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关系

 龙泉清溪 2022-05-20 发布于山东

引言

昨晚,妻子看完我写的《学问三亩田》后,我问她写的有趣吗?她笑说,感觉没写太多内容,并且是否有点自恋自夸的倾向?我反思了一下,从文字来看,确实有自我肯定的地方。但,是否自恋、自夸,我还不能确定。

今天一早起来,我们又开始聊昨晚的《学问三亩田》(见附录)。我们聊着聊着发现:这个对话体小说反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主题——自我关系。这个主题涉及到自恋、自信、谦虚、真实、自我肯定、与人比较、情缘圈、纵抑平衡等诸多话题。我润色加工后,以对话的形式表述我们的谈话,如下。

一、写作契机

:今天早上又看了一遍《学问三亩田》,感觉挺搞笑的,特别是结尾写道,“难得下凡一次,我们再去心身整合的创建者吴会东老师的群里看看。好,走……”,有趣!

:编有情节的故事,就要多写几个人物进去,才好看嘛!昨天,你说这个对话体小说有自恋自夸的倾向,现在再看感觉如何?

:现在感觉,单纯从文字表面上看,按照社会宣扬的谦虚文化,还是有点儿。不过,也可以看作一个人的自我肯定,是一种自信。况且,本群绝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你,文字结合真人,应该还可以接受。你的写作动机或契机是什么?

:昨天,我写这个微信的契机是:我想到了“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要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说法,可以用来比喻我关注的核心领域:语言、思考、修行——学问三亩田。

在没形成“文哲一体化”的思维之前,我就会直接抽象地表述这个观点,但现在我会考虑修辞技巧与文学性。因为,我发现了古圣先贤的格言警句能够广泛传播的奥秘——思辨与修辞齐飞。

《学问三亩天》中虚构仙界的“黑白二星”的对话,是我学习《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一书讽刺狡愚的诡辩家梁燕城时的写法。不过,我不是用来讽刺,而是用来制造趣味。

:但你这个写法,很有挑战性。你在虚构的对话中评价自己。要知道,评价自己的话题,对别人可能是个敏感话题。谈他人可以大胆地称赞或讽刺,谈自己通常要自嘲或谦虚。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还好,我是个野生动物。我初二时就和父母申请独立居住,没有人这么教育我。你刚才的看法,让我联想到自我关系的话题。2000年,李开复在央视《你是人才吗》的节目中,当主持人问他:“你认为你是人才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

二、自我关系是根基

:自我关系是个重要议题。在心智成长主题下,你可以详细谈谈吗?

:人生要处理三种关系:自我关系、人际关系、人天关系。人际关系最好懂,人天关系有“天人合一”、“知天命”的传统文化,也可懂。自我关系需要解释一下。自我关系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自卑、自大、自欺,还是自信、自爱、真实。这都是自我关系的态度。

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下,我们都焦头烂额地忙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很少回头内观,好好安顿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但是,从根本上看,自我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根基。

被尊为亚圣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讲的很好,讲的是如何待人。不过,我认为颜渊下面这句话更基要。在《荀子·子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曰:“回,仁者若何?”颜渊对曰:“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这个记载是否符合史实,我们先不论。“仁者自爱”与“仁者爱人”并不矛盾,但从深层的道理上讲,我们应该先学会自爱而后能爱人,先自尊而后能尊人,先自信而后能信人,如同“先自助而后天助之”的人天关系一样。《大学》中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八条目的次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言思心的学说也是十分重视修习次第的,对吗?

:没错。不过,让我们先把话题集中在自我关系上,继续探究,以后再谈言思心学说的话题。因为,我们的文化比较轻视自我关系,所以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加普遍,伪善、假谦虚到处都是。我刚入社会的时候,总结过适应社会的三大法宝——自私、冷漠、虚伪。

我们需要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但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希望我们是渴求他人的肯定、接纳、认同、欣赏。有的人为了表达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不得已用假谦虚的方式做防弹衣,这就产生了虚伪。

三、真实第一,超脱比较

:我认同你讲的,自我关系是第一位的。自我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根基。不过,我仍然难以辨别自大、自恋与自信、自爱。

:确实难以辨别。自恋与自爱长得很像,自信与自大也是双胞胎。分辨李逵与李鬼,有时确实很难。以我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有两个参考标准:真实第一;超脱比较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超脱比较?敢不敢再拿你的《学问三亩田》例释?

