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新干线·散文」姚笑梅|卓玛生活的幸福嬗变

 谭文峰sdqtneyj 2022-05-20 发布于山西

作家

干线

卓玛生活的幸福嬗变

汽车从成都出发沿着318国道一路向西,茶马古道的印记还清晰可见,雅安境内的大山间雅康高速公路的建设者正在紧张的施工。从四川进藏,318国道上穿过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地带的二郎山隧道口是必经之路。二郎山位于雅安天全境内,俨然是一条地理分界线,东侧流淌着青衣江,养育雅安一城;西侧大渡河咆哮奔流,留下强渡大渡河的传奇。汽车驶上了川藏公路,开始了绕着大山艰难的爬行。对面偶尔可见拉货的卡车,却很难看见房屋和行人,地势越来越高,满目原始的空旷和苍茫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高原之旅开始了。

温暖的阳光隔着车窗折射出刺眼的光芒,水洗一样的天空,蓝天白云如玻璃画一般,车子行进到每一个垭口,司机都让我们下车方便一下,二十四道拐便位于此处。回头望一眼来时的路,双向车道似乎也没有内陆的道路那么宽。车轮下就是万丈深渊,歌中唱的山路十八弯,真真切切就在脚下,万分惊恐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雅康高速公路的建设者的艰辛和豪情。

第一天的行程就翻越了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导游不时提醒我们,因为空气稀薄,内陆的人的高原反应严重,有的人一睡就再也醒不过来了。于是我们不停地喝着红景天口服液、膨化水,吸着氧气来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当车窗外雪山时隐时现,山间不时出现了庄严的寺庙复合式的大殿金顶,巍峨的白塔金光闪闪的法轮、随风飘扬的的五彩经幡、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起的祭坛——玛尼堆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这里已经到了西藏的腹地。汽车在茫茫荒原孤零零的奔驰了三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亚丁风景区。这是一块展露佛性纯净的圣土。

其实,在我的心里一直被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都像磁石一样深深的吸引着我。

往尼拉姆

暮色苍茫中,我们走进了拉嘎村往尼拉姆的家。往尼拉姆是本村文化宣传员,负责接待游客。第一次走进藏民的家中,眼中藏族的民居大多是二层楼房,听说只有贵族人家才可以住上三层楼房。往尼拉姆家就在这样的民居中。矮矮的围墙,院内草甸上一块块晒着的牛粪摊着铁饼样,门楣上挂着牦牛角,一楼是牦牛栏,二楼由主人居住。一楼通往二楼的通道是木梯,两根木棍支撑与中间横梁简单的捆绑在一起,木梯成85度角,陡得吓人。主人说,这是为了防止牦牛窜上二楼骚扰主人生活。二楼右侧是外人不能进入的经堂,左侧类似客厅的房间很大,梁柱斗拱和四周的墙壁上绘有蓝、绿、红三色的吉祥图案,寓意着蓝天、土地、大海。在西藏一般男孩子在童年时大多要到寺庙上学习唐卡绘画,她家墙上的图案画就是往尼拉姆的哥哥画的。客厅的正前方摆着活佛的照片和供奉的香炉,墙壁两侧挂满盆状的挂件。往尼拉姆的阿姐正坐在锅庄前,木纳的望着我们,这是一个典型的藏家妇女,高高的个子,两条及腰长的辫子松松垮垮地垂在耳旁,黑色偏襟上衣极地的长裙,脸和手一样的褐黑色。灶膛里大块大块的牛粪不紧不慢的燃烧着,散发着蒿草的味道,朱砂红的火苗在烟雾中抽着舌头,舔着黑乎乎的铁壶,壶里正煮着酥油茶,我端起这碗说不出的味道酥油茶,没有喝下去。耳边听着“这上好的牛粪也会参加隆重的仪式”的介绍,我疑惑地望着身边的人,注视着炉膛里一块牛粪完全燃尽之后,烟灰却还是完整的……

在藏民家中没有炕和床,晚上孩子们就和衣睡在我们休息落座的木制长凳一样的地方。藏族人对经堂是万分敬畏的,他们认为女人的生产会玷污经堂,所以女人的生产只能在一楼的牦牛栏里进行。藏族人也没有汉人坐月子的习惯,生了男孩子可以在二楼休息三天,若生了女孩子第二天就要照常洗衣做饭干农活儿,这也看出藏族人男尊女卑的家庭地位。

