中,有家里人在照顾,屋里的炉火生得很旺,炕烧得也热些,和在旷郊野地里演唱或睡眠时的温度都不一致,这样忽冷忽热的,嗓子就会起变化。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很优越,宿舍里的暖气或是炉子都非常暖,屋里温度很高,甚至可以穿单衣,而外面依旧是冷风刺骨,这种环境不但对嗓子不利,而且连身体筋骨也会受影响。所以以前的戏曲演员从不睡温度过高的屋子。不过并不是说演员住的屋子里面就不应该升火,而是说温度应该协调,不可忽冷忽热,以免受到过大的刺激影响了自己的嗓子。

 关系抽烟、喝酒和吃辣的、咸的东西等,对嗓子也是不利的。但也有人不在乎,然而这是极个别的少数,如昆曲班的名演员郝振基和陶显庭二人,却是每逢嗓哑就喝白干酒,喝完嗓子更冲;陶是烟酒不闻,但时逢嗓子缺乏尖音,便吃辣椒,经过这样的刺激,嗓子反而出尖音。他们之所以和其他人不同,是由于生理上需要的不同,因而不能作为典范。

图片

郝振基之《安天会》

 我以前也是烟酒不闻,偶尔喝一次黄酒,嗓子便感觉有力而响亮,可是喝完了白干酒,嗓子就发干,高音上挑时声音便发哑。现在我也抽了烟,但如果抽多了,嗓子就好像有痰堵住喉咙一样,很不舒服。平若吃的太咸,必定口渴,不喝水嗓子干,水喝多了又肚胀气短。若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是这样,那不但对歌唱不利,而且走身段动用的时候,也是很不方便的,尤其是肚子里水多动荡起来,对剧烈的武打更不相宜。所以演员能少吃些东西是有益无损的。但也不要以为总不吃这类的食物就准能有一只好嗓子,恐怕谁也不敢这样肯定。根据我自己过去演戏的经验,倒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演出之前这顿饭最好不吃,可以在演完戏之后,经过一会的休息,然后再吃。

 有时在一个招待晚会结束后,后台摆着汽水和鲜果等物,演员们不顾一切拿来就吃,就可能把嗓子激坏。我自己年轻时,在农村里演完戏以后,常有老乡们送来西瓜之类的东西给演员们吃,因我是主要演员,唱最后一个戏,刚散戏如果不吃就没有了,所以唱完就吃,结果嗓子哑了好几天,这就是当时只顾了吃,而没有考虑到应该如何爱护自已的嗓子。通过这次经验教训,我感觉老先生所说的“不要在请客的场合上顾吃不顾命”的话是有道理的。

 演员在睡觉时最好不要用被子盖脸,因为这样闷一夜,第二天会感觉不舒服的。另外,双手还应该放在被外,以免手淫。尤其是科班里的学生,他们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分两排睡,总有一盏灯是通夜不息的,这是为了怕学生们不好好睡觉起来赌钱,以及有其他不正当的行为。从前科班里的孩子多良莠不齐,如果有一个人勾引,有时几个人便会用被子盖好,被窝里点起一根香来玩般子,或者是用筷子压宝,因此每晚都要派一个坐夜的人加以看管,保证孩子们的睡眠充足,恐怕睡眠不足对嗓子有害。

图片

白云生之《拾画叫画》

 还有生气、打架和吵闹等也都会影响到嗓子,这也是演员应该禁止和避免的。

 科班中的徒弟们,在没有结婚以前当然不允许乱搞男女关系,就是结婚以后,徒弟的媳妇还得经常与师娘同睡,每隔十天八天,夫妻才能同房一夜,到了第二天徒弟所担任的戏码也必是轻小的,不使他演重头戏过于劳累。

 以上是老师父们要学生注意的酒色财气四件事。

 从前的演员在演戏前,还不要多写字或看书,恐怕闷住气使嗓子吃亏。现在的男女青年同志在恋爱期间,有的甚至在演出的当晚,出发去剧场之前还要长篇一套的给对方写信,及至有人来催才慌慌张张心神不定的赶去化装,一直忙到上场,这不但对嗓子有害,同时在舞台上表演时的情绪也是不会对头的。俗话说:“早扮三光,晚扮三慌”。出场前,如果早些扮好静坐一时,想想戏词,不多说话,就会使神志镇定安详,上台去也不容易出错。

 “人过千言,不损必伤”这是师父常用来教导学生的话。一个演员不仅是在上舞台之前要少说话,就是平常也最好不说话太多,一个不生活在舞台上的人如果说多了话,随时可以休息,但演员若说话太多,到了舞台上就不能说因为已经说的很多很累而休息一下,必须是要用力提气来唱念,假如气力已经消耗了很多,就很难把唱念的任务胜利的完成。

 一个演员如果是爱好自己的艺术,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话,那么在自己的生活上必须要守身如玉的。一定要爱护自己,不可自由散漫。我在年轻时,对这些严厉的管束是怨恨的,现在回想起来便可以理解这完全是对的。

图片

白云生、马祥麟、韩世昌之《佳期》

 倒仓的意义,据老先生们说是:“馨其所蓄而出之,犹医家之倒仓法”。又把它比作做买卖的人亏尽了本钱。因为戏剧界的内行话把嗓子叫作“本钱”,演员倒仓就是指着唱时不出声音。这就需要再练声,重新积蓄起声音来,及至练到恢复后,就等于仓库空了又积得了物资一样。人由童年至成年,嗓音也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童伶在科班时,嗓子虽好,不能肯定他成年后还是好的,但童年的嗓子好,如在倒仓时不过度的使用,将来仍然还可以是好嗓子,不过在时间上由于人的生理各有不同,恢复的时间长短也就有所不同。象昆曲班的名武生侯永奎同志在倒仓的几个月里并未停止演出,现今嗓子还是很好的。再如郝振基老先生倒仓十几年之久才出来好嗓子,所以他一度在京东益顺和科班作教师。

