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22年广东省湛江市第二次模拟考试:细犹不谨,而况巨耶【原题再现】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材料一:2022年4月中旬,王亚平等太空三人组圆满完成任务并顺利返回。这是王亚平第二次到太空。面对记者的采访,王亚平谈及初次 到太空时的感受,说:“身处太空,你所见到的世界会让你得到升华——在你心中,有很多东西会变得‘很小’,比如得失;有很多东西则变得‘很 大’,比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材料二:《旧唐书·文苑列传》载,席豫“性尤谨”,处处谨慎行事,不肯马虎随便;即使写给晚辈的文 字,也从不潦草。他认为潦草的字迹给别人看,是对人不尊重,也是对自己不尊重。有人问他,这么细小的事你何必介意?他回答说:“细犹不谨, 而况巨耶!”上面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解析】这是一篇双材料启发型作文。材料一着眼于王亚平接受记者采访的一段话,材料二是《旧唐书 ·文苑列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展现自己的思考。通过提取材料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是“小”与“大”的关系类作文 。王亚平说,身处太空,很多东西会变得“很小”,比如得失;有些则会变得“很大”,比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由此可见“小”和“大” 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材料二席豫认为,细犹不谨,而况巨耶!大概意思是:如果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大事呢?这句话会让我们 想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抑或是新年贺词提到的“致广大,尽精微”。事实上,虽然湛江二模这篇作文的材料和汕头一模以及广东一模稍有 不同,但辩证思考的出题逻辑是大致吻合的。要写好这篇作文,考生需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不能单纯地讨论“小”与“大”。比较稳妥的做法是 从材料二的核心句“细犹不谨,而况巨耶”出发,思考王亚平为什么在太空会有这种“小”“大”转变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地球与太空之间空间距离 遥远的问题,更是人的认知和思想境界有了质的转变。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从小事做起,不断精进自己。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这样才能实现 由“小”到“大”的转变,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考生在论证时要注意由果溯因,深剖细析,才能让行文实现深刻。参考立意(标题):1.以我 之“小”,成就国之“大”2.尽小者大,慎微者著3.做好“绣花”功夫,自我价值才能最大化4.以吾辈的微光,成时代之艳阳【段落参考】 细节决定成败。“尽精微”才能消除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 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到更高。正是因为有中国航天人对每个工作细节的一丝不苟、对每个零部件质量的“锱铢必较”,这才有 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400余次发射的成果。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一般化,只会把问题掩盖,让结果事与愿违。多 些精益求精的执着,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方能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既定目标。古人讲,“尽小者大,慎微者著”,道理也正在于此。——摘自人民 日报,原文标题《‘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湛江名师下水文】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两次执行神舟飞行任务的王亚平曾感慨:身处太空 ,有很多东西会变得“很小”,比如得失,有很多东西则变得“很大”,比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站在浩瀚宇宙的另一端,作为新时代青年 的我们不禁深深地思考“小”与“大”这道永恒的人生命题。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道:“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老子也云:“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蚂蚁与人类相比,蚂蚁微不足道;但人与大象比照,人又谓之小。由此可见,小与大没 有明确的界限,二者存在于相对的空间中。明白“小”与“大”是相对的,也就应该知道小与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张溥笔下的颜佩韦等5人本是一 介小民,但在明末反抗阉党的斗争中,为周顺昌鸣不平,“激于义而死”,以实际行动“明死生之大,匹夫有重于社稷”,从此名载青史,流芳百世 。本是小人物,为义而死,成就了生命之“大”。“小”“大”并非一成不变,人的一生之中,会有很多的“小”“大”之变。“小”“大”因什么 而变?“小”“大”因高度而变。高度发生了改变,视野也就变了,对于小大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杜甫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 感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贺梦想“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诗人们超越时空的渴望,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当他们达 到一定高度时,众山可变小,齐州只是九点烟。这也告诉我们:高度决定视野,视野改变大小。“小”“大”因胸怀、格局而变。黄州的苏轼尽情山 水,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绝唱;欧阳修与民同乐,一篇《醉翁亭记》洛阳纸贵。功名利禄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谓“大”,但此“大”束缚 身心,让人迷失自我;苏轼、欧阳修把功名利禄变“小”,境界格局开阔,成就文学之“大”。格局、胸怀决定人生,一个人对“小”“大”的认识 改变了,未来的路才能宽。人生的“小”“大”之变,意义非凡。王亚平两次成为“摘星星的人”,因为胸有丘壑,把得失看得很小,把家国看得很 大;顾诵芬眼存山河,把荣辱看得很轻,把事业看得很重。作为时代青年,我们不要做井蛙和夏虫,要做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才能到 达更远的地方,拥有更大的成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我”是一种大境界,是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愿吾辈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奋发,以“小我”之身报国之大者!(摘自公众号“悦语园地”,原文有删改)小窗语文:日积·思考·格局2 |
|