往尼拉姆,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初中毕业后,她曾经在成都的酒店工作了几年,算得上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在村里像她这个年龄的女人基本都没有上过学,因此她非常感谢阿爸的开明。几年前,她的阿爸和村长力劝她回乡发展,她便放弃了城里高收入的待遇,毅然回到了家乡。目前,她不仅担任村里的文化宣传员,负责接待游客介绍藏民原生态民俗文化,同时还兼职在小学校教书,并不要任何报酬。

往尼拉姆自豪的笑着向我们介绍她有两件值得骄傲的事儿。一是她的儿子在泸定县读高中(全县唯一的一所高中寄宿学校)儿子就是村子里的明星,每次儿子回来全村的人都用极其崇拜的目光仰望着他;二是她名字中的第一个“往”字是往丹活佛赐予的姓。原本藏族人没有姓氏,谁家中有了新生婴儿,都会请活佛或者喇嘛赐名,而有地位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家族世袭相传,便把自己家族作为姓氏。她能得到修行多年的往丹活佛赐姓,这在藏族人心中是最高的荣誉和奖赏。因此,她在这个村里算是个名人。

交谈中,她告诉我家里养了五十头牦牛,每头牦牛可以卖到一万元左右。每年的收入扣除买小牦牛、囤积一年的口粮及小部分的家用外,全部捐给寺庙。她指着满墙的盆状挂件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捐赠后寺庙所赐予的“功德”奖赏。谁家的金盆多就表示谁家的“功德”比较多,这盆装挂件就相当于奖状吧。

在她的讲述中我感受到,还处在不发达和贫穷状态下的藏民甘愿倾其所有财富仅为了心中的信仰,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宗教的力量。望着远处金碧辉煌的寺庙,想想藏民的虔诚与甘愿,我真的相信藏族是一个外表彪悍内心慈悲的民族。

二、房东卓玛

到达亚丁景区的当晚,我们入住香格里拉镇仁村的圣鑫宾馆。这家宾馆依山而建,三层楼房呈L型,大约400平方米的建筑,石块筑墙,平顶多窗,紧靠通往景区的公路旁。宾馆为四星级,室内设施简单粗糙,简易的两张单人床可随着人的活动而摇摆,卫生间除了不太牢靠的马桶、洗盥盆和一面镜子外没有任何东西,台桌上拍着37寸电视无声无影,更没有网络WiFi。入住后我们才知道宾馆靠自行发电,每晚十一点左右就会停电。说是四星级宾馆,实际这样的条件在内陆都赶不上“黑旅店”。

第二天早上,利用其他人二进沟的时间,我终于找到了与房东卓玛单独交流的机会。房东卓玛高挑的个子,黝黑的皮肤,显然没有经过任何保养。上身前倾,牙齿和眼睛一样黑黑的,高原强烈的阳光和终年劳累使37岁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她没上过学,不识字,但可以进行简单的汉语交流。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寄宿学校读书,大女儿读初中,小女儿读小学。在这里孩子们读书可以享受到政府给予的经济补贴。她告诉我她家因住的地方地理位置好,便贷款建起了这栋宾馆,刚刚出租给了汉人经营,每年租金20万元。她指着宾馆的一角告诉我,那就是她一家四口人居住的地方。丈夫扎西在景区牵马,赶上旺季时每天可以有500元的收入,而她则留在家里务农、给宾馆打工。她家还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可以拉货和代步。再过几年,她家还上贷款,还要盖更大房子。

仁村共有6户人家,其中的4户都将自己的房子翻建成了宾馆。就在卓玛家的相邻处,一栋正在建设中的宾馆正进行着收尾工程,其建筑面积要大于圣鑫宾馆两倍,门口还矗立着招揽合作者的广告牌。显然亚丁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给这里的村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卓玛笑吟吟地说,在没有修建公路前,这里交通不便,只有马道,要想买些日常的生活用品,骑马翻山要走上七天。直到2003年四川省政府决定投资开发亚丁原生态风景区,修建了公路,打通了村民们的眼光和心路,来往的游客使祖辈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感受到了新的信息和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到了经济实惠。

交谈中,卓玛的脸上一直洋溢着浅浅的微笑。我请求与她合影,她愉快的站在了我的身边。照片中,卓玛笑得那么开心幸福,这笑容里有对改变生活的满足、有对未来的憧憬。当晚我的朋友圈一片点赞,大家都在分享着卓玛的喜悦。

