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记 | 探寻一个人的乐趣之源

 昵称37581541 2022-05-20 发布于江苏
四年前的一天,很偶然的在一个公众号上读到建林的一篇文章,题目好像叫《父亲和大树》。文字显得非常干净,那种感觉像是一条船在河里行走,挂着一面白帆,船走得不慌不忙,文字里有一种从容淡定的气象。当时我在留言栏里写了读后,并希望和作者结识。结果很快联系上了,加微信后,知道了他是苏州吴江人,家在吴江东部元荡湖畔的莘塔镇上。对文章产生那样的联想,来自于以前出差时从苏州去吴江,坐在车上,一路都能看到运河里缓缓而过的帆影。这个景致一直留在脑海里,很美。没想到,他居然就是吴江人。
  
我们之间随后有了文字的互动。大约隔了两三个月,我去上海拜望一位老师,回转时在吴江停顿,想见一见建林。他把见面地点安排在了离莘塔有一段距离的芦墟古镇(前些年区划调整,莘塔、芦墟、黎里、北厍、金家坝,五个相邻的乡镇合而为一,总名为黎里),为的是请一位他所尊敬的通晓当地文史的前辈一道来陪陪我。建林生了张敦厚的面孔,言语不多,一问,一九六三年生人,比我小了近十岁。但看得出经历了风霜,比实际年龄显得老成。那天,他和那位已近八旬但却鹤发童颜的张老先生,陪我走了芦墟的几条老街,远眺了那片当年见证过吴越战事的茫茫分湖。那时建林正在写《莘塔渔业村漫录》,闲聊中得知他是一位渔民的后代,熟悉水上的生活、渔业村特有的那些场景,怪不得能写出那样淋漓的神韵。

图片

黎里古镇
  
大约又过了半年,再见建林时已是初冬。这次是在黎里。五镇合一后集中力量将此处作为旅游重镇来打造,建林和几个朋友做了一个以读书、品茗、恳谈为特色的民宿,取名为“九南居”。我领着家人在“九南居”小住了两日。借此机会也同建林做了较为贴近的交流。
  
建林还真称得上是蹚过了不少风雨的人。十六岁高中毕业,做了两年代课教师;十八岁去当兵,在舟山群岛;四年后回来在村办企业做工人。二十六岁结婚,婚后两年干上了个体,小本生意,进进出出,人很辛苦,却赚不到什么钱,也就是把孩子养大了。四十四岁那年,经人介绍去了当地一家生产电梯的集团公司,先是干门卫,也干了两三年。后来有人知道了,说这个人可是秀才呀,年轻时就在《苏州日报》上发表诗歌了,在“中华诗词论坛”和多个诗词论坛上做过版主,曾得到过著名学者施蛰存老先生的多次指教。后来公司调他到宣传和档案部门,让他干文字方面的事了。
  
这一两年建林与我时有联系,发现他研究和写作的兴趣逐步转移到了地方文化上来,对柳亚子、凌景埏、卢静等吴江籍历史名人进行深度研究,在爬梳旧籍文本的基础上,写出了一批有自己独到发现和阐释性的文章,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他还跨地区同浙江嘉兴和嘉善的朋友轮值主编一本以发掘分湖文化底蕴为特色的民刊《分湖》杂志;还在他们自己经营的“九南居”民宿里举办过多次作家新书分享会、诗社成员的作品朗诵会等。
  
不久前我才知道,去年,他那副常年劳碌的身板出了些问题,体检中查出患了结肠癌伴肝转移,他为此在一年里做了两次大手术。一段时间的化疗后,说现正在恢复中。承蒙他信任把病中半年的日记发给我看了,从那些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他的乐观、豁达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强大。这样的一些困苦他全不在意,他的注意力全放在了他所关注的历史人物身上。去苏州的医院挂水,他一有空就钻到古旧书店去淘书;夫人不让他上电脑,他就利用住院的时候,在手机上断断续续地写些研究性心得。
  
我其实和这位不善言辞的朋友也只有过两三次的接触,知道他的身世后,我对他更添了几分敬意。突然就想到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的一段话:“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本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他不富裕,甚至命途也颇困厄,但他的内心我以为却是充实和快乐的,他在他创造的世界里每天都收获着麦穗和谷粒。走过艰难,战胜病痛,我的朋友建林凭借的可能正是这些。

关于作者

图片
王慧骐 生于扬州,现在南京生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个人著作二十余部。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