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文老师线上课 | 敦煌朝圣之旅,绝不止于展览

 童行者 2022-05-20 发布于北京

或许是《山海经》中

“流沙之濒”的惊鸿一瞥

亦或是源于大月氏民族

早已消逝古老语言

至汉武帝,反击匈奴胜利的意气风发

始有敦煌之名


公元366年,一位僧人心灵福至的体验,

成就了第一个洞窟

一百年后,敦煌成为

河西百姓躲避中原战火的一方净土

三百年后,它成为

大唐自信、恢弘与繁荣的象征

近千年后,它已是

一座见证东西方文明的艺术宝库

晚清时,它衰败到竟由一位道士来看管

却引来无数西方汉学家的关注


如今,它随着文化复兴的脚步,

再度“大”而“盛”


  
它承载着信徒们对于佛国世界的美好向往
也饱含着艺术家对于生命真谛的无穷探索
更是现代人打开古老文明的一把钥匙

敦煌的朝圣之旅,绝不应止于展览结束
心灵的净化、历史的经验、技艺的传承
当是历久弥新的

 

课程素材


 

本课程大部分文物取自敦煌研究院

及《敦行故远》、《大盛敦煌》展览等

部分专题文物取自

《华夏之华》、《天地同和》展览等

部分引证文物取自

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

巴基斯坦白沙瓦、印度萨尔纳特博物馆等



课程设置

● 课程从历史背景、艺术鉴赏、工匠技艺、文化交流四个角度出发。

● 课程分为十个主题(十讲),和大家一起认识敦煌。

● 课程难度的设置以孩子能听懂,成人不觉索然无味为原则。

● 程分两季进行,每季五讲。第一季偏重基础知识,第二季适当提升难度。


第一季


第一讲:敦煌伊始

“敦薨之山”、“敦薨之水”、“流沙之濒”,敦煌之名可以追溯到何处?现存的735个洞窟,到底用来禅修、礼拜还是诵经?
 
 

第二讲:绝色敦煌

敦煌壁画所用矿物颜料如何分类?绘画的步骤是怎样的?谁才是导致壁画变色、剥落的元凶?
 

 

第三讲:佛传故事

佛陀从降生到涅槃,有哪些重要事迹,“八相成道”的故事,你想知道吗?壁画绘制有技巧,什么叫“中轴对称”、“异时同图”?
 
 

第四讲:邂逅飞天

一向以配角亮相的飞天,却常常能够“喧宾夺主”,“她们”时而独享自由,时而成群结队,不断引领着时代风尚。



第五讲:文物背后

敦煌壁画虽以佛教题材为大宗,却不经意间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你能想象,老百姓日常坐的马扎、观音菩萨手中的净瓶,都是外来货吗?




第二季


第六讲:经变故事

把晦涩难懂的文字变成既视感极佳的图画,再配上普通百姓的生活画面,多么富有智慧的创造!佛国世界的庄严、真俗不二的谛理,都将完美呈现。

 
 

第七讲:因缘故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首瓜与豆的交响曲在南北朝的乱世中被演奏出高潮,“南朝四百八十寺”,表面的繁荣隐含着艰难的人生抉择。
 
 

第八讲:汉化旅程

佛教、古印度教、道教诸神在早期洞窟中济济一堂,没有一点儿违和感,是佛智的善巧方便?还是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性?历史总爱开玩笑,很难想象,敦煌的最后守护者竟是一位道士。
 
 

第九讲:不鼓自鸣

最热闹的声在敦煌,最寂静的音亦在敦煌,“犹抱琵琶半遮面”、“旷谷听笛,倚楼闻箫”,“曲终连敲三两下,恐惊诸泪落金盘”,诗中之乐,声声在耳。
 

 

第十讲:佛的形象

敦煌造像何止千万,如何才能找出规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讲我们追本溯源,来到古印度,寻找那些“形象”的“滥觞”。



课程主讲老师
博文老师

生于书香

自幼多受传统文化熏陶

历史学(师范)专业

师从百家讲坛特约教授喻大华

专攻中国古代史、艺术史

兼修习西方艺术史

曾任国家一级博物馆讲解员

获文物系统宣讲比赛第一名

历经大小展览数百场,研磨展览文物万余件

后转赴一线,在文物修复领域小有建树

目前专注研究亲子领域的人文教育

主张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博类课程来认识中国

其课程曾被国家文旅局、

首都博物馆等多家单位采纳

//延伸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