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鉴定 | 柴胡真伪优劣,拿捏住!

 医文杂谈 2022-05-2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和泥沙,干燥。

《中国药典》(2020年版)
药典规定柴胡的来源是柴胡(B. chinense) 和狭叶柴胡,现习惯将柴胡(B. chinense) 称为北柴胡,狭叶柴胡称为南柴胡。

北柴胡多产于河北、山西、陕西;而南柴胡从东北到西北、从内蒙到江苏都有分布.


那南、北是怎么区分的呢?
有学者考究其南、北命名原因可能是:南柴胡喜生于山之阳坡,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故生于阳坡之柴胡称之为南柴胡;北柴胡喜生于山之阴坡,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故生于阴坡之柴胡称之为北柴胡。

柴胡属植物众多,全球有120多种,我国有36种,17变种和7变型。这就导致了柴胡在入药时出现诸多问题,历代也存在因品种混乱不清而造成医疗事故,明末形成“柴胡劫肝阴”的说法,可能与柴胡用药混乱有很大关系,所以明确柴胡药材基原对于临床安全性和品质稳定可控性都十分重要。

图片
北柴胡和南柴胡

北柴胡最重要的鉴别点是横切面显多个同心环容易与各种栽培柴胡区分开。栽培的“北柴胡”很难定种,不容易确定其基源,也不具备多个“同心环”的特征。所以目前市场上正品北柴胡严格意义上指的是野生北柴胡。

图片

北柴胡横切面具多个同心环纹

野生北柴胡的药材,个子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部膨大,顶端残留2至数个茎残基,有时可见少数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多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栓皮呈不规则状龟裂,松泡,有纵沟纹、皮孔及支根痕。质地疏松,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横切面显多个同心环,皮部薄,皮部易分离,呈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无败油气,味微苦辛。

图片

北柴胡药材

图片

北柴胡饮片

栽培柴胡基原混乱,不同基原的栽培柴胡因受自身原因及种植条件和生长年限等因素影响,其性状各异,但它们共有的主要特征是表面颜色较浅,皮细腻紧实,横切面无多数同心环。栽培柴胡最多种植3年,3年以上容易得根腐病,导致烂心。有的品种种植1年就可以采收。正品野生北柴胡的香气更浓郁,药效也是栽培柴胡比不了的。

图片

栽培柴胡药材 | 图源李强老师,感谢~

图片

栽培柴胡饮片

南柴胡主根发达,呈长圆锥形,较细。近根头部有多数细而紧密的环纹,根头顶部密被纤维状叶基残余和1~3个茎残基,下部极少分枝。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及皮孔。质稍软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略具败油气,味微苦辛。栽培的南柴胡质地较野生的糖性大些。

南柴胡的香味很浓烈,也很有特点,又名香柴胡;其表皮颜色偏红,又叫红柴胡;又因其质地较软而称作软柴胡

图片

野生南柴胡药材

图片

野生南柴胡饮片

图片

栽培南柴胡药材

图片

栽培南柴胡饮片

图片

毛刷头 | 南柴胡叶基残余,为非药用部位

据学者考证,狭叶柴胡自南北朝提出以来,一直被延用,且历代较为推崇。但由于野生资源逐步减少,目前市场商品流通较少,以栽培品为主,野生品少见。

图片

明代柴胡(B. chinense)逐渐成为另一主流基原,因常以同属多种近缘植物甚至以形态相似的其他物种冒充,,造成了柴胡用药的安全性问题。

图片

南柴胡因资源枯竭曾经一度在市场上消失,北柴胡成为柴胡市场的主流(虽然正品比较少见),并被全国大夫接受并习惯使用。近几年,栽培南柴胡取得成功,栽培技术日渐成熟。南柴胡皮红,根头部有毛刷,气香浓郁,分支少。性状典型,容易鉴别,弃之不用甚是可惜。应用上北柴胡和南柴胡也稍有不同,北柴胡和解退热、疏表之功效显著,南柴胡偏于疏肝解郁、升阳散邪。希望各位大夫看这里↓↓

图片

图片
常见的混淆品种

图片 膜缘柴胡

来源于竹叶柴胡的根及根茎,该药用部位无单独药用标准。其在四川、湖南等地方中药材标准中为全草入药,药名也称竹叶柴胡。多为栽培品,因其栽培年限短,1年即可采收,产量高,占市售柴胡市场份额30%左右

膜缘柴胡切面皮层很薄,基本都是木质部,木部强木质化,呈放射状,有的可见2-3圈同心环,根茎部分的髓比较明显,根部中央多有个空洞。

图片

膜缘柴胡药材

图片

膜缘柴胡切片

图片 藏柴胡

来源于窄竹叶柴胡的根及根茎,该药用部位无单独药用标准。其在《贵州中药材标准》中为全草入药,药名为竹叶柴胡。过去多为青海地区的野生资源,现甘肃有大面积栽培。价格便宜,且柴胡皂苷的含量非常高,深受不法药厂的欢迎

