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山景行励后学

 家有学子 2022-05-20 发布于甘肃
图片

高山景行励后学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该奖不仅是对当代书法水平高度与成就的阶段性检验与总结,更是对当代书法创作、研究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到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共评选出15位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书法家和4位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家。这19位艺术家以精深的艺术修为与丰厚的人文学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4月2日,“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由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担任学术主持人和展览推介人,共展出潘主兰、启功、王学仲、李铎、沈鹏等19位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的19件作品,引起业界关注。为此,本报特约请相关书法家、评论家撰写文章,围绕此次展览展开讨论。本期刊登王伟林、刘宗超、杨吉平、董水荣文章,以飨读者。(编   者)

姜寿田:恢复书法的文化确认

20世纪书法构成前后紧密衔接的两个时期。即:现代书法时期与当代书法时期。这两个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文脉传承不同。但就书法而言,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且在20世纪后期,以书法的价值关怀为目标,而使20世纪书法具有了整全性。

图片

▲ 1988年10月17日,在福建省文史馆建馆35年之际,潘主兰(左一)与郑乃珖、林暖苏合作《四君子图》

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作品展”,便显示出其在20世纪书法文脉传承中的勾连价值。如启功书法之于当代书法的启示与典范价值尤在于书法的文人性与文化性。启功作为当代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鉴定家,更多显示出的是通人形象,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法家。他师承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是继“五四”现代一代学者之后成名的当代学人典范通儒。而将学问与书法结合,其书法的当代意义,便是在书法形式化危机的背景下,昭示出书法的文化确认;孙其峰、王学仲之于徐悲鸿的门派传承,虽成就主要在绘画,但书法也构成二家一生艺术创作成就的重要一翼,这一方面无疑得自徐悲鸿的重要启蒙;周慧珺作为传承海派书法的代表人物,她的书法秉承沈尹默、白蕉帖学,并兼融北碑,拓展了海派帖学的时代表现力;沈定庵作为徐生翁弟子,立足碑学,将汉碑与北碑打通,其隶书刚健婀娜,写出了清刚之气;欧阳中石秉承吴玉如帖学一脉,吴氏帖学于“二王”之外,抉发《元略墓志》、王珣《伯远帖》,以夭矫俊爽诠释“二王”帖学气韵,别立一脉,欧阳中石念兹在兹,在当代帖学中自成家数;刘江甲骨文创作承潘天寿传脉,于方劲硕正中别传甲骨文新创格局;尉天池作为林散之门人,上溯别追明代中期徐渭“散圣”书风,敢于破法独行,得刷扫之逸笔草草;沙曼翁于马公愚、萧退庵得篆隶之奥赜,尤于权量、甲骨独步当代;沈鹏草书郁勃苍茫,篆籀气十足,20世纪草书史上,其继林散之之后有开创之功;潘主兰雄峙东南书坛,以一管柔毫写尽甲骨之夭矫通峻,抟练一气,笔中见刀,一时独步;孙伯翔之于王学仲碑法;张海之于王学仲、沙曼翁、费新我碑学、篆隶、行草皆书有师承并弘扬光大;姚奠中、陈方既作为当代著名文史学者、书法理论家,他们以其丰厚的修养学识,提升了当代书法的文化品位,并为当代书法的深化发展,从理论观念上予以引导拓启,功莫大焉。

图片

▲ 20世纪60年代末启功与恩师陈垣校长合影

“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作品展”提示出当代书坛的文化自觉意识、时代意识与历史意识。在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激进主义之后,进入新世纪的书法向经典传统回归,向文化回归,已构成当代书法主潮。它再次证明,书法是中国文化内部的产物,而不是纯粹形式化的。

图片

▲ 1995年,姚奠中为幼儿园题字

在书法史上,自魏晋之后,书法家的文化身份便是自明的了。因此,书法从来毋须证明书法的文化问题,也从来没有将书法技法——包括形式风格与文化、意境神采作对立观,这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问题。如果要对二者加以分别强调便是出现了问题。“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作品展”的典范意义即在于,它通过对当代技道双修的书法大家终身成就的肯定,恢复了书法的文化确认。对当代书法而言,这是具有时代召唤意义的。

