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热带界的宝藏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宝贵的生态系统,大致分为美洲热带雨林、亚洲热带雨林和非洲热带雨林3大片,其中美洲热带雨林面积最大,是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 雨林是降雨量甚多的生物区系,依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热带雨林和温带雨林。19世纪末,德国生态学和植物学家辛珀尔(Andreas F. W. Schimper,1856-1901)在经过广泛考察、收集和总结了热带地区的科学发现和各种资料后,首次把潮湿热带地区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称为热带雨林,并从当时的生态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解释,“热带雨林”的称呼也沿用至今。 典型的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附近,一般在南北纬5°~10°之间,个别的延伸至15°~25°地区。所以除欧洲和南极洲外,热带雨林在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分布。热带雨林终年湿热,最冷月平均温不低于18℃,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旱季。由于常年高温多雨,植物全年都可生长,落在地面的枯枝落叶也很快被分解,形成土壤。但土壤中的钙、钾、镁等离子也因强烈的淋溶作用(土壤物质中有机质、碳酸盐等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在渗漏水的作用下发生迁移)而被冲走,肥力降低,土壤呈弱酸至酸性,为砖红壤或氧化土,颜色呈红棕或红黄色。因此,人们常说热带雨林中的养料主要位于地面之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少。 ![]() ![]() ![]() 秘鲁60%的领土被亚马孙热带雨林覆盖,在拥有热带雨林国家中排名第四。 热带雨林的结构较为复杂,从上到下可分为3~5层。最高的露生层(高度在35米以上,“露生”形象地描绘出少数单独生长的高大树木鹤立鸡群,如岛屿般露出了绿色的树冠“海面”。由于树木高大,树干基部往往发育有薄板状的板根,可以起到稳固的作用。露生层之下是高度21~35米的连续树冠层,这一层吸收了大约7成的阳光。再往下是高度11~20米的幼树层,顾名思义,这一层树木的树龄偏低,靠林中少量阳光生活。更耐阴的植物生活在高度6~10米的灌木层。热带雨林最底部是地面层,由于抵达这一层的阳光很少,几乎黑暗一片,植物数量也不多。 ![]() ![]() 由于终年高温潮湿,热带雨林生长得非常茂盛,并形成高大而多层的结构。 ![]() 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生长着很多参天大树,这棵树高88.5米,于2019年被发现,比之前的最高纪录高出近30米。 ![]()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板根固着植物本身,丛林中树木倒塌事件仍时有发生。 全球已知半数以上的动植物物种都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每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物种可达数百个之多。据估计,热带雨林中尚有数以百万计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新种等待着生物学家去发现和命名。由于超过1/4的现代药物成分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的,因此热带雨林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 ![]()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在内的广袤区域被称为旧世界,美洲“新世界”加入后,美洲热带地区便被生物地理学家称为新热带界。在这里,葳蕤多彩的热带雨林无疑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 ![]() 形态多变的藤令雨林更加神秘莫测 全球热带雨林面积为24亿公顷,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44%。其中美洲热带雨林总面积约12亿公顷,约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一半,可分为4大区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单片雨林坐落在南美洲巴西中部和北部的亚马孙盆地中,从安第斯山脉东坡一直铺展到亚马孙河的入海口,绵延3000多公里;从亚马孙盆地向东南,越过数百公里的稀树草原和灌丛后,位于巴西东南海岸、狭长的大西洋林便映入眼帘;从亚马孙盆地向西翻越高耸入云的安第斯山脉后,雨林再次出现,它从太平洋岸的安第斯山脉西坡一路北上,跨过巴拿马运河,经中美洲直抵墨西哥南部;此时向东北飞去,安的列斯群岛如一串珍珠遗落在加勒比海中,群岛上的一些迎风坡上也能见到残留的热带雨林。 |
|
来自: 西一里2l6sluh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