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林志灯,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 ![]() ![]() 一般情况下,毒蛇咬到自己是不会出现中毒的症状。 毒蛇的毒素存在于毒牙的一个类似于吸管的缝隙中,有效地受肌肉的控制。毒素的产生是非常耗时耗力的,所以毒蛇不会轻易释放毒素,只有处于自我保护和捕食猎物时才会启动这种致命武器。正常情况下,毒蛇不会咬到自己,就算在捕食过程中不慎咬伤自己,一般也不会释放毒素,而是干咬,所以只会出现皮外伤。 另外,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大部分毒蛇体内也产生了相应的天然抗性因子。它们存在于毒蛇的血清当中,是一些能够对自身的毒素产生免疫的物质。因此,就算毒蛇咬到自己,由于自身存在的蛇毒抗体,毒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中毒的症状。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当毒蛇咬到自己时进入血液中的毒素剂量过大,体内的抗体不足以抵挡这些毒素的扩散时,则会出现中毒症状。此外,也不是所有的毒蛇都进化出了保护自己的抗体,如美洲食鱼蝮蛇,埃及喙眼镜蛇等。由于没有抗体的保护,被注入自身毒液后,它们还是会被毒死。 毒蛇的毒素大体上可以分为神经毒素,血循环毒素和混合毒素,但不论哪种类型的毒素,它们都需要进入血液循环才能发挥作用。当毒蛇被其它的毒蛇咬后是否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主要与毒蛇自身是否具有抗体以及被注入的毒素剂量有关。 毒蛇一般对同种类的毒蛇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甚至有一些毒蛇对于不同种类毒蛇的毒素都具有抵抗作用。当毒蛇被另一种毒蛇所咬伤后,毒素会快速地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此时如果被咬的毒蛇体内不具备该毒素的抗体,毒素则会使接触的血液都带上毒性,会迅速使得血液凝固而出现中毒症状。 而即使对于自身具有抗体的毒蛇,当外界注入毒素剂量过大时也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例如个体较小的毒蛇因血液中含有的抗体量有限,当被个体较大的体毒蛇咬伤后,会因为无法彻底遏制毒素的扩散而导致死亡。而当注入的毒素的剂量较小时则能很好地被自身的拥有的抗体所抑制,不会出现中毒的症状。 前文已提及,毒蛇的毒素大体上可以分为神经毒素、血循环毒素和混合毒素。关于如何评估这些蛇毒毒性的大小,学者们一般从发作时间、疼痛强度、出血量、平均死亡时间、死亡率、致死剂量等方面综合考虑。 血循环毒素,广泛存在于蝰科及眼镜蛇科毒蛇蛇毒中,国内常见的竹叶青、尖吻蝮、白眉蝮,原矛头蝮等就是分泌的这类毒素。血循环毒素的种类很多,成分复杂,主要有出血毒素、凝血毒素、心脏毒素。这类毒液特点是发作时间短,痛感强烈,出血量多,但毒液毒性并不强烈。 神经毒素,主要存在于眼镜蛇科环蛇属的,比如金环蛇、银环蛇,也存在于上文提到的内陆太攀蛇和贝尔海蛇等蛇类体内。该毒发作较慢,流血量少,初期痛感不明显,但全面发作后十分凶险。被咬者,可能会出现全身肌肉颤抖,吐白沫,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最后卧地不起的症状,没有血清的情况下死亡率很高。 混合毒素,顾名思义,同时包含以上两种毒素的特点,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属都分泌此毒液。被咬者会同时出现不同的病症,即毒素发作时,神经受损,血液循环毒素又同时造成危害。此类毒毒性并不强,但分泌该毒素的蛇类,例如眼镜王蛇注毒量巨大,使得毒液发挥速度较快且反应剧烈。 目前公认最毒的蛇毒应数陆栖蛇类中毒性最强的内陆太攀蛇和海栖毒性最强的贝尔彻海蛇所分泌的神经毒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