刘宗超:人书俱老   精神标杆

“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作品展”是19位获此殊荣的书法名家作品的集体展示,近来引起热议,说明该奖项的品牌影响力之大,也反映出当代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中国书法在近4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和突出成就,通过权威专业评审推出的这些书法家无疑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图片

▲ 94岁沙曼翁健笔挥毫颂国庆

书法家深厚的文化修为是当代书法所热切向往的。中国书协成立以来,通过全国性展览、学术研讨会、书法协会推动全国书法事业和书法艺术的繁荣。而展览必然促生展厅效果,作品的形式感成为首要目标;学术研讨会必然走向对学术规范和文献使用的首要关注;书法协会也会进一步促生从上到下的对展览效果和学术形式的强化。其共同的结果,是当代书法在大繁荣的氛围下过于强调艺术形式和学术规范,而对书法形式背后的内容、观念、文化内涵相对关注不够。近些年来,中国书协倡导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16字方针,也是试图纠正艺术化、形式化走向所造成的不足,对书法家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多有强调。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人和展览推介人张海先生认为:“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评选,始终秉承以传统文化统领书法的宗旨,把这一书法界的最高荣誉颁给那些志在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书法学人。”作为该奖项的组织者,张海先生的观点是非常精准的。

图片

▲ 孙其峰授课场景照

该展览是对“人书俱老”境界的生动诠释。19位书法家都是高寿书家,获奖时年龄都在75岁以上,故去的书家基本上在90岁以上,姚奠中先生活了101岁,现在健在的孙其峰先生已经102岁高龄。书法家的书法人生是高寿人生,更是人书俱老的人生。他们生动诠释了孙过庭《书谱》这一论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他们的作品也体现出“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的高妙境界。在生活节奏和压力日益增加的当代,这批老书家的生命长度和品味高度,为当代书法人树立了人生高度。

图片

▲ 2002年9月7日,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会(青岛)”上陈方既与沈鹏交流

当然,奖项本身和展览本身也有难以尽美之处。首先,这些书法家在创作上并非都是一流的。该奖项的评审标准是“曾经为中国书法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并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及书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的著名书法家”(征稿启事),他们其中有的侧重于艺术、有的侧重于学术、有的侧重于教育或组织活动。其次,即便是侧重于艺术创作的,这次展览的作品也不是其精品或代表作。但是,这个展览所树立的是当代书法极为突出而重要的精神标杆,这就是人书俱老、深厚文化品味、德高望重的多重精神内涵。

王伟林:小展览,大情怀

壬寅之春,中国美术馆以学术邀请展的名义在该馆开渠厅推出“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作品展”,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19位书法家的作品首次集体亮相,赢得叫好。本次展览,笔者用6个字概括:小展览,大情怀。

图片

▲ 高式熊(前排中)在书画出版社书法组时的合影

先说“小”。本次展览只展出作品19件,每位艺术家各1件。作品中孙其峰、刘江、周慧珺、段成桂4位先生的作品尺幅在六尺或六尺以上,其余皆为四尺或更小的尺幅。单就展览规模、作品数量、作品尺幅而言,相比当下展厅文化背景下各类全国及省级书法大展动辄数百件的豪华阵容,本次展览堪称“小”矣!从策展的角度来看,其实“小”并不要紧,只要小而特、小而精、小而有创意、小而有深度,小展览同样可收到奇效。本次展览偌小的规模背后就深藏着大情怀。

图片

▲ 20世纪70年代“津门八老”合影,后排右一为王学仲

再说“大”。关于本次展览,其学术主持人和推介人张海先生认为“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重要展览”,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认为“以'兰亭’命名的中国书法兰亭奖确如曲水流觞一般,将书法的传统文脉传承到这个时代”展览的意义显而易见。仔细想想,本次展览给书坛的启示着实不少。