三、白玛拉措

沿着蜿蜒的公路,我们来到草地乡莫水村。这里地处川甘交界,东南北部与甘肃文县交界,是四川省阿坝藏羌族自治州九寨辖乡的一个村寨。放眼望去,巍峨的雪峰峭然耸立于天地间。走进村寨,独具安多藏族特色的民居将整个村寨点缀的如诗如画。九寨沟旅游业开发建设以来,特别是汶川地震以后,党和国家制定了帮扶政策,实行了对口援建,帮助藏民重建家园。近几年来,旅游业、银质品加工业,草药种植业等多种产业飞速发展,繁荣了这里的经济文化,藏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白玛拉措长得白白净净,汉语表达流畅,声音响亮,脸上没有高原人那标志性的两朵红色的印记,华美的缎面藏裙,五彩的邦典,白银的腰带装扮的阿娜的身材,平添出时尚的气息。如果她自己不说自己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我还真把她当成是了小姑娘。白玛拉措的丈夫是个汉族人,她中专毕业那年,曾随丈夫在广元生活了五年,这几年家乡发展的速度之快,她便同丈夫孩子回到了家乡。

在她热情的邀请下,我走进了白马拉措的家。她告诉我,她家是一个有着三十二口人的大家庭。而最值得她骄傲的是,她的丈夫在村里的小学校教书,这使她在村里很体面,说到这里她爽朗地笑出了声。看得出白玛拉措家的经济条件相当不错的,她家里养了三百多头牦牛,她说这在村里还不是最富裕的人家。她还动情的向我们讲起了她的爷爷在73岁的那年去西藏大昭寺朝拜的事儿。

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藏传佛教是其文化的核心。在这里,佛教不仅是佛堂里的朝拜,也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存在的方式。渗入骨髓的信仰拥有着强大的力量。白玛拉措的爷爷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去大昭寺朝拜。当爷爷告诉家人决定去朝拜时,其决心不可动摇。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爷爷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万般虔诚的心踏上了朝圣的艰辛之路。在电影、电视上我们常看到磕头朝圣的人即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口中不断念着咒,心中想着佛,达到身、语、意三种方式合一。他们说一路叩首朝拜行走,是在积累福报。不管是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

漫漫朝圣路,常有朝圣者没能到达朝圣地就因生病故去,如果后面朝圣的人见到路旁的遗体,都会把他们的牙齿撬下来,带在身上继续上路朝拜,牙齿随着朝圣者一同到达目的地,也就代表该人的灵魂得到了超然。可见,贫苦而淳朴的藏族同袍一生走着一条朝拜的路,手拿转经筒在布达拉宫外沿着大昭寺一圈一圈不停地转着直到生命的终了,都是为着他们心中的活佛。原以为它只是一种寄托、一种象征,走进它,才知道我错了。它是藏族同胞心目中的丰碑,一种生命的想往乃至生命的全部。

自爷爷走后,一直没有音信,阿爸阿妈每天都去转白塔,为爷爷祈福。两年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房门突然开了,一个衣衫褴褛,满脸胡须,弓腰驼背的老人蹒跚的走了进来,一家人定神细看是爷爷,高兴地叫起来“爷爷终于活着回来了”!全家人喜极而泣,抱在一起痛哭起来。听爷爷讲一路上多亏了好心人相助,他才得以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爷爷终于完成去大昭寺朝拜的心愿

从白玛拉措的深情讲述中我能感受到每一位朝圣者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丈量着脚下的大地,每走一步,便是全身俯地,爬起、卧下,卧下、爬起,一点一点地向他们心中的圣地行进,数千公里的漫漫长途,雨雪风霜的袭击,不断挡在路途之中的高耸入云的雪山和奔腾湍急的河流,这些连正常行走都难以逾越的艰难,他们却要用五体投地的形式来完成,这需要多么大的虔诚和毅力啊!我从此知道了什么是顶礼膜拜。我的灵魂仿佛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吸摄,心中徒  然升腾起一种庄严和超然的感觉,久久不能自拔。

短短几天转山转水转白塔的西藏之旅,三位卓玛的生活经历和深情的讲述,我的心灵被强烈的震撼着,这种震撼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迴异与艰难,来自于所有藏民对佛的虔诚,更来自于党和政府加大了对藏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推动了西藏的住房,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发展。扶贫等惠及藏民的政策,带来了这里的巨大变化。

返程的路上,脑海中不断地交错浮现出三位卓玛的笑脸,我看到了这笑容里有自信,有骄傲,有幸福,有憧憬,有希望。此时,坐在车中的我也会心地笑了。这欢笑便是祝福。我相信她们的生活一定会在这笑声中越来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