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湖社陈军琪作品欣赏

 荣纳堂 2022-05-20 发布于天津

陈军琪

字誉之,号悟道

中国当代实力艺术家,出生于湖北武汉,籍贯湖南湘乡,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美术作品入选“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世界华人艺术家书画展”中获得金奖,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其作品入编中国文化部“1949-2009年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2009年在全国生肖国画艺术名家百人榜中被评为生肖国画领军人物,2021年通过评选荣登“2020中国金融艺术先锋人物”榜。原为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社首任美术总监,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文联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湖社画会研究员、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石齐画院画家。


万千丘壑涧清流

   ——陈军琪山水画艺术浅析

文|徐瑞

华夏之传统文化与艺术之贵也,在于厚积薄发、陶写性灵、格物致知。中国山水画尤甚,然以师法自然、笔墨章法、抒发胸襟、彰其品格为上法。如果说中国山水画是创作者感知世界的灵媒,那么内心就是他们和世界对话的窗口。他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之间,以山水为触发,与景对话、与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更与古代优秀传统和所处的时代对话,这样一种自然、艺术、思想和瞬间微妙的契合与不可预测性的融合, 使中国山水画能拥有隐于画外的历史叙事与人文价值。


如赵孟頫之《鹊华秋色图》,以慰好友周密思乡所作, 其写济南华、鹊两山之峻峭、平缓,淡红表现秋林旷洁,水波细竹笔法真性自由,借以糅合情境、意境、心境,朝野之间、虚实之间、自我与忘我之间,表达对周密等隐而不仕之人的理解与尊重,亦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蕴藉典雅的格调,为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又如黄宾虹之青城山下悟道,路人遇雨皆夺路急避,唯其仍前进并挑一岩石“坐雨观景”。其感概“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此亦当是《青城坐雨图》的诠释。

山川、画家、情感、时代,这些要素在时间长河中的碰撞与回响,将中国山水画的万千风貌与画外之音演绎得淋漓尽致,并引领着更多的后来者走进这片大千水墨当中,开始新的学习、融合与创造。人、景、画的关联就这样发挥着变化,在师法自然中感化同理,山不转水转,水不转山转,山水不转则心转。每个画家的心中,都有一个山水原点,或者说是记忆中最初的山川,梦开始的地方。

对于陈军琪先生来说,也有他艺术人生中的山水原点。他少年时曾生活在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道教圣地——武当山脚 下,在这里寄托了他的情思。因为就武当山而言,除了那些仙境般美丽的群山之外,更多的还有山中的故事,即文化的意义、历史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他追求艺术作品要表达时代特征和艺术家内在品格,恪守以悟道的精神去创作。

画中带有艺术之真趣、个人之品格,时代之精神,不仅在画中考究技巧,更于画外体现感想。师曾有云,文人其个性优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养品格,迥出于庸众之上。可见文人画精神与学养之贵。作为军琪的四十余载的艺术创作历程,时刻践行人品、学品、思品、艺品,以四品为要,力求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追求以画识人、以神应人、以人感人的境界,并用一生去悟道中国水墨文人画精神。

人品如画 师古不泥

山水画对于自然山川的点线笔墨及意境的表达各有特 征,五代两宋的山水注重对自然的深入关照,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元以后文人山水画侧重于内心真情实感同眼下实景相结合,重个性及情感的抒发。军琪师法五代和宋代画家运用点线基本元素,对平面空间进行巧妙安排,着力绘画产生画外之境,同时融合其油画深厚功底与文化滋养,完善艺术形式美感的构成规律,从绘画形式延伸到画外文人与时代精神。