 京剧中前辈汪桂芬倒仓时留给人拉胡琴,在这个时期他每日清早在郊外自己拉着胡琴给自己吊嗓子,几年后他的嗓子那样响亮使人称绝。余叔岩倒仓时曾教北京的票房多年,每天清早到坛根喊嗓,这时陈德霖老先生正在塌中,塌中是四五十岁渐入老境,嗓子又起了变化,演员在这个时期在生活方面要好好保养和散步喊嗓,恢复后称为“返老还童”。陈先生每日清晨也去坛根溜嗓,每天都见余叔岩去喊嗓,几年如一日未尝间断,很钦佩他的毅力,将来必成大器,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余为妻。后来余的嗓子恢复了,虽然声音不大,在唱腔上有许多创造,极有韵味,自成一派。

 人的生理不同,嗓子天赋也有不同,如果因天赋好而不用功,是不能持久,甚至以后坏了不能恢复。天赋差的只要苦用功,还是能有成就。如马祥麟同志从小声音就低,但他父亲凤彩老先生每天清早带他去喊嗓三年之久,嗓音高低都有了,只是声音有点发干,稍欠圆润,所以他又在身段动作、武功等方面发展来弥补,因此成为名演员。

图片

汪桂芬道装

 一个人也有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足之分,先天不足是父母晚年所生或是月份不足的,身体嗓子都受影响;后天不足,是在发育时期挨饿、受冻和营养不良及劳累过度,这样也受影响。所以一个演员人才,在各方面都要求的高。旧社会里有句话:“三年准出一个状元,不准出个好戏子”。可见全才演员是难得的。

 还有人说,喊嗓子非要喊哑了之后,再喊出来才能好,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在喊嗓子发哑期间,只能散散步,呼吸些新鲜空气,等到沙哑时期过去再逐渐喊,尽量保持嗓子的音量能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决不能勉强,应该慢慢地提高。

 喊哑了的嗓子再缓过来才是好的。这句话的来源,是从前老先生们在乡间唱野台戏,一年中的夏秋、大秋、年终等分季散班,到了家里就参加劳动,也不吊嗓,等到再起戏演出时唱几场以后,多数演员嗓子就要发哑,几天后便慢慢地缓过来才和以前一样。这是因为在旧社会里演员们生活条件不够,失去了吊嗓用功的机会所致。现在,我们一般的演员,经常在文艺岗位上,不会再有散班改业的情况,因此也就不会使嗓子再有发哑的现象产生。嗓子是哑一次受一次伤,如果哑了就得休息,等到养好方可再参加演出。可是平常只要一切注意,把嗓子保护得好,它是不会哑的。

 在青年演员中有一种错误倾向是应该指出来的,那就是:“急于求成”。当然,对艺术上的热爱精神是可嘉的,但是欲达到这一点是没有更快的捷径的。艺术造诣是有过程的,艺随年进,如对于嗓子怎样能限期练好和每个人都能有好的歌喉这一点,恐怕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先生们也不能肯定。我们只能介貂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些经验心得,并用科学方法来加以分析,这样做是否合乎对青年演员的要求和帮助,使他们少受损失和走弯路,能够使之逐步前进而达到成功,我认为主要的还是在于青年演员自己的努力,可以把这些作为自己前进中的参考。

 现今在文艺界还存在急性病的情况,在戏曲的唱念打作的学习上,只求量不求质,只讲会不讲精,当然也就更谈不到进入化境,所排练的节目多为突击性的。因而现在的一些新节目只可以猛看,不能细看。一个节目只能看一遍,再看便会使人生厌,不能象旧节目那样命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图片

韩世昌、白云生之《寄柬》

 这可以用蒸馒头来作比喻:一样的面粉,但揉的功夫若是大,蒸出的馒头就又白又好吃,相反的如果揉的功夫不到,蒸出来的馒头就会又黑又糙,既不受看也不受吃。当然文艺作品是不用揉的,可是它却讲究“柔”,如果一个节目里缺乏了这种因素,那么不论是唱是念、是作动作还是走身段、是情绪的表演,都不会生动的。因为有了柔才能静,有了静才能安,有了安才产生得,所谓“柔能生刚”。也就是说“刚柔并济”。

 所以演员必须掌握住这一点:把它适当地运用到你所创造出的人物形象中去,才会产生更大的舞台效果。

 我个人的看法是:若想成为一个好的歌唱家,练声吊嗓都得和柔字紧密的结合起来,否则是很难创造出优秀的艺术成就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希望专家们和青年演员们多多指正,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来,也只是供大家学习声乐上的一点参考而已。

(《民族音乐问题研究资料》)

- 历史推荐 -

京剧《玉堂春》是怎么来的?

李蔷华:为程派我痴迷一生

王瑶卿先生珍贵的十九式手势图

关于《四郎探母·坐宫》:用手扶椅时该不该摇曳?

由清华大学工字厅忆俞平伯、俞粟庐、俞振飞

谈《奇双会》:梅兰芳先生的表演为什么很难学?

冯其庸梨园忆旧:“希望戏曲灭亡,是浅薄和无知的表现”

贺绿汀谈“洋嗓子”:京剧最使人难听的就是小生

“戏改局”往事:解放初期改造旧戏院的历史回顾

听李少春念白有感:重复的东西不能演成“一道汤”

沈从文:京戏龙套不是傻站就是翻斤斗,多不经济

京剧里的“戏妻”戏:应保留它的传统表演特点

徐复观:台湾的国剧运动,有他特殊的意义

吴祖光:“京戏的没落是必然的,怎么努力终归徒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