图片

▲ 刘江(左一)授课场景照

策展、办展的宏大追求

本次展览的作者均为当代中国书坛获得最高荣誉的艺术家,他们在书法篆刻的创作、学术、教育、组织及自身的人格修为等方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将其作品会于一堂,展示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创造的浓缩。致敬前辈,其深意在致敬时代和创造,传承中华文脉,谱写兰亭新篇。观众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特意选择在4月2日这天(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兰亭修禊的前一天)推出本次展览。在专属于书法艺术的时空节点上致敬书法、敬畏传统,传递的是文化复兴的豪迈与自信。

图片

▲ 1987年沈定庵在“第三届中日兰亭书会”上挥毫

笔墨世界蕴含强大魅力

这次展览只展出了每位艺术家1件书法作品,或许未必是其代表作。因为术有专攻,作者中有的潜心学术研究,有的擅长篆刻创作,没能展示他们最具创造力和艺术追求的得意之作或代表性成果确实有点遗憾。但从多数书家的作品中,人们依然能品味到中国书法所带来的魅力,感受到时代审美的嬗变。而一个展览能让19位荣获终身成就奖的艺术家集体亮相,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象征,其意义已超越了书法作品本身。正因此,观众或许不会过多的在意作品的装裱、布展是否奢华气派,书写的纸张、表现的形式是否丰富多彩,呈现的展厅效果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人们会理性地透过笔墨去思考其为何能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殊荣,也会去进一步点击作者的艺术人生,追寻其成长轨迹,从而进入其精神世界……

图片

▲ 1984年欧阳中石(右二)出席“'振兴中华’北京市书法比赛获奖作品展”开幕式

温暖源于前辈的博大情怀

获悉中国美术馆倾情推出这一展览,看到一个个熟悉的书家名字,倍感温暖。19人中有多位我曾请益并留下难忘印象。他们平和得如同小巷深处走出的普通老伯,毫无架子,但又睿智过人,与其相处,你会被深深吸引住,深感快乐并充满力量。记忆中的沈鹏、张海、沙曼翁就是这样的长者。常人眼里,沈鹏与张海两位都曾担任过中国书协主席一职,艺术已入无人之境。可现实中他们对自身艺术、学术和人格修为等的要求极高,皇皇巨著《沈鹏全集》(8卷)和《厘米大千——张海系列丛书》(12卷)就是明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来形容他们真是最贴切不过。这些年,沈老一直惦念家乡江阴的发展,捐赠大量作品、图书等建起了介居书院。30年前的“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沈先生慷慨解囊,为所有获奖者颁发奖金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张海先生同样心系文化传承,他不仅大力扶持西部文化建设,出资培养西部书法人才,更在耄耋之年挂帅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并为当代书法学科建设奔走呼吁。

图片

▲ 1998年,在北京第35中学75周年校庆上,刚从驻新加坡使馆任满回国的李少青与父亲李铎合影

我第一次登门求教沙曼翁先生,其时他刚迈入古稀之年,随后每年我都会去许多次。每次去拜望,他谈得最多的是读书,勉励年轻人学习书法一定要懂得文字的来历,同时也直言相告不要迷信名家。他对时弊的坦诚批评每每使听者动容,当然这也会使他招来冷箭,但他依然如故,做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同样真实又可爱的是高式熊先生。与高老交往、受益的书友有很多,人们戏称他“老顽童”。他也乐意被大家这样称呼,老人开心,大家更开心,文化的传承就这样潜移默化的拓展着。于是我想到,艺术精神和魅力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时它又能超越时空。哪怕是身居偏僻如“一人弄”的沙曼翁,多少年很少到外界抛头露面的沈定庵,甚至行动不便如周慧珺,只要信念在、理想在,其艺术创造的魅力终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感知、领略。