青壮年时的军琪工作生活于北京,他常到京郊太行写生,对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的感受。其《苍山不老》承融荆、关、范、郭北方山水画派之气蕴, 力求山水形象之气质俱盛和诗画意境。运用叠架组合物象之章法,展现峰峦深幽,着意于物象质地、山川本貌和作者情境,塑造凝炼深远的胸中山水气象。其敏锐地观察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写山顶遍洒暖阳、山间雾气浮动、山涧清流潺潺,穿插坡峰安排草庐等人文活动,古意盎然又无荒寒之感,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情感。以气、韵、思、景、墨相糅入画,所绘崇山峻岭, 层峦叠嶂,气势宏伟壮观。山水树石自适,山岩肌理刻划塑造质感,崖面、坡堤散割成层叠的块面,自下而上的繁密排列,渐次展开空间的叠嶂推移,墨色明暗变化的皴法,注重表现块、面、点转折衔接的立体角度,非平板的正面叠合, 既师于古法写意,又暗合于自然写实。同时以虚构的风景通道将画中景点连接起来,峰峦叠嶂和百转千回中,使人神浸其中的是山水意境中的望之、行之、游之、居之。此师法自然与胸怀丘壑的文人式诗意结合,在当今喧嚣的尘世中尤为珍贵,其意境也自深远。此画有其油画功底的应用,使画面的统一感以笔墨渲染的物象比例、层次更加精准丰富,于无序中建有序,于色彩中见反差。如用黄的暖色调表达清晨日照和盛世正气,以蓝的冷色调体现乍暖还寒的山间溪潭,使观画者能体会到画中人的实景感,可谓是“一泓寒流穿山下,五岳峰峦洒金光。”

军琪还从意象、抽象、具象,三象合一入手,系统研究和临摹元明清的赵孟頫、王蒙、黄公望、龚贤,逐步从色彩走向笔墨,将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融入到作品里,寻求中国文脉的回归,为逐步实现自己的风格而探索。他的山水画,力求表现林泉之意,使当下身处尘世喧嚣之人,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他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身取山川而取之”, 注意不同角度、季节、气候等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写其四季之景、朝暮之变。在山水形象及章法笔墨技巧上,追求“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的意境。在其笔下,《幽谷回响》的幽静山谷,《几回飞去又飞来》的金风送爽,成群的鸟雀振翅飞过,打破秋林的宁寂,定格文人精神世界中的四季。

甘于苦心其志,自有愉悦收获;深入现实生活,寻觅自然造化;翰墨抒以真情,个性流入笔端。陈军琪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汲取古人法度的同时,学习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等近代名家作品,在文化、传统、技巧上综合提升修养,将色彩与笔墨融会贯通。在《墨韵山涧写真情》、《居山水之间》画中,用墨干、湿、浓、淡、焦,细腻表现了掩映之林木山川、飞瀑流泉, 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不求修饰,讲究以书入画,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综合变化和相互混用,在变化中表达情感, 体现自由生动的审美情趣。画中峰峦清秀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点缀以人物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真趣。

学品如初,承古绘今

交流中陈军琪对笔者谈到:创作是很难的事情,艺术家必须全身心去投入,毕其一生去不断的学习,才能在创作承古绘今,发散出闪光的人文思想。他在这条崎岖而艰辛的道路上的确是一位执着的攀登者。他的作品凝聚了他的心血,印证了他的才华,更受益于其始终如一的忘我学习与治学精神。他的作品不仅是画,更是梦、更是曲,有其坚守的精神家园和历史气魄。他对诗词文学以及人文哲学的把握、对中国式山水的意境追求,以及将时代精神付诸笔端的人文思想,形成了他转向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初心与动力。陈军琪从油彩转水墨,从西画到国画,能够精进有成的关键,在于具有持之以恒的学品和专注精神。他坚持写生格物,沿前人之流派而升华。他怀着对传统和自然的敬畏与追求,问道自然、融入时代,不脱离当下,以真性情入画。

文人画的出世与入世,当代性的建构,是人文关怀的视角和关注现实的时代意识。应倡导与时代精神的同行,从当代入手,表现当代的生活、当代的现实、当代的生命意识和当代的审美情趣。在近代山水画革新中,黄宾虹、赵望云、傅抱石、钱松嵒、李可染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无不是关注现实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纵观军琪的山水画创作也无不有其这样的当代特点。