最典型的切面特征是皮层和木质部交接处有深色油圈(随存放时间延长逐渐变黑),口尝麻嘴,久嚼微具辛辣味,有刺喉感。

图片

柴胡药材

图片

藏柴胡切片

图片 锥叶柴胡

来源锥叶柴胡,又叫海拉尔柴胡,没标准收载。

药材特征是残茎多而细常与叶聚簇成束,根头类似南柴胡有毛刷头,近根头部处常有缢缩。表面黑色,切面皮部厚,有较厚的栓皮。木部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呈“菜花纹”样。质松脆,易折断。具有很强的败油气,味微甜,有胡萝卜味。

图片

锥叶柴胡药材

图片

锥叶柴胡切片

图片 黑柴胡

黑柴胡地方标准有收载,来源是小叶黑柴胡,黄花鸭跖柴胡、黑柴胡。野生品皮层很松,放射状木质部有裂隙。质较松脆,易折断,味苦。

图片

黑柴胡药材

图片

黑柴胡饮片

图片 大叶柴胡

大叶柴胡是上了药典黑名单的品种,上世纪70年代初,黑龙江省木兰县曾发生口服大叶柴胡制成的药丸的严重中毒事件。大叶柴胡具有挥发性的毒性成分,早先人们入煎剂使用时毒性在受热情况下挥发,入丸剂时毒性就显现出来了。

大叶柴胡根茎特别长,根茎部位有波浪环纹,类似蚯蚓头,根茎横切面多中空。

图片

大叶柴胡药材

图片

大叶柴胡药材

图片 三岛柴胡

三岛柴胡又叫31号柴胡,日本柴胡、川岛柴胡,是日本所用柴胡的植物品种。据说是日本将我国正品北柴胡引种到日本并驯化及改变性状后重新定的植物名,建立自己的柴胡标准,再将种子拿到我国,让我国按日本的栽培、采收、加工要求,加工成符合日本标准的柴胡药材,再出口到日本。

目前,三岛柴胡在国内市场基本不流通,河北等地区有农户根据日本药企需求栽培生产三岛柴胡,多当年采收,采收后剪除茎基。三岛柴胡根呈圆锥形,分枝较少。表面颜色略浅发黄。断面平坦,稍具纤维性,整体颜色浅,皮部薄,黄白色,不易分离,木质部浅黄白色。

图片

河北三岛柴胡地

图片

三岛柴胡原植物

图片

多年生三岛柴胡 | 根部横切面

图片
北柴胡市售问题

1.基原混乱

市面上北柴胡和南柴胡的正品均很少见,柴胡主流品种是各种难辨基原的柴胡栽培品,还有黑柴胡、锥叶柴胡等野生品,甚至还有有毒的大叶柴胡。

流通的北柴胡多为栽培品,基原很难确定,其中能判断基原的基本都是伪品,如膜缘柴胡、藏柴胡等,即使能确定基源为正品北柴胡的,因为栽培年限短,性状与野生品区别较大,与其他基原的栽培品不易区分。

图片

横切面对比示意图

2.产地多

野生北柴胡由于产区较为分散,生长环境差异较大,造就了北柴胡外观形态和含量指标的差异。

河北燕山、太行山一带是传统的道地产区,其北柴胡的根条肥壮,皮色发黑,质量好。但按药典进行含量测定,其含量介于标准两侧,时而合格时而不合格;而山西、陕西一带所产的北柴胡根条略小,皮色黄,含量基本在药典标准以下。

图片

河北野生北柴胡

图片

陕西野生北柴胡

3.渣末多

正经北柴胡是野生品,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宝贵,北柴胡饮片只需要过一下1mm筛或用风车把碎渣、土沫去掉即可,所以成品中大片小片都有。市面上不过筛的北柴胡土末较多,比较脏。

4.地上部分等杂质多

药典要求北柴胡的药用部位是根,但药典规定是有缺陷的。北柴胡横切面从上至下同心环逐渐不明显,根茎部分同心环明显,根部隐约呈同心状,再细的地方呈放射状,所以实际入药的北柴胡是根茎和根

图片

野生北柴胡

北柴胡加工作为饮片时需要除去残茎,但市面上有的柴胡饮片栽培品中常混有地上部分,野生品中除混有地上茎外,还常常混有茜草、黄芩、苍术、穿山龙等杂质。地上茎表面颜色较浅,有明显环节,且切面大多中空或具黄白色的髓。

图片

野生北柴胡中挑出的杂质

柴胡优势解读



  • 北柴胡

  • 纯野生品,同心环典型

河北承德野生北柴胡,性状典型,横切面有多数同心环,香气浓郁。

  • 洁净度高,杂质极少

过末筛,无碎渣烂末。无地上部分等杂质。无虫蛀、霉变。

图片

  • 南柴胡

  • 皮色红,香气浓,洁净度高

黑龙江栽培正品南柴胡,香气特异。无地上部分。无虫蛀、霉变。

图片


审核 | 孙广才药师
图片 | 守一真源 网图(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