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 虽然归为统一,但越南逐渐在政治上有自己独特的最高权力架构,多年来也形成了外界形容的“四驾马车”格局。 所谓的四驾马车,也就是由四个人分别担任越南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和国会主席职务,而且很少有兼职现象的存在。 这是一种独特的南北平衡制,也是一种不成文的权力组成规则。 ![]() 不仅如此,一般来说是由出自北方的领导人担任总书记,以确保越共不变色,同时稳定与北方邻国中国的关系。 而总理则由来自南方经济活跃的领导人担任,主抓经济工作和经济改革。 这种权力架构看似平稳,实际也是越南政界多方权衡和妥协的结果,并不是特别牢固。随着越南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力的斗争和派系的争夺会加剧,进而对越南南北差异产生深刻影响。 于是,越南的政治经济就出现了割裂。 北方以河内为政治中心,更倾向于社会主义,南方以胡志明市也就是曾经的西贡市为主,是经济中心,更多的是资本社会。 胡志明市还是越南的经济中心,是越南高速发展的核心内驱力。 当前越南的政治格局也是四驾马车、南北兼顾的形势,常常是南北轮流坐庄,那么在南北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越南会再次分裂吗? 事实上,早在十七世纪,越南就长期处于南北分裂、对立时期,由于长时间的割裂,越南南北之间的差距和隔阂也越来越大。 翻开越南的地图,会发现越南地形狭长,呈S型,南北长达一千六百公里,而东西最窄处只有区区五十公里,犹如盘桓在中南半岛的一条长蛇。 ![]() 这条长蛇因为身体过于细长,很容易被拦腰截断,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 作为中国近邻,越南北部曾长期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直到五代十国时,越南利用中国四分五裂之际,摆脱了中国的控制,独立建国。 或许正是因为长时间的南北割裂,越南也曾如同中国南北朝一样出现了南北对立的情形,而且还不止一次。 ![]() 公元1428年,后黎太祖黎利在升龙也就是今河内建立了后黎朝,建国一百年后,后黎朝国内权臣篡位,自立为帝又屠杀宗室,建立了莫朝。 但后黎朝忠臣阮氏在越南南部找到了黎朝皇族后人,尊其为帝,重新建立了黎朝,形成了南北政权的对立。 在南北分裂时期,地方割据政权也经历了大权旁落和政权的更替等事件。 ![]() 17到19世纪初,越南也处在了南北纷争的分裂时期,南北双方进行了多次战争,但始终难分胜负,最终只得是划江为界,形成了南阮北郑的局面。 南方的阮主政权萌芽于十六世纪中期,形成于十七世纪初,统治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种事实上的对立和割裂加剧了越南南北之间的差异,也从深层次影响着后世越南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 对于越南来说也是如此,长久的南北分治必然会出现文化、习俗上的不同,这些不同在太平时期固然是一国多样性的体现,可一旦国际国内形势有风吹草动,就是潜在的隐患,也容易被有心人利用,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到了近代,越南又再次被分为了南越和北越,形成了事实上的南北对立。 但与中国一样,由于历史的惯性,越南有过南北归一的经历,内部的民族向心力较强,最终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完成了国家的再度一统。 ![]() 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越南北方和南方差异很大,但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介入和殖民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割裂。 十九世纪末,法国人看上了越南这块宝地,将殖民触角伸到了此处,那时候的清政府是越南的宗主国,但随着《中法新约》的签订,落后无能的清政府被迫放弃了宗主权。 1884年6月,法越签订《顺化条约》,标志着越南完全沦陷。法国殖民者在印度支那地区 设立总督,开启了越南的殖民时代。 为了有效统治殖民地,法国人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将越南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北圻——东京、中圻——安南和南圻——交趾支那。而且南圻是法国的直辖地,中圻为保护地,北圻为半个保护地。 根据《顺化条约》的规定,法国在东京和安南所建立的是“保护制度”,名义上允许阮氏朝廷统治,实际上皇帝已经成为了傀儡。 ![]() 从政治制度上看,越南实质上被一分为二,南方是法国的直辖地,北部则是法国人控制下的傀儡政权。 在法国人的干预下,越南的南北差异开始明显化,再加上南北之间的地理环境因素,比如北方是以山区为主,而其南部则地势平坦,又多有天然优良海港,造成了外来入侵势力多集中在南部,而越南民族抵抗势力集中在北部的局势。 ![]() 在法国人到来之前,越南的国家体制是中央集权式,还仿照中国通过科举制选取官僚,其教育体系主要是私塾式教育其思想还是传统的儒家文化。 但是,随着殖民者的到来,越南的主体思想受到了冲击,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地域差异,尤其是到了美国人介入的南越、北越对立时期,由于政权体制的完全不同,这种思想文化差异更加明显化。 这一点,看看如今依然南北对立的朝鲜半岛就可以知道。 法国在建立了殖民统治后,不可避免地会对殖民地进行同化政策,传播宗主国的思想和文化,进行文化殖民,以便为加强和巩固对殖民地的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 法国人也是如此,为了加强对越南的控制和培养翻译人员,法国在越南南部开设双语学校,又在1897年制定了“同化”政策,准备将法式现代化教育扩展到南方的角角落落。 