他在临古研习的同时,遍游祖国山川,曾多次到武当山、神龙架、太行山、燕京、天山、内蒙、黔东南等地,感慨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沿途纪游写生,对黄宾虹、李可染等笔墨技法研究借鉴,累积大量速写的墨笔默记画稿并进行专题创作。《亘古》《云壑鸣泉》等作品体现了他山水画的色彩与特色,他探索丰富当代人们对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审美情趣,试着为山水画的古代优秀传统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相契合,架起桥梁,引发共鸣。

军琪的创作基于多次的实景写生积淀,有具体地点,有详细出处,很少是主观构想的。他记录各个民族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致,这样使人很直观,有近距离的分享感, 有艺术的即视性。如黔东南系列的《祥云过古寨》《绿秀古寨》《侗乡腊月》等,无形中拉近了作者和观者于山水意境中的心理距离,让人见了清新可亲,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关注现实的当代意识,也常见于军琪的山水画创作中, 他善于表现发展中的城市交通、乡村自然等景观和影像。如《通向远方的路》《中国之鹰》中的高速路这就是当代的意味、当代的气息,与时俱进的当代景观和人文情怀。这类作品色彩的表现力,在画作中有意加强,让人感觉别有生机,令人更加期待他以表现京郊人文山水画为主,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为内涵的更多专题创作。

他用炙热的心关照现实生活,他用包含激情的画笔描绘当代变化,无不凝聚着他的人生艺术价值观的精华。他发现美并创造美,他的艺术之路具有强烈当代意识的文人价值, 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属于大国崛起之下的,细节式镜头式的诗情画意之美。

思品如玉,温润坚韧

陈军琪为人,严谨而认真,真诚而低调,朴实中带儒雅, 正直中见担当。可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坚韧通透。他的气度与人生态度,与其在部队、院校、金融、编辑等丰富的人生阅历密不可分。他具有军人的铁肩担道义、画家的妙手著文章、编辑的宏观与共情、金融从业者的客观与严谨。观其画,无不流露着一种时代的担当精神、一种壮阔昂扬的凛然气象、一种寓山川以人生品格的超然力量。

军琪先生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胸襟都倾注在丹青之间, 他的人品、画品与思想映衬相通。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 都带有强烈又朴素的情感,与他如玉石般的温润坚韧。通过画作看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在时代的行走和致奋斗者的敬 重。他的《风雪穿越》《天堑变通途》《红其拉普》《江城系万众心》等作品, 集中关注处于恶劣条件之下人的精神抗争与行动自觉,是与抗击疫情般的最美逆行,并以诗书入画,丰富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历史性、述事性,风格已跃然而出,令人神往。

《天池映月》《丝路》等作品则是另一番异曲同工的气象。独行者带领驼队正穿越荒寒之下的雪域高原,精到的笔墨皴法将磅薄坚硬的山体与前景的坡地刻划得入木三分,其对比之下人物与驼队显得渺小而无力,但可贵的精神品格却驱动着最小的个体,不忘初衷,继续前行,去征服难以逾越的雪山巨嶂。在笔墨运用上,画家在天空表现上大胆的运用灰色的大面积的平涂渲染,衬托出超出中国画意象的意料之外的视觉效果,有如亲临其境睹雪光反射之泻地,灰亮耀目, 大亮无源之感。

细研画家的此类主题作品,不仅充盈着奋斗的动力, 坚定着前进的方向,也在努力传递一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千载不灭,精神自信的力量源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陈军琪的人品、学品、画品都给人这样一种感受。他说到,你只要想有所作为,想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都应该勤劳勇敢地发奋图强,而且这样的努力应该遵循天道,与时俱进,蓬勃向前,艺术的创作也应如此。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画家之画当“载”何物呢?其关键在于厚德,厚德决定所载之物,这与文人画重精神品格与道德修养为要,殊途同归。“载物”之厚德需要我们于天地之间历炼,勇敢承担成功与失败,面对顺境与逆境,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当变压力为动力,你就已在路上。艺术家付出了“厚德”,收获的一定是“载物”的新生与喜 悦。作为追求文人山水之境的陈军琪,用体察、实践和创作, 试图将画作与仁者思想默化其中,为了他人可以奉献可以牺牲,身处太平盛世,当代核心价值观正在鼓舞着人们积善积德,为国为民。