图片

▲ 沈鹏陪同李可染看展览

最后说些题外话。当代书法的复兴之路如从1980年5月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算起,至今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其间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书法大展为书法人才的发现、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同时人们也发现随着展厅文化的冲击,各类选拔性的大展也呈现出诸多弊端。书法呼唤有创造力、学术性的展览,呼唤充满活力的展览机制。事实上,类似于“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这样的小型而有鲜明价值取向的展览开始受到青睐,各地纷纷在尝试类似的做法。为了更好的鼓励创新,推动发展,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平台,或形成一套办法,多多激发各地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实践层面为当代书法展览生态的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杨吉平:理性看待“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任何奖都是一种荣誉,都值得尊重、值得肯定,任何展览、奖项的价值、意义和影响也是相对的,需要理性看待。从周期来看,中国书法兰亭奖3年一届。书法艺术在一定角度来说也是年龄的艺术,一个书法家从成长到成熟,需要的时间至少在30年以上,3年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讲时间相对较短。

图片

▲ 刘艺在“中日名家书法联展”上挥毫

截至目前,获得这项荣誉的书法家有潘主兰、启功、王学仲、李铎、沈鹏、欧阳中石、孙其峰、刘江、沙曼翁、姚奠中、尉天池、陈方既、刘艺、孙伯翔、周慧珺、高式熊、张海、沈定庵、段成桂,其中成员的创作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比如理论家,其理论成就很高,但书法创作水平相对较弱。

图片

▲ 孙伯翔与王学仲合影

另外终身成就奖只奖给在世书家,这样,许多与上述书家同一时代而去世稍早一些的书家便未能获得此项荣誉,而这些人中成就高出者不在少数。比如祝嘉、卫俊秀、饶宗颐等先生,更不用说去世更早的沈尹默、游寿、沙孟海、林散之、王蘧常等先生了。一些书家在3年非评奖阶段不幸去世,也不能获得这项荣誉。

图片

▲尉天池(右二)捐资50万设立云南麻栗坡县“丁晓兵希望小学”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首先这只是一种荣誉。其次,由于评奖条件限制,许多真正载入史册的大家未必就能获得这个荣誉。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到一定时候,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或许可以延长评选周期(比如10年评选一次),或许可以在条件限制上进一步优化。

董水荣:“兰亭奖”给予我们书法精神的信念

“兰亭奖”一届一届地走来,每一次改革都在探索更为理想的价值范式。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又是“兰亭奖”中最受关注的奖项。评选要求是为我国书法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年龄在75岁以上,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书法工作者。我最想说的是,“兰亭奖”不仅仅是给书法家们的荣誉,更体现了我们对书法的初心不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书法的整个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判定书法的标准正在多元化,各种经典类型都在兴起,碑、帖与碑帖融合也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一种单一的尺度很难再衡量什么是好书法。“兰亭奖”作为已经走过了7届的书法大奖,如何让其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既开放又具延续性,是一大主题。这次19位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书家的书法展览,让我们回顾了“兰亭奖”开放而延续的价值观。

图片

▲ 周慧珺和老画家陈佩秋在一起

终身成就奖是带有一种定论意味的奖项。中国书法讲究人书俱老,优秀的书法家,都在成长之中,终身成就要求75岁以上,这是个经过岁月淘洗的年龄。19位获奖书家,没有哪位是很差的书法家,一个书法奖项遗漏该得此奖却没有得奖的书法家是难免的,但不能让不该得奖的书法家得奖,这是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底线。一些书法家名气虽大,出镜率很高,但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质量却很一般。终身成就奖会不会被名声的惯性吸附,也是需要谨慎的。我想说的是,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还是要有一些更加硬性和高端的获奖条件。奖项既是一种导向,也要有真正的影响力,这需要有精神的坚守,也需要评委具有敏锐的艺术直觉和价值决断力。这个奖才能有正大气象,更有说服力。

图片

▲ 1978年张海与老师费新我参观红旗渠

我并不建议过度引导读者关心“兰亭奖”,而是让读者关心奖项所遴选、推举的书法家或作品。是获奖作者的能力与作品的质量在决定着一位书法家能走多远,而不是一个奖项让书法家走多远。最终我们会发现,书法本身比“兰亭奖”更有趣,书法艺术也比奖项更重要。对于“兰亭奖”,最重要的是给予我们书法精神的信念!

图片

▲ 段成桂、周昔非在大学举办的书画笔会上挥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