然而在北方,毕竟是仍然处于阮氏皇帝的名义统治下,所以该地区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科举制,教育还是以科举制为主,西式教育的力量非常薄弱。 ![]()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的科举制度直到1919年才被废除,比中国还晚了十四年,由此也可见南北教育的撕裂和差异。 这种教育制度的分歧,导致了南北思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越南南部由于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早就摒弃了儒家的经典著作,转而开始思考科学、人才、文明等近现代的思想,而北方地方官宦世家却仍然将儒家文化奉若至宝。 ![]() 等到美国人接替法国成为南越的实际控制者后,仍然注重实用性以及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南方人才的培养,而北方强调的则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扫盲工作,提出要把教育普及到广大的劳动人民中去。 一句话,越南南方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注重培养精英人才,而北方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普及文化水平。 南北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南北方思想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南方人普遍西化,北方人则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较深。这种割裂和差异,即使是在南北重新统一后,由于历史的惯性和利益,也短时间内无法弥合。 熟悉越南的人都知道,越南的南北差距相当大,且有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前面也提到,越南北部多山,而南部地势平坦,又有许多优良港口和度假胜地,这就使得南方在经济发展上的条件天然就优于北方。 与中国类似,南方的胡志明市是越南的经济中心,作为南越首都,胡志明市在统一之前被称为西贡,这里是西方列强的统治核心和众多治理区域,还有“东方小巴黎”的美称。 ![]() 实际上,越南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南北地区差异,北方地区的发展普遍比较落后,南方则相对比较富裕,经济政策等更加灵活。 这种南北经济差异的来源,不仅仅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历史发展的制衡。从十六世纪以来,越南南北分治多于统一。 这种长期分治的局面,造成了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甚至影响至今。 特别是在近代1955年至1975年的南北越对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加剧了南北的发展差距。 分治时期,南方的经济形式多样化,既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还保留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除此之外还有星罗棋布的小工商业。 在农村,南方保留了土地私有制,为了取得农民的支持,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与西贡政权都非常重视农民的有产化,把田地分给了农民。 比如西贡政权在美国的帮助下,于1970年制定了耕者有其田法,在维护地主利益的前提下,政府出资购买地主的土地免费分给农民。 ![]() 地主获得了资金后,又在政府的帮助和鼓励下把资金投入工商业,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北方则因为战争因素,偏重于发展重工业,忽视了民用轻工业的发展,而且工农业没有配套发展,不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这一点与苏联很像,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前苏联就非常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却对发展民生经济不太感冒,间接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准。 由于种种原因,在南北统一时,越南南方的工农业生产水平是高于北方的,商品经济也发达。 南方以轻工业为主,该项几乎占了其工业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九十,商业也十分繁荣,从农村的集市到城市的超级市场、商业区,商业网点遍布各个城乡。 ![]() 另外,由于越南统一后挑衅中国的原因,爆发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几乎摧毁了越南北方的重工业,使其二十年难以恢复生气,加剧了南北发展的不平衡。 对于越南来说,虽然近些年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种成绩的取得反而使得南北的差距越来越大。 ![]() 而越南又不像中国一样有区域税收转移支付政策,以均衡地方财政,缩减地区差距,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 久而久之,会严重撕裂越南社会,甚至容易导致南北的再度分裂。时至今日,越南的南北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是越来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