于天地之间立人,我非常期待看到军琪这类主题的更多新作,这是他的本真、是他的思想、是他的价值实现,也是他这一代人的使命。画家陈军琪出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时期。由于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这代人的最大特点是历史的忧患意识强,有理想、有抱负,坚韧温润,勇于社会担当。他们一旦有机会,既使不具备条件,也会创造条件,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探究、有所成就、有所建树,这是一种自我驱动、自我觉醒,或者说就是本色使然。

艺品如织,中西交融

国画中的写意主要传达意境之美,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感,西画侧更重于表达,综合运用写实再现作者的意图, 两者结合可以产生虚实相衬、肉骨有度的独特艺术效果,对于从油画走向中国画,中国画转向油画的画家来讲,都是艰难与充满挑战的。其既要有西画扎实的表现力,又要有对中国文化精神和笔墨章法的把握,在两种思维模式中结合时代以兼容并蓄,寻求心、境、景、技与自然、艺术、哲学的深度反应,在山水诗意、文化底蕴和现代性表达中交织沉醉。

他是一位有艺术见解的中国画家,无论是创作中国画还是油画,都在思考和实践着他的艺术探索。在引用西方绘画方法时,不可能不考虑“中国化 ”的问题。在创作山水画时,也在努力融合西方艺术的先进表现,不是固定的运用西画的色彩、构图、写实、抽象和透视,而是随境而书、随心而动,抓住自然喷薄而出的微妙之处。在这一类探索的作品中,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在色彩、动势、情绪等方面的尝试有所突破并令人耳目一新。

在《源》这幅画作中,他试图表达一种中国式笔墨构建出的戏剧性与情绪张力。乌云压顶、山雨欲来,云雾在山中快速的穿流纽动,下方的流水在疾风中仿佛按下了快进键, 有如跳出画框之势。林木的笔墨运用与形态,异于传统山水的程式,而是以类似素描、水彩、油画的方式建立物象,情境感愈发真实,凝固的画面呈现一种特别的动势,使山林之间产生戏剧性的气氛和很强的故事性,既在物象之内,又在梦幻之中。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的色彩运用也有大胆的尝试,形成艺术视觉的对比,从而引发自然的对比、情感的对比、心境的对比,使其景致、诗文与精神同时入画。上方红黑墨色的交织,于抽象中见真实,纯粹的情绪与色彩的两径之分,令人思量与回味。他在《风雨后》也有类似对色彩的探索,色彩娴熟的驾驭,中国笔墨中隐含写实的光线直射、漫射及明暗面变化,以及山间云烟的处理,传神的抓住了风雨后的自然生气。左边山腰云雾动势为蒸腾之象,右边的云雾由下往上爬升流淌,以灵动的笔墨巧妙透射出西画的科学与严谨,将所取山水意向与色彩、动势、透视相融汇,亦为倾心之作。师古不泥、中西融合、道法自然,如流入涧,水落有声,寻味自然大希之真音。

陈军琪的笔墨透露着他借古开今的道性和与大自然浑 然天成的默契,他借古以开今,求中西合璧,为时代所抒, 不得不说他的国画山水得益于传统文脉和西画造诣的双重 滋养。他早期接受了俄罗斯契斯恰科夫斯基素描体系训练, 后期以 19 世纪法国以及徐悲鸿素描为修。油画方面的实践中,早期接受马克西姆油画体系训练,后东山魁夷的影响将日本的浮世绘融入到油画,包括法国宾卡斯的西方传统古典技法、伊维尔的超写实幻觉艺术技法也习其所长。近十年来, 又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和精神融入到油画的探索和研究中, 逐步从色彩走向笔墨,走向诗书画一体文脉,将时代感受融入作品,为逐步实现自己的风格而努力。