:真实就是尽量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超脱比较,就是找到一个人的心皇、自性,成为自己心灵中的王,不要成为别人心灵世界的王,不再做无意义的比较。

:哦!我懂了。经过刚才的探讨,我回过头来再看《学问三亩田》的自恋嫌疑问题,认识更加深刻了。

首先,《学问三亩田》是用虚构的方式在介绍,就像鲁迅写小说,常常以第一人称“我”去叙述,不能当作新闻等应用文那样的标准去看。

其次,所谓“自恋自夸”的嫌疑,也就是这三点,“兄台的比喻真妙!”、“看他笔耕不辍,应该收成不会太差”、“自己努力+高人指点,离成才就不远了”。这些说法,其实也没什么。没有脱离你的实际,你毕业七载,遭受许多挫折,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给自己鼓劲。倘若读者也是有理想的人,想必应该能够理解。

最后,你在自己的心灵花园里赞扬幽兰的芳香,如同在自己家里赞扬自己的老婆是美女,表扬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不涉及到和他人比较。谈不上自恋自夸吧!

四、情缘圈里抑纵平衡

:哈哈!你的解读还真细致。谈得差不多了,我们对人性也别太苛刻了。退一步,就算有一些自恋自夸又如何呢?哲人李天命的

“情缘圈里抑纵平衡”的警句值得铭记:

1.抑纵平衡:在压抑与放纵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适度满足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同时又以游戏视之,那就最健康。(《哲道行者》P241)

2.修养自己对任何来自“心域以外,心客名单以外”的褒贬毁誉不萦于怀,无动于衷,这就是应用心域自定的主人意识来默修名裂无畏的大方向。

3.在情域自足的境界里,情域以外毁誉无痕,褒贬不入吾心。这就是采取情域自足的态度来默修名裂无畏的大方向。(《哲道行者》P285)

:还有一个警句——没有人是100%表里如一的;以为有,是幼稚。

:不论是幼稚还是睿智,是凡夫还是智者,是小人还是君子,想必都喜欢幽默风趣。《学问三亩田》正是向幽默境界靠近。最后,以李天命的一个有关幽默的警句结束吧:

幽默的人不死板,幽默的人不死心眼,幽默能化解妒恨怨毒,缺乏幽默感的人容易中毒。

幽默的根底在洒脱的心思,在放。


附:学问三亩田

某日午夜十分,仙界的黑白二星仍毫无困意。于是,下凡到人间走一遭。听说哲人李天命的粉丝玉龙建了一个“思辨生死”群,宣传哲道,便到他的群里看看。二人看罢群聊记录,有了如下这番对话:

□:看完此群,兄台是否发现玉龙耕的学问田有三亩?

■:学问田是什么意思?

□:学问田是一个比喻,比喻学问的领域。

■:我没发现他提过学问田的说法。

□:那你知道他关注的核心课题是什么吗?

■:言思心:语言表达、思考方法、心性修养。

□:没错,这就是他的三亩学问田:言田、思田、心田。

■:我懂了,你用三亩学问田比喻概括他的言思心学说。兄台的比喻真妙!

□:过奖[抱拳]

■:兄台,你估计今年秋天,玉龙这三亩田的收成会如何?

□:这要看他春天播种如何,夏天生长如何。

■:看他每天笔耕不辍,应该收成不会太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应该懂得此理,况且他身边还有高人指点。

■:兄台如何知道有高人在背后指点?

□:你没发现《关于吴老师的九问九答》?

■:确实高人,出手不凡。

□:自己努力+高人指点,离成才就不远了。

■:祝他好运吧!不知不觉,我们闲聊玉龙有半个小时了。难得下凡一次,我们再去心身整合的创建者吴会东老师的群看看。

□:好,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