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好就收,还是直捣临淄!剧辛与乐毅谁的主张更正确?

 历史烟云阁 2022-05-20 发布于新疆





前284年,乐毅率领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伐齐,济西一战,乐毅大破齐国主力军团,齐军主将触子失踪,副将达子率残兵退守齐国都城临淄。就在这时,联军主帅乐毅和燕国另一名大将剧辛之间对燕军的下一步行动产生了不同意见。

据《资治通鉴·周纪四·周赧王三十一年》记载:“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齐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

剧辛认为以燕国之国力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之所以打败齐国,那是因为燕国外交搞得成功,得到了其他各国的帮助。而当时,秦、韩两国已经退兵,魏、赵又分取宋地、河间,与齐军作战的只有燕军一路,对于乐毅直捣临淄的计划,剧辛认为这是“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他主张只蚕食几处齐国边城,扩大燕国疆域,然后见好就收。

济西之战地图

然而,乐毅一口回绝了剧辛的建议,他认为“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同时指出,齐军主力惨败,达子的残军根本无法和士气正盛的燕军对抗。燕军应该抓住时机,直捣临淄,一战彻底击垮齐国。

那么从当时燕国所面临的形势来看,谁的主张更正确呢?答案显而易见,乐毅的主张更正确。

与齐国相比,燕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它曾一度被强邻齐国压制,甚至差点被吞并。直到燕昭王继位,千金求贤,励行改革,才让燕的国力得到壮大,又靠着苏秦的以身间齐和燕国成功的外交才击败了齐军主力。

乐毅

乐毅也说:“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作为老牌强国,齐国的底子还是不容忽视,如果燕军不能乘齐军主力兵团遭受重创,齐愍王尚不思悔过之际,直捣临淄,彻底打垮齐国,一旦齐国也相仿勾践和燕昭王,卧薪尝胆,恢复国力,他日复仇,则必为燕之大患。

另外,燕国作为偏居东北亚的一个中等国家,人口稀少,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虽一时为盛,但发展后劲不足,在下一轮博弈中很难占据优势,就算燕国按照剧辛的想法夺取齐国几座边城,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劣势。

然而,乐毅的计划却可以让燕国实现真正的涅槃,齐国是当时最富庶的诸侯国,一旦燕国占领了齐国腹地,燕国的国力将出现质的飞跃。这样的燕国将是一个与秦、赵并列的超级大国,而不会像后来一样,在赵国面前节节败退,不堪一击。

极盛时期的燕国版图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了乐毅计划的实现,当时秦、楚、赵三大国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使它们无法干涉燕国对齐国的占领,只能转而默许(具体原因后续文章会分析)。

我们反过来再看剧辛的分析,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很不靠谱,甚至可以说此人就是没有长远眼光的投机分子。之所以这么说,自然是有依据。

前文剧辛说“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可我们试想,难道乐毅不攻临淄,齐国就不会和燕国结怨?一个底子还在的齐国会坐视燕国夺取自己的边城,而去和燕国改善关系,和平共处(特别指出:即墨之战后,齐国没有再和燕国结怨,是因为乐毅彻底打断了齐国筋骨,让齐国无法再站起来,而夹在它们之间的赵国又悄然崛起)?剧辛的想法恐怕太幼稚了吧!

剧辛

除外,剧辛后来的表现也充分对得起投机分子这个帽子。前243年,赵国内部矛盾激化,令列国闻风丧胆的赵军统帅廉颇被迫出走,老将庞煖接替赵军主帅,而秦国又屡攻赵国,赵军接连战败。

剧辛闻之,以为赵国国力大损,秦国可以占得便宜,燕国为何就不可以(就不想想赵国打不过秦国,还打不过你小小燕国)?于是,剧辛上书燕王喜,力主攻赵,燕王喜也是不长教训(数年前,燕王喜乘赵国长平惨败之机,出兵60万攻赵,结果全军覆没)的主,居然真拨给剧辛2万精兵攻赵,结果燕军一触即溃,连剧辛本人也被赵将庞煖斩杀。自此,燕军精锐尽丧,只剩下图穷匕见的本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