 “无论何处,无论何时,万物与艺术程式都平等地存在于时间的长河中,想到这里,我感觉到了无尽的深远与内心的笃定”。军琪在交流时说。在他眼中,无论四季如何交替, 流动中的大千世界处处皆景,一切皆体现着自然造物的伟大,体现活跃跃的创造与时代的精神。

当前,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 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作为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但是作为画家个体,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向前走,还是遵循自己的艺术理想和时代保持一定距离, 这是困扰画家的难题,也是必须作出选择的问题。感自然之山川、抒胸中之逸气、师古法之笔墨、融内在之品格、凝时代之精神、溯丘壑之清流而循环罔替之。可以这样说,陈军琪的山水画创作,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抉择,并试着交出传古创今的时代答卷。

他来自山川湖海,最终又在画中归于山川湖海,他尝试把自己成功地纳入到自然循环的体系中来,纳入到师法自然的意趣中来,纳入到笔墨章法的淋漓中来,这是何等幸运、快乐和纯粹的事情。他的创作也许并不算什么轰轰烈烈的人生,但军琪却坚守愿意用一生去追寻、去实践,他用手中之笔、胸中逸气、脚下跋涉,为自己赋情、向传统致敬、为时代书写。

在我眼中,他正用自己的奋斗与探索,行走在寻找真我的漫长旅途中,行走在万千丘壑中,追求心灵山涧的清流。

作品欣赏

陈军琪

山水展示--横幅

《远行》宣纸彩墨

124x240cm

《竹石相伴》宣纸彩墨

28x40cm

《清晖图》宣纸彩墨

34x68cm

家园寄情宣纸彩墨

68X137cm

 《山岚碧池有渔家》宣纸彩墨

34x68cm

 《泛舟图》宣纸彩墨

34x68cm

《苍山有情春常在》宣纸彩墨

180x194cm

山水展示--斗方

《山重水复彩云涌》纸本设色

68x68厘米

《山城新颜》宣纸彩墨

200x200cm

《青绿山水》宣纸彩墨

34x34cm

 《伐材归来》宣纸彩墨

34x34cm

《昆仑山的高架桥》宣纸彩墨

200x200cm

《峡江风帆图》宣纸彩墨

68x68cm

山水展示--团扇


《重彩山水》宣纸彩墨

28x28cm

《红日照耀热土》宣纸彩墨

42x42cm

《武当茶场》宣纸彩墨

42x42cm

 回归系列-1宣纸彩

40x40cm

山水展示--竖幅

《月色》宣纸彩墨

137x34cm

《脉》宣纸彩墨

137x34cm

《京郊山道行》宣纸彩

230x200cm

《墨韵山涧写真情》宣纸彩

230x200cm

 《中国之鹰》宣纸彩

240x124cm

《源》宣纸彩

180x97cm

《风雪穿越》宣纸彩

240x124cm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宣纸彩

240X124cm

《天山牧马图》宣纸彩

240x124cm

《祥云山涧行》宣纸彩

230X63cm

《昆仑月圆》宣纸彩

180x48cm

《天池映月》宣纸彩墨

244X120cm 

《直上云霄》宣纸彩墨

240X124cm

《天池引泉》宣纸彩

244X120cm 

 《翠林祥云》宣纸彩墨

180X97cm

 《观音在上》宣纸水墨

240X124cm

守拙归山岚宣纸彩

180X97cm

  《太行飞瀑云崖暖》宣纸彩

180X97cm

赤山图宣纸彩

180x97cm

云壑鸣泉宣纸彩

244X120cm

帕米尔的雄鹰宣纸彩

180X48.5cm


编辑 │ 冯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