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做官”、“以求前程”……这几乎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共同的梦想,而且尤其是在我国古代,读书人对功名的渴望可谓是极其强烈。 从众多的古诗词中,我们就能了解到:大量的诗人们在少年时皆怀揣梦想,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而走上锦绣之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将自己的才华能施展出来,所以他们废寝忘食地读书,越挫越勇地参加应试。 纵然在应试的路上耗费了大把美好的光阴,纵然由少年步入中年,诗人们都在所不惜。 然而应试是一方面,有时候还需要抓住、创造其他机会,比如接近有身份的人而被“引荐”。或许大家都知道关于孟浩然的趣事:孟浩然因一直未能高中,故找王维谈心,并希望王维能在皇上面前替他美言几句。但可惜的是,即使皇上亲自给他机会,他依然没能抓住,他嘴笨心更笨,居然念了那首《岁暮归南山》而触怒龙颜,让自己等于栽了一个跟头。 其实不管关于孟浩然的这件趣事是否真实,我们从此事上足以得知,“关系”与“引荐机遇”对一个普通诗人的重要性。 如果说孟浩然笨到可爱的话,那么有位诗人则足以用“能说会道”、“聪明伶俐”这类词语来形容了。此人恭维上司以求机遇而写下一首诗,让人读了不得不佩服,因为作者不但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还把夸人的水平也发挥得玲离尽致。 此人名谁,此诗何如?请各位看官且随诗巷一起来看。 赠阙下裴舍人 唐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钱起有唐朝“大历十才子”之冠的称呼,人们还曾将他与郎士元并称,不过他却颇为不满,直言郎士元的才华远远不及自己,由此可见钱起还是一位狂傲的诗人;不过狂傲归狂傲,钱起在有名望的朝廷官员跟前却显得异常谦卑,比如此诗题目中的裴舍人。 裴舍人是皇上身边的重要人物,所以,能跟他攀上关系、说上话,对于一个尚无重职的诗人来说,简直太幸运了。故而,钱起为了能得到裴舍人的引荐,在诗中对他大加夸赞和恭维。 作者是怎么恭维裴舍人的呢?先来看诗的首联: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首联中的两句乍一看并没有什么恭维的语气,因为作者只是在描写宫庭美丽的风景。然而仔细品读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每一个字都无不饱含着殷勤之意,他是真的会说话。 “上林”与“紫禁”都是皇宫中的宫院,而作者专挑这类宫殿来写,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裴舍人的高贵身份以及他和皇上之间的亲近关系。言外之意就是说,皇上走到哪里,裴舍人就会随从到哪里,所以如此之人,肯定是皇上最为器重的人才。 这两句从说话之道上体现出了作者的聪明,而从写诗之谋篇方面,又恰好体现出作者的新颖构思。作者通过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委婉地切向人物,看似写景,实则在夸人;而以这样的景语开篇,不仅避免了语言直白的缺陷,还给诗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满足了读者对美的追求。 诗的颔联和首联的表达有些相似之处,所起的作用也有着相同之处: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无论是花外清幽的长乐钟声也好,还是雨中朦胧的龙池柳色也罢,它们都是裴舍人经常能够欣赏到的景色。能在这样美不胜收的宫院之景中往来,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而这样的事裴舍人做到了,并且对他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再普通不过的事。 作者把在首联中尚未说完的恭维之语,留在了颔联中继续去说,这样一来,裴舍人的身份与形象也就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而作者的言外之意也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一切铺垫已经做好,在颈联中,作者便将话题一转,将描写重点落在了自己身上: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尽管有温暖的太阳相照,但这终究还是无法消散自己在穷途中的落寞与幽恨,作者经常仰望天空,倾诉着那片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 前两联的笔触美好而又轻松,而此处却突然变得忧郁沉重,这又体现了作者的用心之巧。作者的用意在于使得前二句与此句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以一面突出裴舍人官位之高、生活之优,一面体现自己仕途之迷茫、生活之窘迫以及情怀之忠诚;那么在前两联与颈联之间的鲜明对比下,作者自己的境况已得到体现,他的意图更是不言而喻。所以颈联是有备而来,转得有力、转得稳妥。 在颈联的引领下,尾联紧承而来: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作者说他十年间不断地向朝廷献文赋,但从来就没有遇到能够赏识他的人,现在他两鬓斑白,看到那些达官贵人尤其觉得羞愧难当。 其实颈联的情感与意旨已经很明了了,而尾联在其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这就使得诗句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具有感染力。作者身处逆境,前途渺茫,但他却有颗爱国之心,他将实写与虚写结合起来,进行了一番真情诉说,让人读后不由对其产生怜悯和敬佩之心。 而对于裴舍人来说,这首诗不但有夸赞他的“美句”,更有倾诉衷肠的“悲句”,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相信当配舍人看到钱起的这首诗后,也会被感动到。 仅从本诗而言,无论后来作者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它都是一首成功的作品,诗从铺垫到升华皆体现着匠心;作为“举荐”之语,它无可挑刺,作为艺术之作,它精致动人,真的得为作者竖大拇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